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河流的秘密
苏童?
①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一个秘密。
②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③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 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④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一一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得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⑤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16.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6分)
答:①
②
③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4分)
18.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16.①有力量(速度、热情),让人感到震撼。②自由的、不可束
本题解析:16.扑捉“速度、热情”、“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信仰更坚定”等关键字眼归纳。
17.无
18.无
19. B项从文意看河流的心灵是无法探索的。D项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和污染关系不大,而是和河流的心灵有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爸,你出过国吗?
蒋寒
“爸,您出过国吗?”儿子小脸憋红了,问。
黎国梁的脸也唰地红了,还火辣辣的。自己这样子,儿子看在眼里,根本不用问,一个补鞋匠,一家人生活勉强维持,哪有钱出国?
可儿子还是憋红了脸问了。儿子是个聪明孩子,从不乱提问的,一旦问了就有问的理由。
“儿子,是老师让你问的吗?”
“不,是同学。同学有的爸爸是所长,有的爸爸是处长,有的爸爸是院长,有的爸爸是老板,都出过国了!爸,您没出过国?”
儿子不再吭声,埋头做家庭作业。之后埋头吃晚饭,再之后埋头上学放学。黎国梁的心里再也不平静了,在鞋摊捶着残腿唉声叹气,每天起早贪黑埋头补鞋,目的是让儿子扬眉吐气上学。这下好了,儿子的头被同学按下了。
如今出国简单,几千元找个旅行社,邻居们都领着孩子去过新马泰了。可几千元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啊!人家的爸有权有钱……儿子可以不攀比,可毕竟在那个环境里成长,不能不面对啊。得让儿子的头抬起来。
有了!黎国梁收摊,回家翻箱捣柜,激动地捧出在老山前线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儿子一回来,他就给儿子打气:“儿子,你爸是战斗英雄!”
“哦。”儿子不以为然,埋头赶家庭作业。
“问问你们同学,哪个的爸上过前线?”
“爸,同学早知道了,同学说,战斗英雄有啥稀罕,还不是在大街上为别人补臭鞋。”
黎国梁一下泄气了。是啊,如今谁还在乎他是战斗英雄?谁还在乎他当年在猫耳洞吃过苦?
她,儿子他娘,肖一容在乎。可惜在乎他的人偏偏不在了。那时,正值老山防御战最残酷的阶段,是后方的慰问信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黎国梁意外地发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写信的就是肖一容,县丝绸厂的一朵花。
一次反偷袭中,黎国梁不幸踩到地雷。他很绝望,是肖一容的书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右脚失去的消息,他却没有勇气向肖一容透露。没想到,几年后肖一容毅然嫁给了他这个残腿战斗英雄。
黎国梁退伍后进了县弹簧厂看大门。肖一容鼓励的眼神,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肖一容的悉心呵护,让他感到无比幸福,令同事们羡慕。好景不长,儿子出生的第三年,肖一容暴病身亡。紧接着,弹簧厂垮了,他被无情地推向了社会。刚开始,黎国梁想把儿子丢给乡下的母亲,自己拖着残腿到外面闯出一条路来。母亲把父亲留下的补鞋担交给了他。
县城南门外,从此一个目光中透着不屈的补鞋匠出现在人们视野。都认出了他是战斗英雄,都来照顾他生意。特别是当年与肖一容一块儿向老山前线写慰问信的姐妹,专门订做了一把大伞和一个小帐篷,为他遮风挡雨。黎国梁当兵前跟父亲学过,补起鞋来得心应手,做工讲究,很快在县城家喻户晓。
日子好了,儿子也到上学年龄,黎国梁接儿子回城上学。顺便接母亲进城享福,可母亲在乡下还有一大堆儿孙,离不开。只好每月给些钱。酒鬼岳父得知他手头宽裕,三天两头来要钱,岳母又长期卧病,想到他们曾经反对肖一容嫁给他,他很无奈。
不知是厂家的鞋越做越好,还是人们越来越有钱了,反正补鞋的少了。但肖一容的那些丝姐们却是他的常客。有个潘大姐,总喜欢到他摊前坐坐,拉拉家常,每每让他心中豁然开朗。对,潘大姐!黎国梁在摊前等着潘大姐。手里忙着活儿,还左顾右盼呢。“哟,大兄弟,盼谁呢?”潘大姐快人快语。
“盼你呢,快来坐。”黎国梁忙递过凳子。
“是吗?”潘大姐一屁股坐下,递过手中的一袋鞋,哈哈笑道,“有啥好事啊?” 黎国梁一脸愁眉不展,一五一十把儿子的情况跟潘大姐细数了,接着就唉声叹气。
“嗨!”潘大姐一下乐了,一拍黎国梁的手说,“大兄弟,你出过国啊!”
