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胜】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尽,完。读音:shēng)
B.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胜过,超过;读音:shèng)
C.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美好。读音:shèng)
D.悲不自胜。《柳毅传》(禁不起,受不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禁得起,受得住;读音:shēng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下列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得与丧归。——丧:灵柩
B.夫创少瘳。——少:不多时,一会儿
C.及出壁门。——壁:营地
D.走入汉壁。——走:跑
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士亦以此多之
B.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C.上以夫为中郎将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3.下列关于这段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跟随颍阴侯做舍人得到了颖阴侯的信任和奖赏,所以冒用了颍阴侯灌婴的姓,将自己的姓改为灌。
B.吴楚反时,太尉嫌灌孟年老本无意让灌孟做校尉,是颍阴侯强请而后才用的他。这是灌孟郁郁不得志乃至后来战死吴军中的主要原因。
C.本段选文以稍详细的笔墨叙述了灌夫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以及因此而名扬天下的过程,以稍略的笔墨刻画了他拜官后的一些经历和“不好面谀”、“荐宠下辈”的性格特征。
D.灌夫为人正直,不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门客归附于他。
4.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将军认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7~20题。(12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每个1分,共3分)
①已矣乎(????)?②人皆仰之(????)?③君而知礼(???)
小题2:依据上下文,在括号内补写出下面两个句子所省略的内容。(每空1分,共3分)
①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②巫马期以(????)告(????)
小题3:翻译下列各句:(每句2分,共4分)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小题4: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小题:①算了吧②敬仰③如果(每个1分,共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9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节)
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荟哀(为感到哀伤;同情)之,乃随文育至家
B.素相善(赞许),启荟为前军军主
C.及夕,各引(退却)去
D.劢问其故(原因),文育以告
⒎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伟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②创愈,辞请还葬
B.①累征俚獠,所在有功 ②厚加赗遗而遣之
C.①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②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
D.①文育身被九创 ②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
收他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
听后大为赞赏,于是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
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代替后,周文育要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欢迎。
⒐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
翻译: 。
②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翻译: 。
③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翻译:
参考答案:⒍B
⒎C
⒏A
⒐①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
本题解析:
⒍ “善”是“与……交好”的意思。
⒎A第一句表明周文育幼壮志,B第二句说的是陈庆之 D第二句表明周文育喜欢钱财。
⒏ “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收他为养子”错,是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⒐①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②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
③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
文言参考翻译
周文育,字景德,是义兴阳羡县人。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庭贫苦,原先住在新安寿昌县,姓项,名猛奴。11岁,能在河水里来来回回游几里远,能跳高五六尺,与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座游戏,没有人能赶上他。义兴人周荟担任寿昌浦口戍主,见到周文育认为他很出众,便招来和他谈话。周文育说:“母亲年老家里贫穷,哥哥姐姐都已长大,一直被赋役困扰着。”周荟同情他,就随着周文育到他家里,向他母亲请求领养周文育为养子,母亲就同意了。等周荟官职期限任满,就带着周文育回到京城,拜见太子詹事周舍,请他为文育取名字,周舍就为他取了这个名字,字景德。周荟让哥哥的儿子周弘让教他书法、算术。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谓弘让曰:“谁能学此,要想取得富贵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周弘让人为他又雄心壮志,教他骑马射箭,文育非常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一向相处很好,起用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人,蛮人密谋活捉周荟要送给魏,事备发觉后,周荟与周文育率兵抵抗。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
周荟在战斗中战死,周文育骑马夺回周荟的尸体,贼不敢逼近。到晚上,各自引去。文育身遭九处创伤,创好后,辞请回家安葬父亲,庆之壮其节,厚加赗遗而遣之。安葬完毕,恰好碰上庐安兴做南江督护,起用周文育同行。多次征讨俚獠,所在有功,授予南海令。庐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被高祖打败,高祖赦免了他,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让周文育担任长流参军,深受重用。王劢被取代,周文育想和王劢一起北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听说他回来,非常高兴,派人迎接他,大加赏赐,分在军队中任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②今老矣,无能为已
D.①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众俗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咐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3分)
(2)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3分)
(3)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A项①是“才”的意思;②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B项都为“在”;C项都为“做,干”;D项都是“因为”。)?
小题:(③是说范冉上朝佩戴韦皮是为了提醒自己。⑤说范冉应召到司空府就职。⑥是说民间歌谣对范冉家里穷的描述。)
小题:(乡人的歌谣并不是讥讽他)
小题:无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
与河内人干王奂关系密切。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王奂说:“赶路匆忙,不是畅人叙别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住下,叙叙别离之情。” 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但由于我身份低贱,就自己同富贵的朋友中断了往来。现在您要到千里以久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如果我跟着您走,就会被人讥笑为羡慕权贵了。”随即站起身告辞,挥衣而去。
桓帝时,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后来他被太尉府召用,因为性情急躁不能从俗,所以他在上朝时经常佩戴韦皮提醒自己。有人提议想让他担任侍御史,他因此跑到梁国、沛国一带隐居起来以逃避。范冉用小车推着妻子孩子,靠捡拾维持生活,有时他住在客店,有时靠在树荫下面过液。这样过了十多年,才搭了一个草屋子住下。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有时粮食吃光了,生活窘困,但他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乡人歌唱他说:“锅里生尘的是范史云,锅里长鱼的又是范莱芜。”后为三公府同时召用,于是他接受了司空府的任命。这时西羌反叛,黄巾作乱,天子下令各府的佐吏不得随便离开。范冉自己首先主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予治罪。
中平二年,在家中逝世。他留下遗言吩咐儿子说:“我生在社会混乱的年代,遇到奢侈无度的风气,活着不能对当世有所匡正补救,死后怎么忍心和世人一样1我一断气就赶紧收敛,收敛时穿我平时的衣服,衣服够遮住身体,棺柩够容纳身子就行,收敛完立刻挖墓穴,挖好墓穴立刻埋葬。墓前的祭奠,干饭凉水,吃的东西,不要放入墓中。坟堆的高低,能够遮掩就可以了。不要给乡人和宗族亲戚增加负担。”这时,三公府累计范冉的事迹讨论他的谥号,大家都说应当谥为贞节先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