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我的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居实,避兵徙雁门。天福幼读《春秋》,通大义。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至元五年,诏立御史台,以天福为阁管勾,寻拜监察御史。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赐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仍厚赐以旌其忠,天福曰:“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
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帝诏玉速帖木儿及孛罗谕之,孛罗以年幼自劾。天福时按行畿内,有出使者凌民取贿,天福乃易服间行得其状,奏戮之以徇,豪右慑服。
十二年,诏罢各道按察司,天福白大夫玉速帖木儿曰:“是司之设,所以广视听、虞非常,虑至深远,不但绳有司而已也。”大夫骇然曰:“微公言,几失之。”夜入帝卧内,奏其言,帝大悟,诏复立之。权臣不悦,左迁天福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不就,起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北鄙兵兴,转输烦急,河东民苦徭役。天福以反侧为忧,劾执政失计,奏罢其役。征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江南既平,授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转湖北道按察使,发省臣赃事数十以闻。帝以其尝有勋劳,特原之,而流其党与,州郡称治。二十年,迁山北道按察使,其民鲜知稼穑,天福教以树艺,皆致蕃富,民为建祠,而刻石以纪之。二十二年,入为刑部尚书,寻出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复为淮西按察使,按巨奸一人,没其家赀,政化大行。
二十八年,桑哥败,考讯党援,平阳为多,以天福为平阳总管,俾穷治其事。俄拜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以母老辞。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寻除真定路总管。真定驿传之需,多为民害,天福更议措置之方,使不扰民,宪长争之。省臣以其事闻,诏从之,颁其制为天下式。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参政,以疾辞。四年,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畿甸大治。后之尹京者,以天福为称首。六年,以疾卒,年七十三。
初,天福拜御史时,其母戒之曰:“古称公尔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职,勿以未亡人为恤,俾吾追踪陵母,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天福亦请于宪府曰:“监察责当言路,有犯无隐,苟获谴,乞不为亲累。”或以闻,帝叹曰:“巴儿思母子虽生今世,其义烈之言当于古人中求之。”
(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五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辟:征召
B.奏戮之以徇徇:示众
C.时北鄙兵兴鄙:边邑
D.按巨奸一人按:揭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仍厚赐以旌其忠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陛下不急拯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帝以其尝有勋劳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颁其制为天下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4分)
(2)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传主姚天福“公尔忘私”的高尚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臣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文言实词理解正误的能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答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D项,按:考查,联系下文,应该理解为“审查”之意。另外,“徇”字有巡行、示众两义,这里表目的,应去示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虚词词义也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要结合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确定。A.均表目的,用来。B项:代词,这种情况/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他,人称代词/那,指示代词。D.动词,作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除关注文言实词虚词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外,还要注意是否包含特殊句式,这些都是考点,有时也是得分点。如(1)抨弹:弹劾。惟负爵禄是惧:宾语前置,句式:惟……是……。敢:岂敢,反问语气。(2)当:处在……位置。兵:军事。冲,要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定语后置,应为“将吏有为民害之豪猾”。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形象的概括能力。这需要整体把握文中记述的传主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品行。传主姚天福因功赐名巴儿思后再厚赐财物而不受等事迹,表明他守职尽责,不贪爵禄奏请恢复各道按察司、免除百姓的徭役等事迹,表明他忠君爱国,直言进谏;铲除强悍不守法为害百姓的将吏、他揭发行省大臣贪赃枉法等事迹,表明他屡挫权豪,不畏强悍;教导边民种植庄稼,使他们富裕起来等事迹,表明他兴利除弊,关心百姓。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姚居实,避兵难迁居雁门。天福年幼读《春秋》,通晓大义。等长大,因有才能被聘为怀仁县丞。至元五年,朝廷设立御史台,以天福为架阁管勾,不久即拜为监察御史。天福常在朝廷上使权臣折服,世祖嘉奖他的直率,赐名巴儿思,意思是不畏强悍,如虎一般,厚加赏赐以表彰他的忠诚。天福说:“臣处在弹劾人的位置上,唯恐辜负了爵位俸禄,怎敢贪图丰厚的赏赐,来加重臣的罪过呢?”
