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20分)
享受辽阔
吉普车飞驰在戈壁滩上。
举目四望,大漠无际。波纹形的沙丘起伏着,簇
簇骆驼草点缀其间,是一幅壮阔的画卷。眼睛望不到这道路的尽头,目光测不出这戈壁的宽度,极目之处是天地相连的朦胧边界,真是“不到戈壁不知中国之大”。车内播放着大西北豪放而深情的民族乐曲。悠扬而大气,更令人心潮起
伏,思绪之飞扬。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戈壁更辽阔?是无边的草原,还是浩瀚的大海?
如果就空间尺度而言,更为辽阔的当属太空。宇航员们从戈壁滩起飞,直上云霄,他们在那里鸟瞰地球村,仰望
深空,亿万颗心分享着他们的感受。人们赞叹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称颂为探索未知的不吝付出和奉献精神。可是,宇航员才飞了多高呢?只有几百公里,用宇宙的尺子来衡量,那真是一丁点!即使登上月球,也才跑到38万公里的高度,那只是一个光秒的距离,还在
地球“郊区“的范围里。人类向金星、火星、木星乃至冥王星成功地发射探测器,是宇航史上一曲曲动人的凯歌。不过,他们走的也只有若干光时的距离,还没有跑出太阳系呢!银河系里有多少颗太阳这样的恒星,银河系外又有多少未知的存在?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谜团如何解破?遐想诱人,无边无际……
如果就时间尺度而言,最辽阔的莫过于历史。人类一代代经历了多少个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变革!有原始和质朴,有灾难和战争,有奴役和反抗,有丑陋和邪恶,有美丽和善良,有建设和创造,有文明和进步,有和平和幸福……历史的天空像漫长的画卷和诗篇,留下了无数的感叹和教益。但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全部的人类历史也只是短短的一瞬,人类还太年轻!生命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宇宙从何而来?更是探索中的课题。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却不明时间的源头和起点。人类对一个世纪以后的一切,都难以给出准确的预测,更不明白人类、地球和宇宙遥远的未来。这个有趣的探索,则是“未来学”的使命。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不明始点和终点的时间轴,是一部没有开篇和结尾的史书!
然而,宇宙之大、历史之长皆可包容在人的心田和脑海之中,最辽阔的还是人类的思维的胸怀!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思维可超越已知的时空,幻想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未知,怀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进行不倦的探索——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饶有兴味的享受。人们的胸怀因饱受磨难而深沉,因俯视人生而超脱,在平凡中升华着高尚。善良的心灵,怀着对亲人、朋友、老幼和弱者的深情,能做出无条件的奉献和牺牲。进步人类的胸怀,能接纳多元的文化,创造出无尺度而高价值的精神产品,演奏出一部部雄浑的协奏曲,不断把文
明推向新的高度。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茅盾也曾说:“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真是所见略同。这里有时空结合在一起的多彩的存在,于有限中充满无限,和谐着激情和理性,丰富着深邃和崇高。
一阵颠簸,使思绪又回到面前的戈壁世界。正是这里,可以使人同时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文的辽阔。这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为一批批为国奋斗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几代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在曲折磨砺中成熟,却也享受着一次次成功给予的无可比拟的激动和兴奋。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成一点有用的事。这种精神享受是无可替代的。在他们眼里,和一番大事业密不可分的戈壁滩不仅辽阔,更美丽得令人心醉。在他们的耳中,不
仅回响着醉人的欢呼,而且鸣奏着只有内心才能感受的动人乐章——一种民族振兴的弦外之音。
也许他们清苦,也许他们
平凡,但崇高的事业使他们心田丰美,心胸辽阔。
辽阔源于超脱自我。辽阔是至高的享受!
