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2-07 19:19: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也。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文末又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陛下励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曰:“恭惟皇帝陛下励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 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①,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②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亮,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注释】①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 ②羹胾ɡēnɡzì,肉羹和大块肉,也泛指菜肴。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上《中兴五论》,奏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B.是有大功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醉中戏为大言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以其事首刑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陈亮“才气超迈”和“直言无讳”的一组是
A.①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
②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B.①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
②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
C.①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
②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
D.①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②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喜欢谈论军事,擅长写文章,郡守周葵读了他写的《酌古论》,大为赞赏;隆兴初年,陈亮上奏章反对和议,但他的上书再无回应。
B.上书没有回音,陈亮并不气馁。回故里后,他边讲学,边著述,又认真考察了历史和现状,看到妥协投降的莫大危害。怀着一腔爱国热忱,陈亮接连上书皇帝,反复申述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
C.孝宗读了陈亮一篇篇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政策的雄奇文章,被深深震动,他欣然接受,并认真采纳了陈亮的主张,甚至准备给陈亮一个重要的官职——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可惜陈亮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D.再度回归故里后,陈亮曾一度落魄醉酒,与人豪饮。某次乡人会宴,与陈亮同桌者回家暴死,陈亮被怀疑投毒杀人入狱。幸亏大理寺少卿郑汝谐极力向光宗陈述,陈亮才得以免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A.前:连词,“于是”“就”;后:动词,“趁”。B.皆介词,“对”“对于”。C.前:动词,“说”,后:语气词,“呢”。? D.前:介词,“把”;后:介词,“因为”。〗
小题2:C〖A. 第②句言其返回家中修习,努力治学著书。B.第②句言金使态度,与“直言无讳”无关。D.第①句言朝廷大臣对陈亮“直言无讳”的评价。〗
小题3:C〖C项实际情况是:孝宗在位对国事朝政的处置,常常为佞臣所左右。他面对陈亮一篇篇义正辞严、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卖国政策的雄文,虽也为之震动,但终究不能认真加以采纳,只是准备给陈亮一官半职了事。“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一职是由光宗皇帝策问后任命的。〗
文言文翻译:
陈亮字同父,是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群,喜欢谈论军事,议论问题时风生水起,极有感染力,写数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他曾经考察古人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写成《酌古论》。郡守周葵得到书,就与他辩论,认为他是个奇才,说:“将来一定是国士。”隆兴初年,朝廷与金人议和,天下人都欣喜庆幸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有陈亮认为这样不行。于是上奏章《中兴五论》,奏上之后没有回应,不久他就返回家中修习,更加努力治学著书达十年。
