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1分)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找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人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慌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一片小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要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关回壁炉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小题1:安德鲁根据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请联系全文分析。(3 分)
小题2:既然“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2分)
小题3:在救助安德鲁的过程中,法国夫妇的语言动作为何如此简捷利落?联系全文,试概括法国夫妇的形象特点。( 4分)
小题4:请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给这篇小说拟个题目。(2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天已亮了。(2)除农舍外,别无藏身之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古九谷瓷瓶
[日本]井上靖著 何少贤译 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指日本石川县南部九谷产的古瓷器--译者),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1661-1672)年代的珍品。这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他是因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味儿。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
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
“500元!”
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太高了。
“要是200元么,倒还可以……”
“别开玩笑。在古九谷瓷器中,它也算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W镇上见到古九谷瓷瓶到如今,十年中简直是被迷住了心窍。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W镇,欣赏这个古瓷瓶。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惟有那只瓷瓶依旧装饰在临海的不太干净的橱窗里,只是十年前500元的价钱涨到了7万元。据物主说,十年中间,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候,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个瓷瓶。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收藏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这是由于大二郎已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够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万元钱来。
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尼龙围裙都舍不得买一条。大女儿竟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都给免掉了,为瓷瓶他什么都不惜牺牲。
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二的柜台上。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呀。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然失色。但是,一想起这十年来的执著,这两年的苦日子,他还是想弄到手。然而,物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得知它不是真品,对它有些漫不经心,却似乎依然对它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爱。
结果,大二郎出2000元成交。这价格,比真货便宜,但比赝品要贵。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中间,一起对饮。不知为什么两人只是默默无言地举杯,直至皎月临窗。
1.小说三次写到“古瓷瓶”被摆放在脏乱的橱窗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一段中,“苦笑”有什么具体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哪些情节反映了大二郎对古瓷瓶的喜爱?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店主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明店主生活一直不富裕;但他并不因此而贱卖古瓷瓶,表现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散文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两个好朋友
【俄】叶赛宁
(1)住在村边的波贝尔老头,拥有一件自己的小屋和一条狗。他到处行乞,以残羹冷炙聊以糊口。波贝尔与他的狗简直形影不离,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德鲁若克。波贝尔串村走巷,叩窗哀求,德鲁若克便站在一旁,摇晃着尾巴,好像期待着也给它一点儿施舍。人家常常对波贝尔说:“波贝尔,你干嘛不把狗扔掉?要知道,你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波贝多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的狗——一声不吭。他招呼德鲁若克,从窗子旁走了:一小块面包也没讨着。波贝尔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很少跟人交谈。
(2)冬天来了,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吹集了一个个巨大的雪堆。
(3)波贝尔带着狗蹒跚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小屋破旧不堪,四壁透风,他望了望炉子,望了望,在屋子四角寻找了一阵,可木柴也没有。波贝尔给德鲁若克套上小雪撬,运回柴火,烧着火炕,抱着德鲁若克,心疼地抚摸着它。波贝尔坐在火炕旁,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重演。老头子对德鲁若克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述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讲完之后,又痛心地说:“没关系,德鲁若克,你虽然不能回答,沉默不语,但是,你那灰色的、聪明的眼睛告诉我……你全都明白……”???
(4)暴风雪好像开始疲倦了,它的威力越来越小。水珠儿开始从屋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雪在消融、减少。波贝尔看到——冬天在消逝,看着——便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春天来啦,咱们能活下来的。”
(5)红彤彤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小河哗啦哗啦地奔流。透过小小的窗口,波贝尔看到,窗下的土地发黑了,树上冒出了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可是岁月不饶人,春天的泥泞使得老头子步履艰难。
(6)他的双脚发软,咳嗽使得他胸部抑闷,腰部疼痛,视力完全变得模糊起来。他躺在高板床上,爬都爬不下来了。波贝尔吃力地爬呀,爬呀,开始不住地咳嗽,而且满心忧伤。他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我早就预料到了。看来,我很快就会死的,只是,扔下你去死,我真舍不得啊!”波贝尔病倒了,一动不能动,更下不了床,德鲁若克则寸步不离床边。老头子感觉到——死亡临近了,他感觉到了——设搂着德鲁若克,搂着,搂着,难过地哭泣起来。波贝尔搂着德鲁若克的脖子,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前,突然哆嗦了一下——断气了。
(7)波贝尔的冰冷的身体躺在高板床上。德鲁若克知道,它的主人死了。它在屋里窜来窜去,神情凄切。它走近死者身旁,嗅呀,嗅呀,伤心地嚎叫着。
(8)认识他的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波贝尔不出屋来。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进去看看,一看就吓得直往后退。波贝尔的遗体躺在高板床上,小屋里充满一股难闻的尸臭,狗儿坐在床上,坐着——忧伤至极。
(9)人们抬出尸体清洗,收敛入棺,狗儿则寸步不离死者。遗体送到墓地,埋入土里。波贝尔——一个谁也不需要的人——死了,没有人为他哭泣。
(10)德鲁若克在坟堆上叫呀,号呀,用爪子刨着泥土。它企图把老朋友刨开,然后,它和他躺在一起。狗儿没有离开墓地,不吃不喝,悲痛欲绝。德鲁若克的力气衰竭下去了,它没有站起来,它再也站不起来了。它望着坟墓,忧伤地望着,呻吟着。德鲁若克想刨土但是它的爪子已经抬不起来了,它的心脏感到一阵紧缩……浑身颤栗,垂下了脑袋,垂下了,微微抖动一下……于是死在墓上……
(11)墓地上的小花儿仿佛在切切私语,它们在向鸟儿低声叙述着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一只杜鹃飞到墓前,停在枝叶低垂的白桦树上,它在坟墓上空忧戚、痛苦地咕咕啼鸣。
(1)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波贝尔与德鲁克是“两个好朋友”?请概括说明。(4分)
(2)第5节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请结合全文概括波贝尔这一人物形象。(6分,不超过40个字)
(4)请分析第11节的语言特点。(5分)
(5)小说标题“两个好朋友”能否改为“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为什么?请你联系小说的主题,谈谈理由。(6分)
参考答案:(1)(3分)①波贝尔与德鲁若克形影不离,相依为命;②德鲁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与儒家的做法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裁体……”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着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征,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同的。别林斯基把抒情诗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诗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下面是从文中得出的判断,判断错误的两项是(????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己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要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2.根据文意,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括号处。
A.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B.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枝干叶,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C.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D.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3.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概括为两点。(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谈论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要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D
3.①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