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答谢民师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审起居佳胜审:清楚,明白
B.坐废累年废:废黜,放逐
C.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了:完结
D.而乃以赋鄙之鄙:轻视,看不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B.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D.使贾谊见孔子
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说文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B.在苏轼看来,《离骚》的突出价值在于具有“风雅”的讥刺作用。
C.从“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更多地关注着灵感思维的直觉性与短暂性。
D.从最后一段看,苏轼不愿意答应谢民师给惠力法雨堂题字。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了:明白、懂得)
小题2:D(假如让 A、连词表目的 B、构成所字短语 C、连词表转折
小题3:并非不愿意,而是苏轼认为创作不可不经深思强力而为。
参考译文:
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废黜,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回到海北,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隔代之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立谈之间一见如故,使我万分欣幸,意想不到,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您给我看的书启、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象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象拴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而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捷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写作《太玄》、《法言》时仅仅变有韵之文为无韵之文,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象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赶上了作孔子的学生,那么他的学行已经足以"入室"了。而扬雄却因他作过辞赋而看不起他,以至与司马相如等同。象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欧阳修先生说:"文章象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我啰里啰索讲了一大堆,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真是惭愧惶恐不已。
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相距越来越远,希望你千万随时珍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苹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发于外,则为中害暴:突然。
B.病应见于大表见:体现,反映
C.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厉:厉害。
D.以更熨两胁下更:交替,轮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闻其耳鸣而鼻张
蟹六跪而二螯
B.中庶子乃以扁鹊言人报虢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棉、允等之慢
D.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①邪气畜积而不得泄。????②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③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④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⑤有间,太子苏。????⑥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看到虢国都城里忙于举办祈祷求神的活动,所以到宫廷门前向中庶子打听太子得了什么病。
B.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进去诊视,虢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C.扁鹊指出太子只是昏迷而已,他用了针、熨和服药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医治,使虢太子苏醒过来,身体也逐渐复原。
D.扁鹊十分实事求是,认为太子本身就有活过来的生机,他不过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2)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
(3)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厉:磨砺
小题1:A而:表示并列关系连词;B以:把/因为;C若:像,如同/如果;D乃:于是,就/才。
小题1:①是中庶子所说的太子的病情②写其忠贞④虢君的佩服之情。
小题1:扁鹊当时尚未进去诊视
小题1:①“诞”,哄骗;“之”,我②“窃”,我,私下③“生”,使……复生,救活
译文:
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太子病死,扁鹊来到虢国宫廷门前,问爱好方术的中庶子说:“太子得了什么病,都城里举办祈祷求神的活动超过其他所有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不按常规运行,交错阻碍,而且不能通泄,突然发作,表现在体外,却是内脏受伤害所致。正气不能抵抗病邪,邪气积聚在体内而且不能发散,因而阳脉弛缓而阴脉拘急,所以突然昏厥死去。”扁鹊问:“太子死了多长时间?”中庶子说:“从鸡鸣到现在。”扁鹊又问:“收殓了吗?”中庶子回答说:“还没有,他死后还不到半天时间呢。”“请禀报说我是齐国勃海郡的秦越人。听说太子不幸死了,我能让他活过来。”中庶子说:“先生该不会是哄骗我吧?你凭什么说能够使太子复生呢?”扁鹊仰面朝天叹息说:“我秦越人的医疗方法,不需要等到给病人切脉、观察病人的气色、?听病人的声音、审察病人的体态。只要说出生病的部位,诊察到病人阳分的症状,就可以推知病人阴分的症状;诊察到病人阴分的症状,就可以推知病人阳分的症状。体内的病会反映在体表,据此可以推断千里远的病人的吉凶。决断的方法极多,不能停止在一个角度上看问题。如果你认为我的话是不真实的,请进去试着诊视太子,会听到他的耳朵有鸣响声而且鼻翼在翕动,顺着他的两腿抚摸到下身,应该还感到有体温呢。”
中庶子就进去把扁鹊的话报告给虢国国君。虢国国君听了,大为吃惊,来到宫廷的中门口接见扁鹊,说:“我听说你崇高道德行为的事迹很久了,却没有能够到您跟前拜见。先生行医到了我们这个小国,幸运地救助我,我们偏远之国、寡小之臣,真是太幸运了!”扁鹊说:“像太子这??样的病,就是人们所说的‘尸厥’。太子其实并没有死。”扁鹊于是叫弟子子阳磨利针和砭石,选??取三阳五会穴扎针。不一会儿,太子苏醒了。扁鹊就叫弟子子豹准备原方一半剂量的熨药,用减方的药剂混合煎煮,用来交替熨贴两胁下面。太子能坐起来了。再进一步调适阴阳气血,仅仅??服用汤药二十天就康复了。因此天下人都以为扁鹊能够使死人复生。扁鹊说:“我秦越人并不能起死回生,这是他本身有活过来的生机,我不过促使他恢复起来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③荐绅:士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 薄:减轻
C.予谨识之 识:记述
D.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发乎情,止乎礼义 其能遗之乎
C.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 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翻译和断句。(10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 / ”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三段中的划线处断句。(4分)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参考答案:
1.(3分)A
2.(3分)C
3.(3
本题解析:
1.(3分)(诋,此处应解释为“指责、斥责”。)
2.(3分)(均为连词,来。A 项:形容词尾 / 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相当于“于” / 语气词,表反问。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助词,的。)
3.(3分)(①是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
4.(3分)(“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5.(10分)(1)①(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
(3分,“稍稍”“煽构”和全句大意各1分。)
②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或: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塞战士的战马飞奔起来。)
