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颔联写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抒发了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之情。
C.颈联转而摹写自然之景,将目光投向了远山和江水。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D.“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尾联从六朝的帝都金陵联想到唐的都城长安,表明李白是关心现实的。
②结合全诗,简述李白借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3分)B(抒发的不是“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之情”,而是物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
本题解析:
小题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景色先总答,在分答。回答关注时间地点人物,再解释诗歌。
小题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②修辞效果:点出该字的修辞及其作用。③ 表现效果:点出该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④结构作用:点出该字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小题1: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6分)
小题2: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小题。(8分)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小题1:“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小题2: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 正芳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一、二句叙写了风吹泥裂、叶落枝折的景象,表现了什么?这两句对本诗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蕴丰富,请简析。(4分)
?????????????????????????????????????????????????????????????????????????????????????????????????????????????????????????
参考答案:(1)表现了边地的严寒和戎边生活的艰辛,在诗中起反衬(或烘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