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 ①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
②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扯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
③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
④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
⑤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
⑥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
⑦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发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
⑧“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附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
⑨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
⑩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作用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不同之处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作者为什么“悲秋”?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全文看,红枫和那个爱“我”的“他”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
B.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文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
C.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恋情转变的契机。? ?
D.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的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
E.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小题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中心理解),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王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本文不仅对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进行了追寻与探索,展现了中国古代封禅文化的特色与意义,还表明了泰山在这一文化中的地位。
C.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小题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小题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题3: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文英:追本溯源的哲思
卢兴 ①刘文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整整四个春秋,但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的心头浮现,每当翻开案头先生的著作,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他出入百家、贯通古今的思想气魄。
②刘文英先生1939年2月出生于陕西乾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2年至1992年在兰州大学工作。1993年初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刘先生先后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学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华北地区学术顾问、天津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是长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专家。
③刘文英先生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和思维特征有相当精深的研究,特别是对梦和原始思维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刘先生先后出版专著16部,其中《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1980年初版,2000年修订)、《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1985)以问题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时空观念和意识观念的产生及演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1989)、《精神系统与新梦说》(1998)、《梦与中国文化》(2003)三部著作系统整理了中国古代有关梦的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解析、批判西方梦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新梦说”体系;《漫长的历史源头》(1996)综合多学科的视角,对人类的原始思维和原始文化予以全面的研究,以一个中国人的独特眼光对人类思维发生眼化、操作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予以回答;《儒家文明》(1999)在世界文明多元互动的事业中,对儒家文明的本质特征、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予以总体观照,进一步揭示了儒家文明传统对于创构现代中华文明体系的意义。此外,他还撰有《王符评传》、《星占与梦占》等著作,主编《哲学百科小辞典》、《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工具书和教材,推动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教学。
④刘文英先生学术思想的根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追本溯源”。他的突出成就之一在于主要针对弗洛伊德释梦理论而提出了一个“中国人的新梦说”。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梦说”曾被认为与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西方思想史上三次根本性转折。而刘先生则在整理和提炼中国古代“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人类精神系统的整体把握重新考察了梦的本质和机制,立足于中国哲学的智慧精神,揭示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一个“负阴抱阳、阴阳互补”的“精神太极图”的模型,并且进一步将精神系统的运作概括为阴阳之间“连续恒动”、“有序转换”、“互渗互补”和“矛盾平衡”四种机制。这一“精神太极图”模型全面修订了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归之于本能的原则性失误,肯定了潜意识的社会属性,改变了意识与潜意识判然二分的格局,同时用“自我潜意识”更为准确地说明潜意识的主体性特征,用“群体意识”更为清晰地说明“超我”的现实主体。刘先生将“梦”置于人类精神系统的整体框架中予以考察,对梦的思维与人类原始思维之间的关系多有注重,其所提出的“意象库”、“内视机制”、“梦的认知功能”等概念多为前人所未发。刘文英先生在对中西梦学进行双向诠释和深层整合的基础上,涵容了西方梦学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能够克服其视野的局限和偏见,形成了具有中国思想文化特质的新梦学体系,是中西梦学在学理上的深度会通,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代表了世界梦学的新进展。
⑤刘文英先生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对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的研究。早在高中时代,他就对屈原的《天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使得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在一开始就与原始思维、原始文化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这一让人望而却步的研究课题,他以“综合集成”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种学科的资料与方法,把石器工具作为原始人思维活动外化的客观成果,以其制作方式和工艺特征为依据和线索,成功地还原了原始思维过程,从而以一条独创性的研究道路,填补了人类思维发生过程研究中的空白。在此基础上,他仔细清理和辨析了西方原始思维研究中.几乎所有重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同西方学者展开了全面的对话,在一个极为艰深、前沿而又重大的领域作出了真正超迈前人的、独创性的重要理论贡献。
⑥由于刘文英卓著的学术成就,他的有关著作被译为英、日、韩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广为传布,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赢得了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国内外学界同仁的赞佩和敬重,为中国学界争得了荣誉,为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⑦尽管刘先生已经走远,但他追本溯源的哲学思考永远引领和激励着后学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选自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对刘文英先生自身情况的简介,尤其是对他所担任职务的介绍显得有些多余,作者完全可以选择较为重要的来写,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可以看做是本文的一处败笔。
B.刘文英先生提出的“中国人的新梦说”和对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的研究是他学术思想“追本溯源”这一根本特征的重要表现。
C.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本能,肯定了潜意识的社会属性,并提出了意识与潜意识不是判然二分的观点,而刘文英先生对他的这些观点进行了修正。
D.屈原的《天问》对高中时代的刘文英先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把原始思维、原始文化问题作为对象和目标。
E.本文语言平实,学术气息较为浓厚。虽然个别地方略显艰涩,但这并没有影响读者对刘文英先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字里行间,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刘先生的一片赞美与崇敬之情。
(2)文章开头说“每当翻开案头先生的著作,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他出入百家、贯通古今的思想气魄”,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刘文英先生“出入百家、贯通古今”的气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作者列举了刘文英先生的很多著作,第⑥段又介绍其著作被翻译出版,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写:“他追本溯源的哲学思考永远引领和激励着后学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刘先生的这种在学术研究上的“追本溯源”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