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院里的故事
吴?硕
西屋福顺老两口子一辈子没儿没女,到了老年愈显得孤独,日子在寂寞和无聊中一天天地度过,两位老人经常是在屋里静静地坐着听着桌上的老座钟发出“当、当”的打点声……
那天福顺上街买菜,在回家的路上捡了一只被人扔掉的流浪猫,老两口子特高兴,细心地喂养小猫。小猫也天天在老人身上撒娇,为两位老人寂莫的日子增添了许多的欢乐。
东屋的生子养鸽子,自从福顺捡回小猫,他就发了话:“老东西还养猫,要扑我鸽子我非摔死丫的……”老两口就把猫关在屋里不让出去。小猫一天天长大关不住了,还学会了上房而且还怀上了小猫。两个月后大猫生了三只小白猫,很可爱。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但不燥。大猫躺在老人的屋前懒懒地眯着眼晒太阳,三只小猫趴在猫妈妈肚子上吃奶。一只鸽子突然从房上飞下来,大猫出于保护小猫的本能扑了上去,鸽子马上就飞进了笼子。生子在屋里看见了,一下蹿了出来,二话不说抓住大猫举起来使劲地往地下一摔,大猫在地上四肢抽搐着,一会儿嘴角流出了血不动了。三只小猫爬过去还要吃猫妈妈的奶,生子又要抓小猫。福顺扑通一下给生子跪下了,近乎哭声:“大兄弟,我求求你,别摔死它们,我马上送人,我再也不养猫了……”生子气哼哼地说,“我他妈说到做到……”泪水从福顺的眼角流下……福顺把小猫送了人,两位老人又在屋里静静地坐着,听着老座钟的打点声……
日子一晃就到了秋天。这天生子的老婆回来找生子。生子自从和这女人结婚,日子就没消停过,天天打架,没别的就为钱。这女人一直也没个正式的工作,又好吃懒做,一打起架她就耍泼妇,“一哭二闹三上吊”。生子拿她也没招儿。自从生子下岗回家,两人打得更勤了,经常听见这女人在屋里喊:“你丫的也不出去挣点钱,天天养鸽子。你丫是老爷们吗……”两人都吃低保,就这么混。这女人天天去棋牌室,去久了就和一个在北京做生意的东北光棍汉混到一块儿去了。生子听说后火冒三丈,非要和那汉子玩命。他老婆说,“就你丫这德性,你也就在这院里犯横,找人家非弄死你……”生子一听软了,老婆对生子说:“你丫弄来钱咱还过,你没钱打今儿起我还不回来了……”从那天起,这女人还真走了。生子是一点辙也没有。那女人今天是找生子离婚来了。生子在屋里又砸饭碗又骂人,“你这骚货想离婚没门,让你们成了美事,别想……”老婆倚在门框上:“你瞎他妈喊什么,今天跟你说一声是给你脸,别给脸不要脸,你要找揍说话……”说完手里夹着烟卷扭出了院门……
老婆走了,生子在屋里边砸边骂,屋里可砸的东西快砸没了,气哼哼地出了大门口,骑上他那辆残摩走了一夜也没回来。第二天早间新闻报道,南四环一辆残摩逆行和一卡车相撞,残摩车毁人亡。经化验,残摩驾驶人员为醉酒驾车,死的人正是生子。街坊们都说生子的命是让猫勾走的,都说猫有九条命……
生子养的鸽子在笼子里饿得“咕咕”地乱叫,福顺买来老玉米豆喂鸽子。生子老婆来了,打开了屋门,从胡同里叫来一个收废品的,“把这破烂都给我弄走……弄干净了,我给丫租出去先进点钱。”看着笼子里的鸽子,“明天叫我老公来,都给丫弄死吃肉……哈哈。”福顺过去对她说:“大妹子我求求你,把这几只鸽子给我留下吧……这也是几条性命呀……再说生子和你在这院住了这么多年……生子刚走就……”女人用眼睛上下翻瞪着福顺,“生子活着时没少欺负你,我这替这死鬼给你道个歉,看你的面子给你吧……可有一样,把这破笼子弄你那边去,够脏的。”“行、行。”
秋天的早晨,天空蓝蓝的。福顺早起打开了鸽子笼,鸽子一只只飞了出来,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福顺扬着头,手搭凉棚,头随着鸽子飞的方向转。他的脸笑开了花,“飞吧、飞吧、飞饿了就回来,我给你们预备好吃的了……”鸽子越飞越高,天空中飘荡着阵阵清脆的鸽哨声……
(2011年第9期《北京文学》,有改动)
小题1:请说说“小猫”、“鸽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2: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正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院子里”生活着的普通人的生存困境。(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福顺这一人物形象。(5分)
小题4:小说以福顺含笑放飞鸽子结尾。有人评论说这样的结尾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及阅读小说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起线索作用。小说以“小猫”“鸽子”为线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构方面,起到线索和推动故事情节作用。内容方面,则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的暗示。
小题2:
试题分析: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通过全文的内容来看,可以概括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据分值来看,答出三条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解题思路是先总体概括其性格特点,再具体分析文中相关描写。<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隐身衣①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②好。
[注]①本文是作者散文集《将饮茶》的后记,有删节。
②“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意在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些文字对后面的行文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
3.文中引用《儒林外史》和《堂吉诃德》的细节,讲述家乡的童谣,各自蕴涵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4.作者认为“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解说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做人应当坦白、真诚,想靠“隐身衣”掩饰自我的想法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臧克家的《老马》,完成下面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由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作于1932年 1.诗中第一节“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两句诗,表现了老马的什么性格?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老马的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和无奈,表达作者同情和悲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持露叶与琼枝”。或者像他在《后杞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选段中有“验证不远”一词,你能否说出这里“验证”了什么?怎样“验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用“种菜如绣花”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种菜的乐趣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生长出又绿又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6.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7.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8. 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D.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答案:
6.B
7.C
8.D
本题解析:6. “逐步转向主观感情”判断有误?????7. 为了说明“情境’’是诗人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诗人“以情附物”???8. 说法于原文无据。再说,艺术创作源泉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