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07 18:43: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校尉.日摘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纲用指挥庄敬、袁江等为羽翼,诬逮浙江按察使周新,致之死。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欲买一女羽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其首,脑裂几死。腐良家子数百人,充左右。诏选妃嫔,试可,令暂出待年,纲私纳其尤者。吴中故大豪沈万三,洪武时籍没,所漏赀尚富。其子文度蒲伏见纲,进黄金及奇宝异锦,愿得为门下。纲乃令文度求索吴中好女。文度因挟纲势,什五而中分之。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②,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磔③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②射柳:古代一种游戏,射柳比武。③磔(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辟诡黠便辟:能说会道,逢迎谄媚
B.命优童奏乐奉觞优童:各方面表现好的儿童
C.籍故晋王、吴王籍:没收入官
D.器物僭乘舆僭:超越身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罄其资乃已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纲私纳其尤者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文度因挟纲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什五而中分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纲既精于骑射,又能说会道,善长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因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飞黄腾达。
B.纪纲利用皇帝的信任,培植党羽,构陷他人,巧取金帛,还胆大妄为,数出矫诏,豪夺官盐。
C.纪纲后来野心愈加膨胀,竟然服王服,令人呼之万岁,又擅自选妃嫔,私造兵器,觊觎帝位。
D.纪纲指鹿为马,试探众人反应,得逞后开始谋逆,但终被恨他的人揭发,落得被分尸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5分)
(2)“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会戏曲的儿童)
小题2:A才(B那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纪纲,临邑人,是个生员。燕王起兵路过他所在县时,纪纲迎叩马前请求为燕王效力。燕王和他交谈,很喜欢他。纪纲善于骑马射箭,能说会道又奸诈狡猾,善于揣摩人的心思。燕王很是宠爱他,授他忠义千户的官职。燕王后来登上皇位,又提升他为锦衣卫都指挥使,让他统领皇帝的亲军,掌管刑狱。纪纲探知皇上的心意,便到处布置校尉武官,天天刺探朝臣百姓的私事。皇上把刺探到的情况全部交给纪纲去处理,纪纲于是对这些人苛刻地加以诬陷和诋毁。皇上认为他忠诚,把他视为心腹。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仍然掌管锦衣卫。纪纲培植指挥庄敬、袁江等为党羽,诬陷逮捕浙江按察使周新,置之于死地。皇上所恨的宦官和武官,都交给纪纲判死罪。纪纲就把这些人带到家中,沐浴盥洗好吃好喝款待他们,并假装对他们说,见到皇上一定请示赦免他们的罪,等到把他们的钱财骗取将尽时,突然把他们押到集市上斩首。纪纲几次叫家人伪称诏书,下到各处盐场,勒索盐四百余万斤。回来时又假称诏书,夺取官船二十艘,牛车四百辆,运进私宅,不给盐钱。他还诬陷大商人几百家,搜刮完他们的财产才作罢。他查抄前晋王、吴王的财产时吞没了无数金银财宝。他得到藩王的王冠衣服后穿戴在身上,摆设酒宴高高坐在上边,命令乐童奏乐敬酒,高呼万岁,所用器物竟超越帝王。纪纲想买一个女道士做妾,却被都督薛禄先取去了,纪纲在宫中见到薛禄,就打他的头,薛禄头被打破几乎死去。纪纲还阉割了平民家子弟几百人,充当他的佣仆。成祖下诏选妃嫔,被选中的,叫她们暂时出宫等年龄合格后入选,纪纲都私自把其中最漂亮的纳为妾。吴地过去的大富豪沈万三,洪武时被抄家,所漏抄的财产还很多。沈万三的儿子沈文度偷偷见纪纲,送给他黄金和珍奇宝物、别致的锦缎,自愿投入纪纲门下。纪纲于是叫沈文度物色吴地的美女。沈文度倚仗纪纲的权势,掠取财物美女,并分取其中一半。纪纲又养着许多亡命之徒,私造刀甲弓弩以万计。逢到端午节,成祖射柳比武,纪纲嘱咐镇抚庞瑛说:“我故意不射中,你折断柳枝击鼓欢呼,假称射中,用来窥测众人的心思。"庞瑛照他的话做了。却没有人敢来纠正。纪纲高兴地说:“他们没有人能难为我了。”于是就谋图^造**。永乐十四年七月,宦官中与纪纲有仇的人揭露了他的罪状,成祖命令给事中、御史在朝廷劾奏,下交都察院审问,都有事实。当天就将纪纲在市上诛杀分尸,家属不论老小都充军到边地。列举他的罪状公布于天下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 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B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识春风面/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课内知识点考查(12分,每题3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故业,遗策
