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瓷花开片
梁凌 买回两件瓷器,钧瓷,一个玉壶春瓶,一块开运石。玉壶春纯鸭青色,瓷质细腻,晶莹透亮,如月夜晴空。开运石斑斓瑰丽,红蓝紫三色似行云流水,釉色行迹处,又分明一幅山水画,恍觉暮沉霞飞,秋山无重数。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知道钧瓷为什么名贵吗?”他端详着玉壶春,忽然抬眼,盯着我问。
我摇头。
“钧瓷没有重样的,”他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世上唯一的东西,能不珍贵吗?而且,我最看中的,是它很有灵气!是的,灵气!这可爱的东西,原是山间的瓷土,成形后,入窑,窑变出各种神韵,本来,已是炉火纯青,但,它仍在不停地开片。”
“开片?什么是开片?”我问。
“看到这玉壶春上的冰裂纹没有?”他指着上面细细的,像须根一样交错的纹路说,“你看着是裂纹,一摸,却是光滑的。这裂纹,使瓷‘活’起来了,是瓷的毛细血管,是鲜活的生命。它在不停地‘开片’,就是说,它的纹路,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点点细化。开片时,有很轻微的声音发出,你听!”
他把瓶放在我耳边。
“没有声音啊。”我说。
他把瓶放在自己耳边,听了听,很遗憾地说:“现在,太吵了,自然是听不见。在夜深人静,心如止水时,把钧瓷放在耳边,会有轻微的声音,如铃似琴,像一朵花开。你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吗?没有吧,现在的人,都很浮躁,能听到这些声音的人极少,但是,它的确一刻不停地在开片——不管你知不知道。”
我讶然:“这么说,这瓷,真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了!它不停地开片,今天的它,跟昨天,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是的!”他说,“一件钧瓷,开片的生命是六十年……六十年的坚持,瓷花一片片细化,玲珑,也是它最值钱的时候。”
我抚摸着这两件瓷器,心想,怎么会?怎么会呢?开片,更像是一种传说,或者说,像一种禅语。我问:“你干这行应该没有几年吧,看你很年轻?”
他说:“是的,但我家,已烧了好多年的瓷,往上追溯,我爷爷的爷爷,都是干这行的。‘文革’期间,我的爷爷,曾为保护一件瓷器,差点儿被活埋。那件瓷器,是一件宋代的鸡血净瓶。我的爷爷,被人拉着游街,批斗,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地方。爷爷把瓶子转移了好多地方,说就是被打死,也不能让瓷器受半点损伤。爷爷后来逃到一个偏远的山沟里,荒无人烟,有风的夜里,能听到野狼的长嚎。”
他爷爷是著名的烧瓷专家,最擅长的,是做超大的瓷器。大瓷器,很不好做,陶瓷界有句话,叫“一寸高一寸险”,过大的瓷器,如果考虑不周全,在烧时,会炸开,裂釉,一下子变次品、废品。
他爷爷在山里,不停地研究他的瓷器,他的目标,是做一个三米高的净瓶。为做这个净瓶,他爷爷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重新做新窑,从外面偷偷地运土过来,又通过一些瓷界的旧友,淘来些设备、材料。
他爷爷在山里住了八年,头发眉毛都白了,腰也弯成了一张弓,谁也不知道他这些年究竟鼓捣出了什么。
有一年,省里需要做一个两米八的瓷瓶,招了半个月的标,也没有人敢应声。这时候,不知是谁,举荐了他爷爷。
他爷爷出山那年,已近八十岁高龄了,枯瘦得浆汁欲尽,脸上的皱纹,像瓷瓶上的冰裂纹。
领导问:“你有信心做这个瓶吗?”他爷爷“喀喀”地一阵猛咳,说:“还行吧,我试试,给我半年时间。”
结果,你应该能猜到,他爷爷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那个瓶子,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被收藏在国家瓷器陈列馆,谁见了,都赞不绝口,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我问:“你爷爷身体还好吧?”
“爷爷做完那件瓷器,不到两个月就过世了,那件瓷器,让爷爷所有的精力和才华,在一瞬间绽放,那是六十年的积蓄啊。”
不过,他爷爷是笑着走的,手里握着他的作品——一个六寸高的玉壶春瓶。他很满意自己的人生。
微风从竹帘里吹进来,在一件件瓷器间穿行,似乎听得到瓷器玲珑的清音,我看着瓷器上一道道的冰裂纹,在思索一些东西,有关生命的。
我在想,在世间,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人,就像这些钧瓷一样,几十年不停地开片,开片,不懈地努力着,细化着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在最辉煌,还是在最寂寞的时候?
1.综观全文,“他”为什么要买回那只“玉壶春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把“他爷爷”做省里两米八的瓷瓶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构思的?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道“他爷爷是笑着走的,手里握着他的作品——一个六寸高的玉壶春瓶。他很满意自己的人生”,结合全文分析,“他爷爷”走过了怎样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 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小题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引得春风度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划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光绪三年(1877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棠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B.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新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C.左宗棠设立兰州机器局,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意图,但“精求枪炮”的主张表明他更重视以武力收回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伊犁。
D.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胡光墉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E.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2)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叶林
①故宫、长城、兵马俑、京剧、古籍和端午节,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事物,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影响至深。作为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常常引以为荣。但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问题上,人们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②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③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④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更成为国人的心结。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去年,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申报名义也限定为“江陵端午祭”,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今年端午节前,又有消息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从韩国公司手中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其实,即使韩国公司注册了“端午节.cn”,这也构不成违法网站,而且也未必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确实让屈原的故乡人受到某种感情伤害,我们宁愿花钱把这个网站名称买回来。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⑤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选自2006年06月06日《北京青年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对于商人来说,他们不遗余力地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D.我们虽受到伤害,但是佩服那个注册“端午节.cn”网名的韩国公司的创办者。
16.阅读②③两段,简要概括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6分)
17.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今天的儿童发展正在遭遇过早地被技术化的危险。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被渗透在这种技术化的生命结构中,过早地把生命空间用一种粗糙的缺少精神滋养的教育形式所充塞,这样的结果便是个体生命空间发育的整体萎缩。
杰出的大家的杰出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同时还为我们的创造性提供一种方向的保障。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从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更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只有发自天性的兴趣才可能是持久的,这就意味着持久的兴趣,必须是植根于人性的自然与自由。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的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并使我们的教育模式,沾染上了一种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而不是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越多,心灵世界反而越狭窄,这直接导致个体人生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以至于我们很难有一种为求知而求知、为探究而探究的生命姿态,缺少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和高度的专注。这意味着我们正越来越多的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个人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那么他者世界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就全然成为工具性的存在,这样要对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的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正如柏拉图所言,无论如何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我们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的把一些优秀的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荣升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
(选自语文必修二读本,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的思考很有现实针对性,既暴露了问题,也进行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
B.丰富的情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心中有爱就能免于孤立的生存,就能创造杰出人生。
C.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思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意味着我们的生命空间开拓出新的疆域。
D.作者以奥林匹克竞赛为例说明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12. 文中说“杰出的大家的杰出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对杰出大家的杰出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6分)
13.作者说“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的打下了平庸的烙印”,那么“年少的教育”除了要吸纳“杰出的大家”成长之道外还应该注意哪几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