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一)
2017-02-07 19:20: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陕(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县三十里(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意、舒适)
C.而无留滞(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谦词,超越本分)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旧国旧都,望畅然    辍耕垄上,怅恨久之
B.而悠然之意,见于言外  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去县三十里       今已亭亭如
D.又屋后构小园      欲与王为好,会西河外渑池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项是(  )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脯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隐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使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撑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称逋慢,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罪过?
B.慈父见——背:背离、抛弃
C.既无叔伯,鲜兄弟——终:也?
D.辞不职——就:接受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险衅——常身翼蔽沛公
B.外无期功强近亲——臣壮也,犹不如人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第一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为下文的“愿乞终养”做了铺垫。
B.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身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特下”“切峻”“则臣”“催臣”一系列词语的运用,说明李密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坚守封建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条。
C.文章第三段进一步阐述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想让晋武帝能被自己的遭遇所感动。
D.选文中李密反复的推辞赴命,客观原因确实是祖母体弱多病,无人服侍,主观上也有李密对前朝的忠心,但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大量的运用贬低自己的话,实属无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①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③其仁,如其仁。”
注释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 ②谅,信。这里指小信 ③如:乃。



4、阅读题  谏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日:“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有改动)???
  【注释】①选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②谠(dǎng)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之——劝:勉励
B.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暴然:突然
C.《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也——是:正确
D.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
2.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张君主用来促使臣子进谏的办法的一项是(??  ? )
①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②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
③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④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⑤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⑥增其所有,有其所无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生动而形象地表明了臣子进谏的危险所在和刑罚、赏赐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
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应当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小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①驼负归洛阳。 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①橐:tuó,通“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卫伯玉击反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驿到达
C.悦等劝朝义挚逮捕
D.悦等恐众心未统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无宠思明悦等送思明柳泉驿
B.则其谋告之氈裹其尸
C.皆陕兵所败立朝清太子
D.左右颇泄其谋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3分)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②朝义俯首不应???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戊 戌 命 朝 义 筑 三 隅 城 欲 贮 军 粮 期 一 日 毕 朝 义 筑 毕 未 泥 思 明至 诟 怒 之 令 左 右 立 马 监 泥 斯 须 而 毕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
②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