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白露为霜?????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到了这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 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一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竞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答:
小题2: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3分)?
答:
小题3:“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分)????
答: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1分)
马拉利的账单
胡国玮
马拉利怀揣一本烫金的《鲁宾逊漂流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心跳得跟战前的鼓点一样。
“唉,还有比我更惨的吗?父母离异,自己无家可归。可怜的奶奶,不要再为我失眠了,你的马拉利长大了,你的马拉利会学有所成的,让父母们后悔去吧!可他们又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如果他们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在他们向我道歉前扑向他们的怀抱。”即便如此,马拉利也想过放弃,毕竟他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
“前面还剩两人!”冷冷的天,马拉利手心全是汗,他心里默念:“也许馆长会一时马虎呢,愿上帝保佑我!”
“下一位!”馆长声如洪钟。
拉利感觉自己站在了众目睽睽的断头台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焦心的事呢?
“我还没看完,我还不想——”然而《鲁宾逊漂流记》却滑到了馆长面前。
“马拉利是吧,瞧,这本书你已经借一个月了,其他人还等着看呢。”馆长的目光落在借阅卡的“借书时间”一栏,还有那个在马拉利看来最要命的数字。
它是多么明显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艰难的10秒,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此时,玻璃窗上正照出马拉利那副缺衣少食的寒酸模样,外面是从积雪上呼啸而过的寒风,更远处是这个意大利小镇高高的灯塔,宛如一片枯黄的叶子,摇摇欲坠。
馆长似乎发现了什么,但他两次欲言又止。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马拉利得救了!
三天时间过去了,强烈的负罪感在无情地吞噬着马拉利年轻的心。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战斗。马拉利又来到了馆长的面前。这一次,马拉利显得更加紧张。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馆长慈祥地看着眼前这个狼狈的学生,像在等他说出什么令他欢愉的话来温暖这个实在太冷的冬天。马拉利决定向馆长坦白一切。
“哦,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你想说什么呢?你借的书都看懂了吗?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要向老师提问。要知道,你们是小镇的希望,是意大利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个坚强明理的孩子!”
听完馆长的话,马拉利心里有如翻江倒海,整个人像一株被注入了新生的枯树苗。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
多年后,事业有成的马拉利准备回母校了却他多年的心事。然而,馆长已经去世了。
同事在收拾馆长的遗物时,发现他笔记本里有这样一页:“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从我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那天,我读懂了你的难堪。在借书时,我让你交30里拉钱作为押金,在退我书时,你偷偷把“3”改成了“8”,变成了80里拉,这样你就可以从中得到50里拉,这对你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意大利的老人,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你一顿然后把你扭送到校长面前。但我深知那不是你所需要的。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宽容你,并决定通过这种方式长久地资助你。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今天,你以全校最优秀学生的身份毕业了,明天,请不要忘了回来支付你的账单。”
(摘自《读者》)
小题1:“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2分)
小题2:请你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艰难的10秒,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
小题3:如果你是马拉利,看到馆长留给你的这封信后会怎么做?(3分)
小题4:阅读全文后,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震旦鸦雀 学生时代读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乌,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07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竞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一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巢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鸟回巢了。显然,亲鸟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本概括震旦鸦雀的巢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三次探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5、阅读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认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
B.人们生活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
C.瓜菜对于享用者是一种没有过程的结果
D.城市的孩子都不识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