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宽仁恕
《后汉书》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人有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与之而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而德兴,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尝坐客,遣苍头②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其当朝会,妆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乎?”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____________《后汉书》(节选自百度百科)
①亭传tíng chuán: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
②苍头:因以清巾裹头而得名,指奴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服其不校校:计较
B.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容:允许
C.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长者:年老者
D.灾异或见,引躬克责躬:自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幸劳见归,何为谢之且为之奈何
B.宽尝于坐被酒睡状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C.乃就车中认之此亡秦之续耳
D.京师以为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丢失了牛,就把刘宽的牛牵走了,后来此人找回了自己的牛,将牛归还刘宽,刘宽没有计较。
B.刘宽通晓学术文艺,灵帝常让他讲解经书,因感责任重大,刘宽忧心如醉。
C.刘宽不赞成对吏民使用刑罚,而是注重对其进行礼义教化。
D.刘宽派仆人去买酒,仆人却大醉而归,客人忍不住责骂,刘宽担心仆人自杀,派人去探视。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3)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单选题 加线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曲终收拨当心画
A.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范:效法。
B.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雅:高雅。
C.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承:沿袭。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逮:赶上。
小题2: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3分)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④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⑤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⑥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5分)
(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5分)??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留)民不堪命矣。(承受)
B.秦时与臣游。(游玩)何厌之有。(满足)
C.贰于楚。(从属二主)素善留候张良。(友善、交好)
D.比诸侯之列。(并)太息流涕。(鼻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成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成得其心。清身好施,简铯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会:符合。 ??
B.不党坐之疲淹也????淹:时间长。 ??
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引:推荐。 ??
D.蒸民未阙一餐????阙:同“缺”,缺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然性微轻佻/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侧之。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