小题1:下列为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着力描述戈壁滩的无边无际,突出其壮阔,目的在于引出“辽阔”这一话题。
B.第3段中,“宇航员才飞了多高呢?”但“亿万颗心”却分享着他们的感受,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地无知和易于满足。
C.第5段说“人们的胸怀因饱受磨难而深沉,因俯视人生而超脱”,文章最后一段又说“辽阔源于超脱自我。辽阔是至高的享受!”因此,要享受辽阔,必定要饱受磨难。
D.文章引用雨果、茅盾的言论,既论证了“最辽阔的还是人类的思维和胸怀”,增强说服力,又增添了文章的人文气息。
E.文章以辽阔的戈壁滩为切入点,以歌颂甘守寂寞、历尽艰辛、心胸辽阔的航天人为落脚点,逐层推进,揭示了辽阔的真正内涵。
小题2:作者享受的“辽阔”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写了哪些内容?(6分)
答:
小题3:文章第2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能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4:本文题为“享受辽阔”,怎样理解“享受”二字呢?(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 C
小题1:①从空间角度:草原辽
本题解析:(B、“人类是多么地无知和易于满足”,文中无此意;C、“要享受辽阔,必定要饱受磨难”说法武断,于文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由心飞于淑珍???紫茵
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
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哥伯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少家滨》的阿床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
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风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一向温和的于淑珍,内心始终操守艺术标准与原则底线。无论什么场合,她坚持按原词演唱,“我要尊重历史,尊重作者”。1980年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欢的15首广播歌曲”揭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荣谁前三。这首电影插曲为于淑珍带来最高声誉,并首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歌唱家的精妙演绎,通过1984年CCTV春晚更加影响远播、深入人心。“幸福的花儿”一开30多年了,于淑珍说:“我还有好多好听的歌的儿,可不止这一首啊!”在中国文联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76岁的于淑珍再次挥洒“阳光”,歌声依旧清润甘甜。
“学生不可随便收,歌要继续唱”
功成名就的于淑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有多不起”,在她心里,是许多人的辛苦换来了这一切。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她一概婉言相拒。“我不敢随便收学生。一是自己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学得不够厚实;二是怕她们徒有虚名,不是真心学本事,举着‘我是于淑珍的学生’当招牌。”于淑珍不收私人学生,但乐意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她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同学们,千万另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别就差了些。”她最爱听的一句话: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都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一定不会在艺术上成功。”
一位“自学成才”的女高音歌唱家,古稀之年仍葆有艺术青春,难以可贵。现在每逢演出,她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提出穿好演出服,独自静静地酝酿感情。“我可不敢分神,最怕上台出错。”于淑珍将坚实的功底和超群的实力付诸频繁的舞台实践,“只要观众接受,我就继续唱”。(选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2:于淑珍是如何达到“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境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为什么于淑珍最爱听“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4分)
小题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白描手法)勾勒出于淑珍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是“赏析”,除了内容,还要赏析艺术形式上的特色。手法2分,内容2分。
小题2:
试题分析:出题点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所在段落的内容要点概括归纳即可。1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出题点在文章的第四部分,这句话的前后是谈个性的,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一定要和艺术上追求个性联系起来。
小题4:
试题分析::对艺术特点的鉴赏,一要从全文着眼,二要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发现一点就答一点,尽量不要遗漏。每一特点视题目要求处理好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善于与人交谈,常常容易引起纠纷或误会。每一个人与别人交往的要求都各不相同,表达自己及领会他人意思的本领也因人而异。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一种观点是(???)。
A.不善于交谈是引起纠纷或误会的一个原因
B.虽然每个人都愿意与别人交谈,但要相互理解却很困难
C.由于交往双方各有不同的交往目的和要求,所以领会对方的真实意思是比较困难的
D.表达自己的意思比较容易,领会他人的意思比较困难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每一个人与别人交往的要求都各不相同,表达自己及领会他人意思的本领也因人而异”是其主要观点。由此判断,只有C项符合。A项不是其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而是作为一个条件或现象出现,B、D两项内容错误,善于表达的人,相互理解并不困难,不善于表达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并不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完成问题。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难道说屈原那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就来自于这巴楚东吴间的沧桑行吟,长歌当哭的嗟叹?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他所生活的年代七国争霸天下大乱,强秦压境苏秦说合六国,张仪说反六国。书生们摇舌成历史,真是一部热闹春秋。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怀王的爱臣,为楚怀王谋策《宪令》,图国富民安。以荆楚的富庶,除苛政而安民强国,并不是空谈。他向志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以色惑君又握有大权的女人往往是很坏事的,屈原就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岭南岭北美人香草,引出一部言志《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去叩过孔子、孟子、劳资、墨子的门,更多的人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峡中山光水色令人顿生一路冲动。江是长江,峡是三峡,我能麻木吗?行至秭归,这种冲动变得具体。秭归是屈原故里,拜谒大文豪,想说点什么,又怕说不出点道理来,心生惶恐,看看总是可以的。
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秭归城秋风阵阵,屈原沱清波漪涟,《离骚》在故里,化为清风一片,净水一片。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
1.文章主要是写屈原,却为什么要从钟馗像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两个句子的含义。
(1)屈原像“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总深得他很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内容回答:“另一种呼唤”呼唤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参考答案:1.因为①钟馗是镇邪避妖打鬼的神,为民造福;而屈原有忠心为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