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7 18:43: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
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乃劝解白衣被甲。
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坎岸登,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谠曰:“足矣!”遍问士曰:“能行乎?”皆曰:“诺。”谠仆面于地,泣以谢。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廷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围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綯,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慆与下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围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谠子及兄子客广陵,托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注]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人所急走:奔走相助
B.士遽登遽:急忙
C.壁莲塘壁:筑墙
D.围凡十月乃解凡:总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辛谠“性廉劲”和“有济时意”的一组是(?)(3分)
A.能击剑,重然诺谠闻之,挐舟趋泗口
B.遇事不处文法谠至,可表为判官。
C.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D.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久辛谠来到,杜慆高兴地说:“叛贼围攻得很紧,连鸟都不敢飞过,您却冒着锋利的刀刃进入危急的城池,这连古人都做不到。”于是劝说辛谠脱下布衣披上甲衣。既表现了辛谠“重然诺”,也表现他“廉劲”的性格和“济时”的慷慨豪意。
B.辛谠在洪泽求救时,对郭厚本部将短视的意见非常愤慨。辛谠怒声喝斥说:“大丈夫辜负了国家的厚恩,虽然活着也是可耻的。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就会成为贼寇占领的地方,你还能独自存在吗?我今天要砍断你的左臂杀掉你后离去。”
C.辛谠在浙西求救时到处都传说泗州已经失陷,杜审权怀疑辛谠是为贼而实施的计谋,就囚禁了他。辛谠请李峄为自己辩白。李峄当时任大同防御使,说他忠诚可信。杜审权这才答应救援,并会合五千淮南兵,备办盐和粮食。
D.后来因为功劳第一,被授予亳州刺史的官职,又调任曹、泗二州的刺史。乾符末年,官位终于岭南节度使。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壁”的意思是“(军队)驻扎”。“壁”在句子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时必须解释出该字活用后的意思。这样的命题及选项中的解释是与2008年高考全国卷的特征是一致的。
小题2:A项前句说的是辛谠性格的另一方面,与“廉劲”无关。 B项的后句出自李延枢之口,既不能表现“有济时意”的特点,也不符合“直接”的要求。C项的前句有错误。关键点是理解体会“恸哭”一词,此词表现的是大家被辛谠的忠义感染所至。
小题3:此项中“砍断你的左臂”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点是对句意的理解,这里会涉及到省略句的知识。
译文:
辛谠,是太原尹辛云京之孙。学习《诗》、《书》,会击剑,重信用,常为别人的急难而奔走相助。起初事奉李峄,主管钱粮。辛谠性格刚直,遇事虽然不依据文法去处理,却能与文法相一致。辞掉管钱粮之事后住在扬州,已经五十岁了,不肯出仕,为人慷慨常有匡时救世的志向。
庞勋反叛,在泗州进攻杜慆。辛谠听到这个消息,就驾船赶赴泗口,穿越叛贼的营寨入城。杜慆老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握着他的手说:“我的同僚李延枢曾经跟我说过您的为人,哪想到您能亲临赐教?我可以无忧了!”辛谠也说杜慆可以共事,于是请求回家与妻儿诀别,以便同杜慆共生死。当时贼势很强,众人都向南逃,只有辛谠向北而行。辛谠还没有来到时,杜慆很担忧,李延枢知道他一定会来的,就说:“辛谠来了,可以上表任用为判官。”杜慆答应了。不久辛谠来到,杜慆高兴地说:“叛贼围攻得很紧,连鸟都不敢飞过,您却冒着锋利的刀刃进入危急的城池,这连古人都做不到。”于是劝说辛谠脱下布衣披上甲衣。
贼将李圆焚烧淮口,辛谠说:“事态危急,只有出城才能求得救援。”于是和杨文播、李行实五更时越过淮水,在艰险的地方登岸,紧急奔驰三十里到达洪泽,进见守将郭厚本并向他告急求救。郭厚本答应出兵,大将袁公异等说:“贼兵多而我兵少,不能前往。”辛谠拔出剑瞪着眼喊到:“泗州旦夕之间就要陷落了,你们是奉召而来的,却逗留不前进,是想干什么?大丈夫辜负了国家的厚恩,虽然活着也是可耻的。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就会成为贼寇占领的地方,你还能独自存在吗?我今天要砍断左臂杀掉你后离去。”说罢就挺剑径直向前,郭厚本抓住他,袁公异等人才得以幸免。辛谠遥望着泗州痛哭,帐下的人都留下了泪。郭厚本决定答应给他五百士兵,辛谠说:“足够了!”他遍问士兵说:“能跟我走吗?”大家都说:“可以。”辛谠把脸伏在地上,哭着向大家致谢,众人临近泗州时,有人说:“叛贼已经攻下城池了!”辛谠要杀掉那个人,众人替那人求情。辛谠说:“你们都上船,我赦免他的死罪。”士兵们急忙上船。渡过淮水后,杜慆也出兵策应,内外夹击,贼兵大败。辛谠进城后,人心于是就稳定下来。浙西杜审权派部将翟行约前来增援,驻守在莲塘,杜慆想派人去慰劳,官吏们害怕而不敢前去,辛谠独自前去犒劳后返回。
泗州被围三个月,救兵在外面战败,城池更加危急。辛谠又请求到淮南去求兵救援,于是和壮士徐珍等十个人在夜里拿着斧子劈开贼军的栅栏而出,进见节度使令狐綯,又到浙西去见杜审权。当时到处都传说泗州已经失陷,杜审权怀疑辛谠是为贼而实施的计谋,就囚禁了他。辛谠请李峄为自己辩白。李峄当时任大同防御使,说他忠诚可信。杜审权这才答应救援,并会合五千淮南兵,备办盐和粮食。正逢淮的道路阻塞,不能前进。辛谠帅兵决战,斩贼六百个首级,才得以进城,城上欢呼起来,杜慆和部下都哭着迎接他,向朝廷上表说明他的功劳,朝廷下令任命他为监察御史。泗州总共被围攻了十个月才解围,终于保全了一州之地。
