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07 18:30: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鲁侍萍的万般苦楚不能说出,试结合第三幕简析。


参考答案:
(1)、鲁侍萍得知大海的枪是用来对付周家的,就严厉告


本题解析:考查对戏剧构思的情节的把握能力,要结合鲁侍萍的性格特点理解“万般苦楚”为什么不能“说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唐诗,解答问题。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此诗作于诗人任苏州刺史期间。
(1)第二句连用两个“自”字,有什么作用?(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强调了云水自由自在,逍遥惬意的情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面一首宋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年恍若-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柳永的词《八声甘州》,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小题1:词的上片通过什么季节的景物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小题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过秋天萧瑟的景物来表现作者的那种游子思乡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诗歌借景抒情时,一定要概括景物的特点,不能只是指出景物。从关键词“潇潇暮雨”“霜风凄紧”“冷落”“残照”“红衰翠减”中可得出“萧瑟”的结论。下片有“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点明主旨的句子,可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指要求学生作出判断,不用写出分析过程,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
小题1:试题分析:上文写景物凋零、萧瑟,写出了万物的变化,而“惟有”起转,只有长江的水没有变,它什么也不管,无声无息不停不歇的向东流去。群芳凋谢的悲戚,大江东去的浩茫,衬托出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天涯悲愁。论语中曾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浩浩汤汤的长江无穷无尽的向东流去,让人不禁想到那似水的年华,流光飞逝,青春不再,时不再来,这是含蓄之笔,融情入景。
点评:本题答案有的地方值得商榷。“意谓江水亦因时光悠悠而感伤”不太恰当。人因群芳凋谢而感伤,“惟有”是转折,所以江水应是对群芳的凋谢不闻不问,以此来衬托人的伤感。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