“我出过国?”
“你在老山前线作战时,没出国界线?”
“那也算啊?”
“当然啊,出国嘛,走出去嘛。”
哈哈,我竟然出过国!儿子放学回来, 黎国梁一下把儿子揽入怀中,激动地说:“儿子,爸爸郑重地告诉你,爸爸出过国!”
“真的?”儿子仰起小脸,双眸放晴。
“爸爸在老山前线的时候,隔三差五就出国……”
“呵,我爸出过国呵!我爸出过国呵!”儿子挣脱他,小鸟儿一样欢跳起来。
目睹儿子扬眉吐气去上学,黎国梁心中的一轮太阳缓缓升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叙说了参加老山防御战的黎国梁腿残后的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以小见大,折射出众多战斗英雄在退伍后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
B.儿子得知爸爸没有出过国后,心中十分失落,以“埋头”来抗议爸爸的没出息。
C.肖一容作为线索人物,虽然没有正面刻画,但是她反衬了黎国梁的英勇与善良。
D.潘大姐的激情点拨使黎国梁茅塞顿开,他为能够平复儿子幼稚天真的童心而高兴,他心中缓缓升起的太阳,其实是对生活充满的信心。
E.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限思考。
小题2:小说以儿子的追问开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D
小题2:①以儿子追问开端,设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儿子“埋头”没有抗议爸爸的意思,只是写出了他稚气的童心受到了伤害;C不是反衬;E没有运用大量的动作描写。选A给2分,选D给3分,选C给1分。)
小题2:
试题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1、与题目的关系:开篇点题,扣住题目。2、与人物的关系:借写什么来塑造人物。3、与环境的关系: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抒情基调。4、与故事情节的关系: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E:设置悬念,埋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①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乡村的鞋匠????(西班牙)布拉斯科
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前有一个鞋匠,住在自家门窗紧闭的鞋店里。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光线。
我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城镇。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
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
“这样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他时常大声地说。
当某位顾客给他送来住在对面的马车夫的一双肮脏的皮靴时,他总要问,“外面天气好吗?”
“好极了!四月艳阳天,不冷不热。”
鞋匠师傅的叹息更加深沉了,接过靴子,狠狠地往角落里一扔,说,“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
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他不停地哼哼呀呀,一直唱到天黑下来:
向往自由,
而又得不到自由的人,
无异于死亡,
其实他早已不复存在了。
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这个不幸的人倒很喜欢黑夜,因为他那悲惨的命运使他在黑夜来临之前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
一天,一个同楼住的主顾,带着一双要修的皮鞋,来到他的阁楼。见面以后,由于鞋匠向他诉苦,说他总也见不到所渴望的乡村,那人便对他说:
“是啊,加斯帕尔。所以我认为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赶驴的人?”
“对。他们来来往往,饱享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芳馨的花草。他们是大自然的主人。那确实是一种最美好的工作。”
主顾走后,加斯帕尔陷入沉思,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清早下定了决心。
“让侄子照管店里的事,我要用攒下的50元钱买一头驴,做一个赶驴的人。”
于是他便照着想的做了,八天后他成了一个搬运夫。
“多么好的天啊!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加斯帕尔开始了第一次出行,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
他走了将近一英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加斯帕尔如愿以偿,成了田野的独一无二的主人。
在他拐弯的时候,突然窜出三个人来,大声喊道:“不许动!”
一个人把驴抢去骑上仓惶逃走了。第二个人抓住他,第三个人把他剥个精光,怕他追赶,又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50下,打得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要是在城里,肯定会有人听到他的呼救声,然而在这里却没人听得见。
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敢这样胆大妄为。
他拼命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死了!”