当初,辛谠四处求救时,经过家门十几次,未曾去见妻儿,求得粮食二十万斤。辛谠的儿子和兄长的儿子客居在广陵,他拜托杜慆说:“能使祖先不缺少祭祀,是您的恩惠呀。”后来因为功劳第一,被授予亳州刺史的官职,又调任曹、泗二州的刺史。乾符末年,官位终于岭南节度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题。
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②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鲜祖③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④。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⑤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⑥,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又与侵就(亻爰)橐⑦,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善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夫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
故子墨子⑧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选自《墨子·节用》,有删改)
【注】①“德”通“得”。②圉:防御。②鲜祖:鲜艳好看之意,④处家:结婚成家。⑤“次”,通“恣”。⑥践,通翦,意为减。⑦侵就亻爰橐:意为“侵掠俘虏”。⑧子墨子:尊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加温、夏加者凊:清凉、寒冷
B.以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益:增加。
C.凡为衣裳之道:途径方法
D.若纯三年而字:生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蚤与其晚相践?????????????????②可怪也欤
B?①通四方之利?????????????????????②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不然已?????????????????????????②不出,火
D.①凡为舟车道?????????????????????②严大国威以修敬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作者“节用”观点的一组是(???)
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②凡为宫室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 ③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 ④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⑤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 ⑥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执政者要使自己的国家财富成倍增长,不能依靠对外掠夺,而应该通过在国内实行“节用”来实现。
B.墨子运用铺排手法,列举衣服、宫室、甲盾、舟车等事物,雄辩地表明了自己反对铺张奢华、提倡实用为本的观点。
C.墨子认为尽管实现人口倍增的难度大于财物倍增的难度,但依然可以实现,进而说明实现财物倍增的可能性。
D.墨子主张减免徭役,增加民财,同时要避免征战攻伐,使百姓不因劳累、饥饿和战争而死,意在凸显爱民和反战的主题。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10分)
(1)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2)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3分)??
(3)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掌握运用的能力。“道”一词多义,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原则道理”。出现在中学课本的还有: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的意思是“道路”;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意思是“风尚”;在“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意思是“思想”“学说”;在“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取道”;在“何可胜道也哉”中的意思是“说”“讲”。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都是“的”的意思。A项前一个“其”意思是“那”,后一个“其”意思是“实在 ”??? B项前一个“以”意思是“来”,表目的;后一个“以”意思是“因为”。C项前一个“且”意思是“况且”,后一个“且”意思是“将要 ”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节用”两个字,为我们筛选信息指定了方向。
小题4:
试题分析:D项错在“凸显爱民和反战的主题”。本文意在凸显“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方面”,意在培养节约美德。
小题5:
试题分析:(1)句中,关键词是“信”:确实。“适”:恰逢。在“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作“女子出嫁”讲,在“适百里者宿舂粮”(《逍遥游》)中作“往”讲。(2)句中关键词“凡其”:凡是他们,“加用”:有益于实用。(3)句关键词为“为政者”:执政的人,“寡”:动词,减少,“所以”:表原因,“籍敛厚”:收重的赋税。
【参考译文】
