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不应“失重”
铁 凝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根据原文,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人类的阅读行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的表现是 “界面”的阅读代替了“纸面”的阅读。
B.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使人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人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C.“纸面”阅读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有较大的随意性,目的性也不强。 D.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大部分更靠近生活更实用,它们直奔主题,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E.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不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2.作者为什么说“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点概述“无用”的阅读有哪些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阅读能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气;阅读能从内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飞曰:“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事,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先主曰:“多官谏阻,未敢轻举。”飞曰:“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先主曰:“朕与卿同往。”
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力兴师伐吴。以诸葛亮为首的群臣一再痛陈利害,刘备全然不听。学士秦宓因为强谏,险些丢了老命。仇恨的怒火已经烧得刘备失去了理智,他拒绝了东吴归还荆州,送还夫人的请求,一心只想灭吴复仇,结果夷陵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三国演义》)
B.曹植很喜欢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高谈阔论。曹操想立曹植为世子的消息被曹丕知道后,曹丕用大筐秘请吴质入府商议对策。杨修知道这件事后,报告曹操。曹丕在吴质授意下,第二天用大筐载绢入府。曹操派人搜查大筐。只发现绢匹,因而怀疑杨修陷害曹丕。杨修本想打击曹丕,没想到吴质比他更胜一筹。(《三国演义》)
C.一天晚上,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找不到客店,正在路上茫然蹓跶着,迎面碰到一支送葬队伍,堂·吉诃德陡升精神,他一边高喊“我的事业就是走遍天下,为人除害。一边托起长枪,刺向送葬的僧侣们。可怜的僧侣无端挨刺.主仆二人却庆祝“除害”胜利。(《堂·吉诃德》)
D.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带回家。他的家人和朋友痛心他竟被骑士小说毒害到这等程度,就把他积存的骑士小说以及书房全部烧掉。但他还是顽固地认为“世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道的复兴全靠他一人”。 (《堂·吉诃德》)
E.在任职期间,桑丘廉洁奉公,亲自制订法令,规定价格,不准贩卖粮食,严禁淫荡歌曲,把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无可挑剔,于是,他得到爵位。(《堂·吉诃德》)
参考答案:DE
本题解析:D.应是“第一次”出游,“就把他积存了一屋子的骑士小说以及书房全部烧掉”有误,被烧掉的只是书,而书房的门是用砖封了的。E.桑丘感到做总督真是不容易,弃官逃走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论时尚的文化意义》
①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青年亚文化群落的符号和装饰,企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时尚虽然是生活方式的浅表饰物,其实却内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它常常是社会心理趋向的风向标,是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标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生活流向具有某种隐含的指向。在信息发达的当代,时尚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年族群和注意力经济不断追逐的对象,不时还可以听到媒体声势浩大、此伏彼起的伴唱。时尚衍生和不断更新的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②一是急剧的社会变革。譬如解放初期列宁服的风行和“文革”中黄军装的时兴;现代生活的高速变化与高度紧张感造成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普遍怀恋与回归。二是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譬如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青年拎着大录音机满街乱晃;卡拉OK的强势风行;现今手机样式的花样翻新;新材料的不断应用推动着时装的争奇斗艳。三是人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及个性化欲望。譬如影视明星的服饰和举止所引起的追星族普泛化模仿;近年来东亚青年染黄发的风潮等等。
③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评价其内涵与性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表现为对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的求新、求变、求异。展示个性、跟上新潮是时尚产生的根本动力。时尚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总是社会前卫部分伸在前面探路的触角。尽管有时候时尚是与文明大势相悖而动的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饰物,或因另一种流行的替代而很快烟消云散,但从人类历史的长跨度看,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在展示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方面,在反映新的社会精神气质方面,在传递社会主导思想或新兴意识的价值取向方面,在催生新事物、新气象方面,在激励和诱导社会创新指向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④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现代性重构,是时尚不断衍生和更新的内在发散机制。譬如现今青少年风行把黑发染黄,孰美孰丑,对此我们可以各执己见,但其隐喻的内在意义是何等复杂啊。有求新追新的个性化欲望的张扬,有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发展与嬗变,有西方强势文化对金发美的刻意打造和渲染,有相对落后国家公众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追慕与模仿。
⑤时尚从更新流行到普泛化,再到被大众化消解,这个过程愈短,表明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愈快。打开报纸、杂志、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时尚已经把人们的生活打扮得多么绚丽多彩啊!
⑥时尚最典型最集中的出演就是流行的时装。如果某些专家对变动不居、令人目眩的时尚总是看不惯的话,那么请回忆一下“文革”期间全国最为风行、最为统一的“黄军装”和“红袖章”,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
⑦从古到今,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并无数次证明,即便改革和革新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保守主义思潮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时尚”的表述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里“伴唱”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指媒体对时尚的宣传、倡导、推崇、推波助澜。
B.虽然“时尚”并未必都能顺应文明大势,但它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C.“黄军装”和“红袖章”曾经是“文革”时的时尚, “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一句转达了作者对某些专家看不惯流行色的否定。
D.作者认为我们身处当下的多元化时代,要容得下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时尚,也要容得下各种类似“今不如昔”的种种论调和各种保守主义思潮。
小题2:阅读本文,请你归纳出时尚所具有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3分)
小题3: 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这句话的含义,请分条概括陈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1)时尚常常是社会心理趋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通过选项对应的文段“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各种类似“今不如昔”的种种论调和各种保守主义思潮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的概括的题目,原句在文章的第一段。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的题目,要多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不要照抄原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问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两句话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实秋的散文主张“简单美”,请结合文章分析他的“简单美”在文中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明“我们”已被梁任公先生的讲演深深吸引,“我们”同梁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