当时御史台设两个御史大夫,法纪没有准则,姚天福对世祖说:“古人说一蛇九首,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前进一寸。现在御史台法纪不立,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赶紧救治,时间长了就会乱得不可治理。”皇上召见玉速帖木儿及孛罗并晓谕他们,孛罗因年轻自称有罪。姚天福当时巡察京城地区,有出使的人欺压百姓索取财物,姚天福改换服装暗访得知他的罪状,奏明皇上杀死他示众,豪强大族害怕而服帖。
至元十二年,皇上下诏撤销各道按察司,姚天福向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汇报说“:这个司的设立,是用来扩大视听、防备不测的,考虑到长远,不只是纠察有关官吏而已。”大夫吃惊地说“:不是你说,几乎误了大事。”连夜入世祖卧室转奏姚天福的意见,世祖恍然大悟,下诏重新设立。掌权的大臣不高兴,贬姚天福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姚天福不到任,起用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当时北部边境战乱兴起,运输频繁急切,河东百姓苦于徭役。姚天福担心发生叛乱,弹劾执政者失策,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召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至元十六年,江南平定之后,任嘉议大夫、淮西道观察使。淮甸地处军事要冲,将吏中有强悍不守法为害百姓的,他全部铲除,百姓非常高兴。转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行省大臣贪赃枉法的事情几十件报告朝廷。皇上因行省大臣有功劳,特别原谅他,流放他的同党,州郡得到治理。二十年调为山北道按察使,那里的百姓很少懂得耕种,姚天福教导他们种植,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为他建祠堂,并刻石来纪念他。二十二年,入朝任刑部尚书,不久出京任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又任淮西按察使,审查大奸臣一人,没收其家产,政策教化普遍推行。
至元二十八年,桑哥垮台,审讯他的党羽,平阳较多,任姚天福为平阳总管,派他彻底处理这件事。不久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因母亲年迈推辞。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任真定路总管。真定驿站的索求,多对百姓构成危害,姚天福重新商议处理的方法,使不骚扰百姓,宪长和他争辩这件事。行省大臣把这事报告朝廷,朝廷下诏听从他,颁布他的做法为天下的榜样。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参政,因病辞官。四年,拜任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京郊大治。后来治理京城的,以姚天福为第一。六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当初,姚天福拜任御史时,他母亲告诫他说:“古人说公而忘私,归顺朝廷做臣子,应当竭尽忠心,来和自己的职位相称,不要担心我,让我能效仿王陵的母亲,死了都如同活着。”姚天福也向御史请求说:“监察位居向朝廷进言的通路上,只有冒犯绝无隐瞒,如果获罪,请求不要连累母亲。”有人把这些话告诉皇上,皇上慨叹说:“巴儿思母子虽然生活在今世,但他们忠义节操的话应当从古人中去寻找。”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恿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有改动)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判断
B.治乱之故不能识——治:治理
C.间诣余言——诣:拜访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
(2)下列加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其谁非盲也——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3)下列句子,不属于表现盲者“异”(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
①操日者术,善鼓琴
②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
③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
④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⑤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⑥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朦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无所适从、跌入陷阱而不能自省。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⑤,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独木桥。④碕(qí):曲折的堤岸。⑤干:通“竿”,竹子。⑥动物:受外物所感而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阜广水——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适:到……去
C.不亦鄙哉——鄙:庸俗
D.予既废而获斯境——废:(被)罢黜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舒所怀,不可得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杠之南,其地益阔/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译文:沿水而行,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译文: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译文: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译文:感情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在尾段,作者写出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5.《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两个并列成分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已经消失,这样的词叫做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A.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D.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