将近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农夫赶着马车打这里经过,把他救起来,用毯子裹上,拉进城去,送到他家门口。
他的侄子和邻居见状大惊,纷纷前来寻问,但他一言不发,有许多天没有听到他讲过一句话。
有一天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楼梯上忽然传来要到乡间去旅行一趟的声音:“咱们一会儿就动身。”
“多好的天气!叫表兄也一块去吧!”
加斯帕尔一个人呆在阁楼里,轻蔑地抬头望了一眼天空说:“天气好!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
小题1: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画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加斯帕尔这一人物形象。(5分)
小题3:文章开头说“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请你根据加斯帕尔的故事,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交代加斯帕尔的职业及其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
本题解析:
小题1:简要分析开头画线部分文字,先要答文字本身交代的内容,再答与下文的关系。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答此题首先要说出加斯帕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还要“简要分析”。
小题1:首先结合文章找到对我们有启发的角度,再联系现实生活谈出理由,其它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亵渎和玷污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
汪长纬 在经历了戏说历史与戏说经典之后,如今文化生活领域里又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即打着学术的幌子,却在亵渎传统的神圣。例如,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归咎于“夫妻感情不和”;把民族英雄岳飞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把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说成是“反对国家统一”。这样颠覆历史、亵渎传统神圣的东西,还居然标榜为“个人的研究成果”或“个人的学术发现”,理所当然地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抨击。
无独有偶。在历史的神圣遭到亵渎的同时,当代神圣和经典也遭遇玷污。据《劳动报》报道,日前香港影星陈小春和内地歌手阿朵在某时装发布会上,玩起了“军装元素”:前者穿着类似军装的衣服,帽子上歪别着红五角星,脖子上系着“改良”的红领巾,还大摆敬礼姿势;后者身穿红色泡泡袖衣,眯眼做出性感表情,头上却戴着雷锋帽。这样肆无忌惮地亵渎人民解放军军装,自然遭到一片骂声。事后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公开道歉,表示穿着不妥,并表示自己一向热爱祖国,深为这次失误而遗憾,今后要引为教训。可是,内地这个阿朵却毫无悔意,还声称“很喜欢那天的服装风格”,对舆论的批评“不太理会”,“做自己才最时尚。”这样极端的态度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不论是以学术的名义还是服务商业的娱乐,都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或标榜成“个人发现”或说成是“个人时尚”。这些举动果真仅仅是“个人”的吗?不是。上述行为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神圣不论是来自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源于悠久的传说,在千百年的演绎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大禹治水的传说,岳飞精忠报国和屈原爱国的真实历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价值尺度和精神寄托。至于现代和当代的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他的光辉代表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神圣。
有位外国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有了英雄却又千方百计地亵渎和玷污的民族,也同样没有希望。因为,这种亵渎和玷污,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和精神传承,颠覆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念,这无疑于在摧毁民族的根基。而阿朵所谓的“个人时尚”,与那些所谓的“个人学术观点”或“个人的考证发现”一样,已经侮辱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形象,玷污和亵渎了千百万公众心中的价值观念,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行为,触犯了众怒。对这些人,公众和社会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告诉他们: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他们没有权力推卸应负的社会责任。
好在上述种种行为,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这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选自《解放日报》2008年4月6日)
1.对“亵渎民族的英雄”现象的分析,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一些人打着学术的幌子,掀起了一股戏说的恶流,以颠覆历史和亵渎传统为乐事。
B.甚至当代经典也遭到娱乐界的颠覆,这种做法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C.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标榜成“个人发现”、“个人时尚”的人,是毫无道德的。
D.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能公开道歉,并承认过失,说明其能为自己行为负责。
2.根据原文,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活领域戏说历史、戏说经典、以学术的名义亵渎传统的神圣,激起了国民的义愤。
B.传统的神圣就是历史的真实,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是不容亵渎的。
C.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神圣般的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
D.传统神圣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已成为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摧毁了民族的根基。
B.公众和舆论对亵渎神圣行为的谴责和抨击,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国家是大有希望的。
C.亵渎传统的神圣,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D.亵渎传统的神圣,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将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