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11 00:35: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以下各项中加粗字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横渡)江河——(没有)贵无贱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困惑)矣——(即使)一毫而莫取
C.其曲(合于)规——则天地(竟然)不能以一瞬
D.梦亦同(情趣)——(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余于丰乐。诘朝①游醉翁,放于琅琊觞。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日: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之,旁之日“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块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祜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选自明万历《滁阳志》,有删节)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具余于丰乐饮:饮酒
B.顾其山水涸童:光秃
C.则砌而之新:翻新
D.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程:衡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放于琅琊觞若不阙秦,将取之
B.护以周垣 臣死不避
C.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闻道亦先乎吾
D.其民困征发 而君幸赵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曾经三过滁阳都未能完成游览琅琊二亭的心愿,等到有机会游览时,发现欧阳修。 描绘的各种景象已不存在。
B.滁阳太守亲自筹划主持修复琅琊山各处景观,使醉翁亭和丰乐亭焕然一新,修复这两座亭的费用都是太守捐献的。
C.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D.文章对当时的滁阳太守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认为在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下,时任太守甚至比欧阳修做的还要好。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5分)
译文: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饮,使动用法,是喝酒,即“请(我)喝酒”。
小题2:
试题分析:均为介词,表被动。A项,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B项,连词,并且/况且;C项,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错,于文无据。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参考译文】
醉翁亭、丰乐亭,都因为欧阳修在天下闻名。我三次经过滁州,都没有游历。甲辰年的冬天,仲山林先生在太仆寺听说我要路过滁州很高兴,准备了器具在丰乐亭请我喝酒。清晨游览了醉翁亭,在琅琊山喝酒。在此时我平生内心向往认为无法偿还的心愿,到此才偿还。看那光秃秃的山干涸的水,寻求(欧阳修)所说的树林山谷之美,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景色,差不多全没有了。我听到的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四角翘起的亭子,倒塌于地上;潺潺流淌的酿泉,横卧堵塞却没有治理。我暗暗为之叹息。州里的太守卢君正谋划着修葺还没有完成。
第二年,我又到留都,仲山先生给我写信告诉我说:我不久前第二次游醉翁亭,这已经不是我和你上次同游的醉翁亭了。我观察那道路很是不同,那些像堂像阁像祠堂的地方,没有不加装饰的。那繁茂成荫的泉水,疏浚河道水香甜,并且泉水四周用墙加以围护,以免渣滓污秽(弄脏泉水)。欧阳文忠亲手栽种的梅树,好像也增加了美丽动人处。环绕亭子的池水,凿开泉水使之流入池中,以免它干涸,四周用石头围护,可以依靠着靠近池水来欣赏梅花。顺着池水向东拐弯再向南转弯是皆春亭,很久已经坍塌,也垒砖石新建筑成了,旁边题字是“山高水清”。又掘开水池的水使之环绕皆春亭,注满了半池水,像玦像钩,疏通后成为山间流水的沟,可以用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了。所有这些都是太守卢君的筹划。公款和百姓的钱款,一点没有花费,所有这些花费都是太守捐资。我和你同游,到现在半年罢了,可是景象不同,到了这样的地步。我遗憾不能和你在其间饮酒,共赏现在的胜景,我希望您记下这件事。
我只找到在元祐以前,琅琊山的山川寂寥无名,到欧阳文忠才著名。从欧阳文忠以后,琅琊山的山川虽然著名,时间久了渐渐荒废,现在才恢复。计算时间,都是在国家兴盛,百姓教化成功的时候。当宋朝兴盛时,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人没有来的。可是现在的滁州,是南北车辆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地,那里的百姓被征发所困,而失去他们本来谋生的手段,萧条穷困,没有什么用来生活的办法。作为长官也每天奔走逢迎,盛装相迎,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而忙碌,尚且没有空闲,哪里有在空闲时间顾及山水之乐,又使百姓跟从游玩而享受快乐?大概是时势不同,才有这样的情况,太守卢君勤勉于事,安抚他治下疲惫的百姓让他们一起休养生息,所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虽然困苦却有了好转,虽然劳累困窘却常常有生活宽裕自足的感觉。而太守卢君能够在他闲暇时,搜寻名贤的故迹并恢复它的旧貌,使滁州的百姓老老小小前往游玩,差不多就像欧阳文忠当年的盛况。用现在来衡量过去,太守卢君的困难不下十倍啊。而欧阳修作太守,虽然有容颜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倒在两座亭子中间之乐,却没有听说那时有像林先生这样的人,以一代名流从容观赏美景,来增加山水之美,这是太守卢君和欧阳修比可以自己惊诧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些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国,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鄣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嗓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鄣。”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国赋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秦间遣:派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其闻道亦先乎吾
B.又召乐乘问焉则群聚笑之
C.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虽董之严刑
D.先据北山上胜古之学必有师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小题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3分)
译文:?????????????????????????????????????????????????????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4分)
译文:????????????????????????????????????????????????????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遣:遣送,打发
小题1: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陈述;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以:连词,而/介词,凭
小题1:②句是说赵奢善于理财,已见成效。④句是写赵奢严肃军纪、果断行事,⑥句是写赵奢采纳建议后立即行动,均未能直接表现题干所说的“胆识谋略不凡”
小题1: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并未构成“恶”、“怨”;相反,平原君器重赵奢,也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
小题1:(1)注意“于”“削”的翻译(2)注意 “险狭”“犹”“将勇者的翻译(3)注意“去 ” “军 ”的翻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小题1: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2分)
小题2:结合论语选文,就第四段文字,说说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次问政,孔子否定了季康子为政用杀的方法,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因为所给文段为古文,在解答此题时要先理解材料的含义。分析题目,找出第二、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回答,理解其含义并归纳出两段话的共同点“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已”组织语言,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第四则材料,理解其含义,并联系第一则材料,找出二者的统一性“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组织语言,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之洞传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延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 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曰:“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填。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暑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进士,对策不循常式       廷: 朝廷
B.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
C.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衙,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
D.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人:超过
2.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B.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C.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D.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中加粗的一句话断句。
之 洞 短 身 巨 髯 风 仪 峻 整 莅 官 所 至 必 有 兴 作 务 宏 大 不 问 费 多 寡


参考答案:1.A??
2.D
3.B
4.(1)所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