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
C.适得府君书——始适还家门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及其所之既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送而送天。能近取譬①,可谓仁之方②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近取譬:就近以自己作比。②方:方法。
小题1:填空。(2分)
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小题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小题2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经典阅读的题目,按着大纲的规定详细阅读,答题时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一般不会太难。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能站得住,自己想做到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②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而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工以药淬之——淬:浸泡。
B.人不敢与忤视——忤:逆,对着。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晚,不早。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乘。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为”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秦武阳为副
B.复为慷慨羽声
C.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D.又前而为歌曰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
B.荆轲等一个朋友与他一道去,可那人住得很远没有来,荆轲就一直等他,这受到了太子的猜疑。
C.已有武阳,还“有所待”,荆轲实感没有得力的助手就没有成功的把握,预示了失败的可能性。
D.太子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荆轲发怒辞决,赌气而出行,从中可以看出荆轲的气节和勇敢。?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1)用这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论语·雍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注】 ①畔:通“叛”,违背(君子之道)。
小题1: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孔子主张的“约”和孟子主张的“约”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博学”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孔孟的言论,都提到了“博学”的重要性,尤其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
小题2: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首先要读懂这两句话,尤其是对“约”的理解,孔子“约之以礼”中的“约”推断为动词,应是约束之意,就是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孟子的“说约”可以推断“约”是形容词简约的意思,就是说话要抓住重点。知道“约”的不同理解,就可以做好此题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效:授予。
B.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加:更加。
C.虽然,犹有未树也——树:树立。
D.彼且恶乎待哉——恶:怎么,什么。
2.宋荣子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的原因是(???? )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有才智、有善行、有德行、有能力,但他们自鸣得意,和斥鹚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而自我夸耀。
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御寇?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了说明宋、列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御寇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①他对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