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 A.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B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冉氏烹狗记?????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yín狗叫声)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②,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③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④,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武:步。③窜名:冒领空名。④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 人名,石勒侄。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3分)
A.距家仅一二舍舍:三十里
B.再四皆不然然:通“燃”,点燃
C.持械圜斫之斫:砍杀
D.庸可留乎庸:无用
小题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6分)
译文:?????????????????????????????????????????????????????????????????????????????????????????????????????????????????????????????????????????????????????????????
(2)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4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庸:哪里。
小题2:
试题分析:③称赞狗的勇猛,⑥表现的是狗的勇猛,未见其恶的一面。 从文段看冉氏狗经常伤人,主人向被咬者道歉,破费资财,而盗贼入门时,狗又不能相助,故烹之。
小题3:
试题分析: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错,作者是持不理解的态度。从“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可以看出。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县里有个姓冉的有条狗,很凶猛。遇到行人,就上去扑咬,人们常常被狗所伤。之后主人亲自前去赔罪,出钱救治,像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然而因为它凶猛,不忍心杀,所以又放了它。?
刘位东对我说:“我曾经晚上回家,离家门大约一里。群狗汪汪叫着,冉氏的狗也迎面狂吠。我用柳枝横扫,群狗都远远地站着,只有冉氏的狗竟然想扑上来,几次差点被它所伤。我边斗边走,经过冉氏家门向东,将近几十步,狗才停下来。这时,我浑身疲惫不堪,幸好狗渐渐远去,在道旁休息好长时间才离开,狗还望着不停地叫。回家之后,想到这是一只好狗。如果有盗贼晚上抢劫,狗守门狂吠,即使有几个人,能前进咫尺吗?听说冉氏很讨厌这条狗,早上如果在集市遇见他,一定嘱咐他不要杀。这条狗几千两银子也买不来。过了几天,冉氏的邻居来了。问起那条狗,说:‘已经炒了狗肉。’惊问其中原因,说:‘往日冉氏家来了盗贼,主人发觉了,喊两个儿子起来,拿起家伙一起追赶,盗贼受惊逃跑。主人怀疑狗没有叫,喊它没有应声,找遍了也没有发现。将睡觉的时候,听到床下好像有细微的声息,照了照,原来是那条狗。蜷曲着趴在那里,不敢稍稍翻身,低着头闭着眼,好像唯恐人听到它的声息。主人问:嘻!我先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哪里知道它扑咬行人勇敢,见到盗贼却如此胆怯呢!’因此,就把它烹了。”?
唉!天下那些勇于伤人却怯于见贼的,难道只有这条狗吗?现在那些市井无赖,平常使气横行乡里,有的在县胥中冒领空名,有的托身营伍,欺侮文弱,欺凌良善、胆怯的人,人们都远远地避开他们。发怒了就喊来同伙,拿着家伙围攻,一方没有人敢呵止,像勇士一样。一旦有小毛贼,让他拿武器,入府库,防守不少于百十人。忽然马棚里的马夜中受惊,认为贼人到了,手颤抖着,拔刀拔不出鞘;幸而拔出来,就是发出碰撞之声。发射火器,几次都发射不正确。听说将到防守地,离贼人还有数万里,距家只一二舍地,就号哭着辞别父母妻儿,恐怕不能再相见,震惊恐惧到如此地步。所以说勇于为私利打斗而怯于为公义而战,(这样的人也很多),又怎么能只怪罪狗而把它烹杀呢?唉,太过分啊!?
虽然这样,养猫,是想要它捕鼠;养狗,是想要它防盗。如果它不能称职,这本来没有什么用了,何况再加上咬人,怎么能留下来呢?石勒要杀石虎,他母亲说:“快牛犊,大多会拉坏车子,你稍忍一下。”之后石氏宗族,最终被石虎所灭。贪牛拉车快却不顾车破,尚且不可以;何况只是损坏车辆而牛拉车并不快呢?这样看来,妇人之仁,古今都是一样的。由此说来,冉氏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很远啊。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例如本题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也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A、B、D三项在对文意概括分析时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
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B.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小题4: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4分)
???????????????????????????????????????????????????????????????????????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4分)
??????????????????????????????????????????
?????????????????????????????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好用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却贫困、疏远却贤良的人,全都救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十贯,再嫁的给钱三十贯;娶妻的给钱三十贯,再娶的给钱十五贯;丧葬的比照再嫁的钱数,葬小孩的给钱十贯。族人聚居的九十多人,(义田)每年收入提供稻谷八百斛,用田中收入的,供给聚居在这里的人,充足有余而且取用不尽。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出仕为官的人,就免去供给。这就是义田大概的情形。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动词)????????
B.接孟氏之芳邻(接:迎接,动词)
C.以久特闻(久:长寿,名词)????????????
D.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在里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