(3分,“寒”“跃”和全句大意各1分。)
(2)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 若君者 /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 孔子删诗 / 自小弁之怨亲 / 巷伯之刺谗以下 / 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 / 并列之为风 / 疏之为雅 / 不可胜数。
(4分。“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如断为“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如断为“其忠臣 / 寡妇 / 幽人 / 怼士之什”,不扣分;其他地方多断或少断,均算错;错1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处扣3分,错8处以上不给分。)
【参考译文】
沈青霞先生,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疆去。在那时,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心情沉重地携带着妻子儿女,离家迁到塞上。恰好碰上来自北方的敌人多次入侵,可是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人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却去割下那些从中原地区来的在战争中阵亡了士兵和在郊野行走的百姓的耳朵去邀功请赏。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既对上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又对下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常常为此流泪叹息。于是就把他忧郁的事抒发在诗歌文章之中,来宣泄胸中的苦闷,这就是文集中所著录的这些作品了。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有许多讽刺的话。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门人给谏俞先生,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人的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难道它们都符合古诗平和中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立即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敬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又没有超出礼义的范围”,“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近乎发泄怨恨;伍子胥的进谏,近乎进行威胁;贾谊的《陈政事疏》,疑似陈述愤激;嵇康的诗歌,似乎在抒发愤慨;刘蕡的对策,似乎显得太刚直。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辑它们,恐怕也未必没有可以收录的。沈君虽然已经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谈起他来,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流泪的。唉!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将来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写文章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方面,所以我就不去论述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酤(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④社:古指土地神,民间常筑坛植树而祀,以祈求幸福。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阤(zh ì):崩塌。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焉得无壅????????壅:堵塞。
B.而狗迓而龁之??????龁:咬。
C.治国最奚患????????奚:何。
D.著然不售??????????售: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君亦见夫为社者乎??????????????? ②何为其然也
C.①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D.①明为己者必利???????????????????????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其故???????????????????????????? 怪: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内:名作状,对内。
C.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怀:名作动,怀藏。
D.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阐明。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揭露和鞭笞封建社会中常见丑恶现象的一组是(???? )
①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
②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③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④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
⑤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
⑥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抒情,激情洋溢。在形式上,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后者则是融情于管仲对齐桓公的回答中。
C.最后一段综合两个故事的寓意,文末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向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D.寓言故事本身还包含着这样的哲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如果我们在观察问题时遗漏了某个重要环节,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1.A
2.C
3.D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 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①嗼(mò):静默无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适:恰好,正好
B.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取
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节:礼节,气节
D.故圣人之所贵贵:重视,崇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因说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子胥乃修法制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C.之秦之道谨庠序之教
D.齐以东帝困于天下故内惑于郑袖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②退而耕于野?????????????????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4分)
(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3分)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至,因见惠王”大意可知,节:符节,用于做凭证。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都是介词,表被动。A.前者介词,趁着趁机;后者副词,于是,就,便。B.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乃至,甚至。C.前者动词,到;后者助词,的。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体现圣人与时机的关系;⑤说明不知时;⑥说明遇时了。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 项“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乱世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所以选D。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恶、辞、时、分窜、待、以、细、志。
参考译文: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木树叶都落尽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枪,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