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他们制造衣裘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御寒,夏天用以防暑。凡是缝制衣服的原则,冬天能增加温暖、夏天能增加凉爽,就增益它;(反之,)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建造房子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抵御风寒,夏天用以防御炎热和下雨。有盗贼(侵入)能够增加防守之坚固的,就增益它;(反之,)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凡是制造铠甲、盾牌和五兵,能增加轻便锋利、坚而难折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车、船是为了什么呢?车用来行陆路,船用来行水道,以此沟通四方的利益。凡是制造车、船的原则,能增加轻快便利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去掉王公大人所爱好搜集的珠玉、鸟兽、狗马,用来增加衣服、房屋、兵器、车船的数量,使之增加一倍,这也是不难的。什么是难以倍增的呢?只有人是难以倍增的。然而人也有可以倍增的办法。古代圣王制订法则,说道:“男子年到二十,不许不成家,女子年到十五,不许不嫁人。”这是圣王的法规。圣王既已去世,听任百姓放纵自己,那些想早点成家的,有时二十岁就成家,那些想迟点成家的,有时四十岁才成家。拿早的与晚的相减,与圣王的法则差了十年。如果婚后都三年生一个孩子,就可多生两、三个孩子了。这不是使百姓早成家可使人口倍增吗?(现在执政的人)不这样做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4题。
盖宽饶字次公。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禅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上临飨罢卫卒,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差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宽饶不行。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特坐。
许伯自酌曰:“盖君后至。”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宦官,宽饶乃奏封事。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指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上书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节选自《汉书》卷七七)
1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岁尽交代交代:工作交接
B.躬案行士卒庐室行:巡察

C.擢为司隶校尉擢:提拔
D.坐者皆属目卑下之卑下:鄙视,看不起
1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3.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宽饶“直道而行”的一组是
①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②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
③平恩侯许伯入第……宽饶不行???④上以宽饶怨谤
⑤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⑥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盖宽饶作军官时,关心士卒,因而倍受爱戴。为报答他的厚德,军士们自愿要求多服役一年。
B.平恩侯许伯搬入新居时,盖宽饶因未受到邀请而没去道贺。后来专门请他去,他也不愿多喝酒。
C.谏官郑昌十分钦佩盖宽饶,替他向皇上进谏。说自己有幸跟在宽饶大夫的后面,深知他身为谏官,有话不敢不说。
D.皇帝认为盖宽饶怨谤朝廷,尽管有郑昌极力为他辩解,但最终还是被定了死罪。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卑下,认为自己不如(盖宽饶)
小题2:A、第一个“之”为代词,代士兵;第二个“之”为动词,“到,去”。? B、均为目的连词,“来”。C、第一个“乃”为连词,“于是,就”;第二个“乃”为副词,“才”。D、第一个“为”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表被动。
小题3:①表现盖宽饶爱护士兵;④是皇帝责怪他进谏批评朝政;⑤是郑昌说的道理。
小题4:B、“因未受到邀请而未去道贺”错。不去道贺显示出他的正直.C、郑昌说自己有幸
也做了大夫,作为谏官,不敢不进谏。D、是有司给盖宽饶定的死罪,并且是在郑昌进谏之
前。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当初被封为司马的时候,还没走出大殿,就割去长衣,让它变短离开地面,戴着高大的帽子,佩带长长的宝剑,亲自巡察士兵的营舍,看他们吃住的地方,亲自慰问患病的士兵,并安排医药,对他们的恩情很厚。等到岁末交接工作,皇上亲临慰劳军队之后,几千名士兵都叩头自愿请求多服役一年,来报答盖宽饶的厚德。宣帝嘉奖了宽饶,并让他做太中大夫,巡察世风。他对好的风气多有称誉、提倡,对坏的则多有贬责、排斥,尽职尽责。被提拔为司隶校尉,追查检举没有什么回避的,皇亲国戚以及郡国官员到长安,都畏惧他而没人敢触犯禁令,京城非常清明。平恩侯许伯乔迁新居,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都去道贺,盖宽饶却没去。许伯专门请他,他才去;他从西边的台阶登上许伯家厅堂,被安排在面朝东的特殊尊贵的座位上。许伯亲自为他斟酒,说:“因为您后来。”盖宽饶说:“不要给我多斟酒,我是个容易借酒发狂的人。”丞相魏侯笑着说:“次公清醒时也敢发狂,为什么一定要酒呢?”在座的人都看着他,(认为自己卑下)对他十分谦敬。那时皇上正用刑法,信任宦官,盖宽饶就用密封的奏章进谏。皇上认为他怨谤朝廷的毛病始终不改掉,把奏章交给中二千石,当时,执金吾们讨论,认为宽饶的真实意图是叫皇帝禅让帝位,实在是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同情盖宽饶忠心正直忧国忧君(而遭罪),就上书说:“我听说山中有猛兽,野菜因为它而不被采摘;国家有忠臣,奸佞之人因而不兴起。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住不追求安逸,饮食不追求温饱。做官时有忧国忧民的忠心,退职后又有为节操而死的大义。为官的职责是监督官员,(所以)正直行事,仇人多朋友少。上书陈述国事,司法部门却给他定了死罪。我有幸身任大夫之职,做的又是谏官,有话不敢不说。”皇上没听取他的意见,还是免除盖宽饶的官职。盖宽饶在宫前北楼下用佩刀自杀,众人无不同情他。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
B.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是鲁孔丘与。? ????
D.无欲速,无见小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