B.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利乘便,宰割天下宽厚而人,尊贤而重士

C.秦有余力而其弊
D.秦人开关
履至尊而六合???????????????????及孝文王、庄襄王
小题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则移其民于河东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A项“斗”指像北斗七星那样,修饰“折”,B项“箕畚”翻译为“用箕畚”,修饰“运”,表示使用的工具,D项的“日”指每日,每天,修饰“参省”。此题考查词类活用,考生在判断名词做状语时,可以考虑该名词是否作句子的主语,如果不是主语,则做谓语动词的状语。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的“整顿”在句中为“整理”之意,今意主要指整顿纪律,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B项的“颜色”指女子的姿色,今意指色彩。C项中的“老大”指年龄大,今意指兄弟姐妹中最大的一个。判断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诗句或文言文具体的语境。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此类题目重在提示考生要加强实词词义的积累。A项意思分别为:沿袭/趁着;B项意思分别为:吝惜/爱惜;C项意思均为“控制”;D项意思分别为:迎击,延续。??
小题4:
试题分析:A项的“于”翻译为“向”,此句为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B项的“于”意为“比”,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而于水寒”,C项的“于”也是“比”的意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上青天难”,而D项的“于”指“到”,表示方位、地点,不是介宾结构后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答:??????????????????????????????????????????????????????????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答:??????????????????????????????????????????????????????????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迹:追查,追寻查找)
小题1:(③表明马绍秉公勤政,⑤表明马绍廉洁奉公,严以自律)
小题1:(海都叛乱时,逃出来的应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跟随上党张播求学。丞相安童进宫侍候世祖,上奏说应选儒士讲谈经史,来帮助扩大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马绍来响应诏命,授于马绍左右司都事 职务。马绍出任单州知州,百姓刻石碑歌颂他的政德。至元十年,升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益都宁海饥荒,马绍发放粮食赈济饥民。
至元十九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万亿库官员偷了四两绒,当时丞相想处以重法,马绍说:“偷的东西和案情都轻,应当从宽处罚。”于是判杖刑释放了犯人。河间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查处,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二十四年,分设尚书省,提升参知政事,赐给中统钞五千緍。当时改印至元钞,前任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说:“至元钞对公家私人不方便。”平章政事桑哥发怒说:“杜璠是什么人,竟敢诋毁我的钞法呀!”想判处他重罪。马绍不慌不忙劝道:“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假如重罚提意见的人,难道不和诏书违背么?杜璠得以免罪。拜任尚书左丞。亲王戍守边疆,他的士兵有透支国库粮食的,主管部门报告皇上,皇上要追究问罪。马绍说:“正是边疆用兵的时候,责罚他们,怕失去将士的心。所透支的粮食数量,算来年的粮数就行了。”皇上应允了。
宗亲海部作乱,他辖下百姓前来归附的七十多万人,散居云、朔之间。桑哥建议迁难民到内地生活,马绍认为不行。桑哥发怒说:“马左丞爱惜汉人,要使这些人饿死么?”马绍温和地说:“南方土地燥热,北方人住在那儿,怕要生病。如果怕他们饿死,何不按人数供给羊马等生活资料,使他们回故乡,那么,不回去的人谁不羡慕!观点有不同之处,丞相凭什么发怒?可听皇上裁决。”于是照马绍的提议把这件事报告皇上,皇上说:“马秀才提的建议对。”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事情最后搁下了。京城种苜蓿的地,他给居民,有权势的人乘机据为己有,把一块给马绍,马绍独独不接受。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追查他曾行贿赂的人,找到他的帐本看,独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垮台后才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尚书省废除,改作中书左丞,过了两年,上书称病回家。元贞元年,升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职务。大德三年,改任河南省。第二年去世。有诗文几百篇。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