淳熙五年,陈亮改名为同,赴朝上书,考虑分析古今的情况说:“主张议和,是用来成全上下的苟且偷安的方法,并且会滋长愚妄庸懒情绪啊。一天的苟且偷安,会造成数百年的大祸患。”奏文末尾又说:“当今那些自认为学到了正心诚意的儒士,都是些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人。陛下励志复仇足够用来应对天命,笃行仁爱足够用来交结民心。现在陛下却委任庸人,笼络小儒,拖延了大有作为的岁月,我不能忍受这样的憋闷,因此忘掉了自己的卑贱来进献愚忠。”上书奏呈皇帝后,孝宗大受震动,打算公布在朝堂上以激励群臣,下召令陈亮上殿,准备提拔重用他。左右大臣讨厌他直言不讳,交相诋毁他。宰相按照皇帝的意旨来到他面前,询问他的意见,他坦坦荡荡陈述没有稍加屈服,又与宰相等大臣不合。待命十天以后,他再度到朝廷上书说:“恭仰皇帝陛下励志复仇,不肯偏安于一隅,这对国家是有大功的。然而坐守钱塘这块浮华奢靡的一角之地来谋划中原,那么是不得其地;任用东南一带习惯于安逸的人群来谋求进取,那么是不得其人。” 奏书呈上皇帝后,皇帝想要授官给他,陈亮笑着说:“我只是想为国家开创几百年的基业,怎么会用这种方法博得一官半职呢!”急忙渡江而归。在家乡他整日落魄醉酒,与乡里狂士豪饮,酒醉中戏说大话,言语中有犯上之词。其中一个士人想中伤陈亮,就把这事告发到刑部。事情交由大理寺处理,陈亮被鞭打得体无完肤。事情报告到皇帝那儿,孝宗知道是陈亮,曾暗中派遣左右近臣查访这事,等到近臣入宫报告取旨,皇帝说:“秀才酒醉后胡说,有什么罪!”撕碎文书丢在地上,陈亮于是获免。
陈亮因为为人豪侠屡遭大狱,回家后更加励志读书,学问愈加渊博。高宗去世后,金国派遣使者来吊唁,态度十分傲慢。陈亮有感于孝宗的知遇,到金陵观察形势,又上疏说:“有不同寻常的人,这样之后才可能凭此建立非凡的功业。追求非凡的功业,却用平庸之才、出平庸之策、做平庸之事来应对它,不需要智者就知道成不了事。秦桧拿和议耽误了国事二十多年,使天下生气索然无余了。”奏章的大意就是想激励孝宗恢复中原,但这时孝宗准备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不答复。从此朝廷大臣都怨恨他,把他看成狂人。此前,乡人聚会宴饮,特意将胡椒磨成粉末放在陈亮菜肴中,这是村俗表示敬重的特殊礼仪。有个与陈亮同坐的人回家后突然死了,怀疑是吃了有毒的东西,台官令监司挑选酷吏讯问陈亮,众人想陈亮这次必死无疑。少卿郑汝谐审阅了他单方面的辩辞,非常惊异地说:“这是个天下奇材。国家如果杀了这样无罪的士人,就会上扰天和,下伤国脉。”极力向光宗陈述,于是陈亮得以免死。不久,光宗用策论来考查进士,用礼乐刑政的要领询问,陈亮用君道、师道对答。陈亮策对奏报的名次本为第三,皇帝亲笔拔为第一。后来知道是陈亮,光宗大喜说:“我提拔得果然不错。”任命陈亮为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勘窗棂窄,且夫未远出。诘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排枪手为拒捕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服阕,补广东揭阳。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最顽梗之区曰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境内称快。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从镇道往捕治。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乃设方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余人。
十七年,署肇庆府,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讼稀。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见多不合,遂引疾归。数年始卒。???(《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柬之少异才负:具有
B.服,补广东揭阳阕:结束
C.不能其欺售:施展
D.见多不合,遂疾归引:承认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姚柬之有智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②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③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④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
⑤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柬之在河南临漳县,勘察疑案,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及时、准确地判决张鸣武误杀妻子案、常姚氏被杀案。
B.姚柬之在广东揭阳县,当众处死钱坑惯盗,慰劳境内耆老,兴办书院,厚待诸生,恩威并施,赢得民心,官民无隔阂。
C.姚柬之在治理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时,对各族民众一视同仁,处理案件快审快结,判案务使双方相安无事,尽量不扰民。
D.姚柬之历任临漳知县、揭阳知县、连州绥瑶同知、贵州大定府知府,所到之处,无不治理得很好,深受官民的赞赏。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5分)
??????????????????????????????????????????????????????????????????????????
