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赓芸,字郏斋,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孝丰知县。调德清,再塑平湖。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元奏:“赓芸守洁才优,为浙中第一良吏。”引见,以同知①升用。寻擢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十年,水灾,减粜有实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
以继母忧去官。服阕,补福建汀州,调漳州。俗悍,多械斗,号难治。赓芸召乡约②、里正问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为身累。”赓芸曰:“今吾在,狱至立剖。有不当,更言之,无所徇护。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众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赓芸立调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惧。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想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民皆欢呼曰:“李公活我!”
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故事,获盗当甄叙③,悉以归属吏。寻擢汀漳龙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实授。
赓芸守漳州时,龙溪县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内狡而外朴,赓芸误信之,请以移龙溪。久之,事不办,始稔其诈。赓芸之去漳,监造战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银三百圆,诡以垫用告,赓芸如数给之,仆匿不以偿。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阿总督意,增其数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辞色俱厉,赓芸终不肯诬服。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赓芸家不名一钱,殁无以殓。盐法道孙尔准与之善,为经纪其丧。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为建遗爱祠。(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同知:官职名。②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③甄叙:经甄别而加以提升或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赈民以粥,全活者众——全:全部,都
B.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从头到尾
C.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渠:首领
D.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阿总督意——阿:明白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赓芸为“良吏”的一组是(???? )
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
②今吾在,狱至立剖
③赓芸如数给之
④事不办,始稔其诈
⑤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⑥赓芸家不名一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人举荐,李赓芸被皇帝以同知提拔任用,后又被提拔为嘉兴知府。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没有人敢去贿赂他。
B.李赓芸调任漳州知府前,当地人常常发生持械打斗事件,但他们不信任官府,不愿到官府去告状。赓芸到任后,情况迅速好转。
C.李赓芸做漳州知府时,错误地信任朱履中,结果,反被其污蔑陷害,最终,被逼无奈就上吊自杀了。
D.李赓芸家里极其贫穷,以至死了以后都没有钱安葬。老百姓对他满怀感激之情,给他修建了一座遗爱祠,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调德清,再调平湖。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遗:遗留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耽误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卑微
小题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触怒过所有侍奉的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小题4:翻译。(9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3分)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2分)
③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微:如果没有。学过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同义。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孙权;⑥说明他的功劳和封赏。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触怒过所有侍奉的人主”错。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时候结合所学内容如(2)可联系《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墓”。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予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元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对加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啬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背负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抵御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日:“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日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②叶(xié):和洽,相合。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滋:更加。
B.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听:听从。
C.陛下新即位,天下属目耳属:专注。
D.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审:审问。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武元衡有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元衡称疾去???②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
③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④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⑤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⑥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令,但京城附近地区的将领骄傲专横,武元衡因此称病离职。
B.武元衡处事周详完备,十分称职。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一般的宰相。
C.节度使高崇文只重享乐,不善吏治。宪宗诏命武元衡治蜀,并亲自到安福门为他送行,而武元衡不辱使命,使得蜀地“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D.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他秉持正义,不违附于人,被皇帝赞为有德行的人,后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审:明白)
小题2:C (①表明武元衡这时远离是非。②表明武元衡不结党坚持原则。③政治远见表现其才能。④为官实绩表现其才能。⑤备受信任侧面表现其才能。⑥传闻中被杀的宰相尚不知是哪一个)
小题3:B(原文中未提及顺宗对武元衡的器重,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皇后的隔堂弟弟。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陛下刚即位,天下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相关官员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