(2)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称述”
小题1:②说的是救灾,⑤说的是判案公平。
小题1:B “钱坑”应为“下滩”, C错在将不同地区的做法混杂在一起;D错在“官民”,姚柬之任大定知府期间与大吏发生政见分歧,以致辞官而去。
小题1:1)大意2分。故事,旧例;空,形容词作使动词;积聚,动词作名词,财物。各1分(2)
大意2分。酌,考虑;使(之),宾语省略;累,使动用法,使……受苦。各1分
译文:
姚柬之,字伯山,安徽桐城人。姚柬之年轻时就具有才能,跟随族祖姚鼐学习,道光二年考中进士。出任河南临漳知县,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县民张鸣武指控强盗杀害他的妻子,说强盗穿越二层窗棂进入室内。姚柬之勘察时发现窗棂狭窄,而且张鸣武并无远出。追问他,果然是丈夫因为驱逐强盗,误杀了妻子。又常姚氏被杀,凶手没有抓到。姚柬之勘察到那时正是县里招考的前夜,所取的第一名杨某没有去参加考试,就怀疑是他。姚柬之召来杨某,杨某神色惶恐疑惑,姚柬之询问他的住处,(杨某)与常某相邻。姚柬之于是夜里到城隍庙,让一个妇女用血涂在脸上,与杨某交谈,最终查到因图谋强奸不成而杀人的事实。每次巡视乡里,都劝导百姓停止诉讼,如有申诉曲直的立即把它摆平。漳水泛滥,运粮到灾区,一边调查一边救济,救活了很多人。临漳与直隶大名接壤,有很多强盗的老巢,强盗挖地为穴,聚众赌博,安排枪手作拒捕打算。姚柬之与大名县商定一同抓捕,清除赌窝,盗窃之风也平息了。
姚柬之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到广东揭阳任职。这里濒临海边,民风骠悍,械斗抢掠,抗赋税杀官员,习以为常。姚柬之训练壮勇,告诉他们保护善良。最顽固的地方叫下滩,盗贼、土豪互相勾结,姚柬之联合军队前往抓捕,抗拒者有的被击毙有的被活捉。一个盗贼共犯十八起案件,姚柬之先召集被害者围观,再处死他,境内百姓称赞。有一些凶恶的强盗聚集在钱坑,这个地方四面都是山,无法攻下。潮州旧例,凡是盗匪没抓到,则烧掉盗匪们的家,搬空盗匪家的财物。姚柬之告诫不要焚烧,召集老者,告谕他们交出案犯,他们不敢来。姚柬之于是亲自进入村里,仅仅带了几个随从,看见老者就一一慰劳,老者都很感动地流泪。在四面山上远望的百姓,都高喊“好官”,第二天就交出案犯。从下滩展示威力,到钱坑展现恩德,恩德威信得以突显。姚柬之兴办书院,厚待学生,让他们回乡把新政告诉乡亲,如有变故就秘密报告,官员和百姓没有隔阂。该县治理得很好。
姚柬之调任连州绥瑶同知,百姓和瑶民打官司,姚柬之判决时一定使他们相安无事。普宁县匪徒杀害官员肆意抢劫,姚柬之奉命从镇道前往抓捕处治。匪徒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这些地方都很险要。姚柬之于是采用谋略,正规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从磨盘岭突袭攻破贼巢,抓获六百多人。
道光十七年,主持肇庆府。道光十九年,升任贵州大定知府,此地风俗喜欢打官司,姚柬之快速审讯快速结案,不让他们施展伎俩,一年后诉讼就少了。大定百姓与苗族杂居,应以稳定为原则进行治理。上级下达命令,姚柬之一定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不让它使老百姓受苦。姚柬之与上官政见不合,于是称病弃官回故乡。几年后才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 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小题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颜子??恶衣恶食
小题2:①贫穷而不抱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要求阅读文化经典《论语》选段,依据后人的评价补出《论语》的人物名字和言行。这是浙江高考说明范围内的试题,考试只要熟读《<论语>选读》,应该能够正确回答。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的能力。
小题2:本题与上题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读懂《论语》选段,重点是孔子的对话部分。后人的评价对解析孔子的观点有一定辅助作用。上述两题具有浙江特色。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容:打扮
B.于是襄子乃豫让曰数:责备
C.则虽死不恨:仇恨
D.子不事范、中行氏乎尝:曾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去事智伯衡乃诡对
B.以报智伯,吾魂魄不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C.吾所为者极难耳焉置土石
D.襄子数豫让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C.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C?恨,遗憾
小题2:D “襄子乃数豫让曰”中“乃”相当于“于是,就”。“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中“乃”相当于“才”。
小题3:A?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小题4:B “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
小题5:(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说”,“容”各1分,句子通顺1分。(2)这个句子中“愧”使动用法1分,定语后置1分。省略句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现,有的却是间接表现。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是没什么名声。(后来)他离开他们去奉事智伯,智伯非常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联合谋划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男儿应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献出生命,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或、或者;其余均为:表假设“假如,如果”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