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3-02 20:47: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生命的迷彩
廖翊余晓洁
  17日中午,记者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机前往青海玉树。飞行两个半小时,降落西宁机场。货机、救护车、运输车……不大的西宁机场显得有些拥挤。“八一”标志的大型运输机给机场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又见迷彩!在记者转机前往玉树的候机厅,满是身穿迷彩服的士兵,体格壮实,肤色黝黑,神色疲倦。
  “是去玉树救援吗?”记者问。
  “玉树已经有我们的战友了,我们是在西宁机场负责救灾物资的搬运。”战士回答。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转乘的伤员运输机降落在玉树机场,遍地的迷彩让人为之一振。
  一个个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将一名名受伤群众或抬、或背、或抱地送上引擎轰鸣的飞机;又将飞机上卸下的各种救灾物资或推、或扛、或提地送往一辆辆汽车……
  “我们是15日凌晨2点赶到玉树的,已经在结古镇进行了两天的生命救援。”一位叫赵彦军的士兵对记者说。14日上午10点,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他所在的青海省军区某步兵团便集结完毕,向玉树进发。
  “由于时间紧,我们每人只发了一点点面包、一瓶矿泉水就出发了。我们争分夺秒,就想早一分钟赶到灾区施行救援。”小赵说,凌晨2点赶到结古镇时,透过汽车的灯柱,震后的惨状让他们目不忍睹,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投入到生命的大营救中。
  “为了更有效营救,我们向老乡了解哪座建筑下可能有生命迹象。到了下午2点,我们一个连就成功救出了10多个藏族同胞。”
  小赵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成功施救:“那是一个7岁的藏族男孩和他的外婆。我们都欢呼起来,有一种胜利的感觉……当救出的藏族同胞用大拇指向我们表示感谢,并且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时,我们特别激动。”
  两天的生命营救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玉树机场进行抗震物资的转运和伤员的转送。
“地震发生后,玉树机场成为重要的生命线。”兰州军区某运输部助理员李广银介绍,截至17日下午,他们抢运伤员约1500名,抢运救灾物资逾500吨,并做了大量协助民航运输安全保障的工作。
  “15日到17日是伤员、救灾物资密集到达的时间,玉树机场开通了夜航,成为24小时机场,我们的官兵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
  走出机场,仍是迷彩——兰州军区323医院医疗队的帐篷醒目地扎营在机场外。
  “我们15日早上赶到灾区,首先在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展开救治,当天处置了360多个伤员。今天早上,奉命到玉树机场开设伤员空运救治医疗点,目前已护送1500名伤员。”兰州军区驻陕某分部卫生处处长魏敦宏介绍。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迷彩有着非凡的经历:2008年5月,他们在汶川地震灾区坚守三个月;2009年,又作为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队的成员在遥远而艰苦的非洲执行神圣使命,为中国军人赢得荣誉。
  “我们这次来了60名队员,其中44名参加过汶川救灾医疗队,10个去过刚果(金)维和。3月30日,10名队员才从刚果(金)回来,正在休假,便接到命令赶赴玉树。”
  离开机场前往结古镇,再见迷彩——我们乘坐的车是部队的一辆越野吉普,开车的姓罗,是兰州军区驻金昌某部的一位士官。
  “我们近3000名官兵经过20多个小时,驱车1400多公里,今天凌晨到达玉树。路上我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到玉树后,我被分配来机场转运救灾物资。”
尘沙滚滚的路边,满是倒塌的民房,新搭的蓝色帐篷。小罗的手机响了。
“哦,我已经到了玉树,都挺好的,不累……”小罗声音沙哑,眼睛满是血丝。
小题1:请简要概括赵彦军所在部队开展救援活动的过程。(4分)
小题2:新闻以小罗的语言和肖像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以“生命的迷彩”为线索来组织本文的。(4分)
小题4:这篇新闻札记在写法上灵活而富有特色,请选择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部队14日上午10点向玉树进发,凌晨2点到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专门用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此前也曾被称为猪流感)的疫苗,在我国简称为甲流疫苗。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确诊病钳增长迅速。预防甲型HINI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为此,国际社会全力加快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
2009年9月8日,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继成功地进行了疫苗的临床实验,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柱和有效性之后,9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又签发了第一批可以,实施免疫接种的合格的疫苗产品,徒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流感疫苗在全喙已经使用超过60年,目前每年使用量都以亿计,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痘苗,疫苗生产的工艺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每年2月份,世界卫生组织会召开一次专家会议,确定下一个流感季节北半球流感疫苗的推荐毒株。毒株的确定是根据前一年分布在全球的流感监测网络分离的毒株情况推断出来的。与前一年推荐毒株相比,可能会替换其中的1株、2株甚至3株,极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不替换毒株的情况。正是由于毒株每年都需要替换,所以大家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流感疫苗。各厂家获得毒株后开始迅速投入疫苗的生产,一般七八月份结束生产,然后疫苗通过批准签发后就可以直接上市,用于当年流感季节的预防,不需重新做临床试验。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要求做二个小范围的安全性验证试验。
不管是季节性流感疫苗还是现在的甲型HINI流感疫苗,其毒株都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在分发前都经过安全性评估。季节性流感疫苗中有甲型HINI、甲型H3N2、乙型流感病毒等三种抗原成分,成人用手节性流感零苗中每种抗原成分都是15微克/剂,也就是说一支疫苗中共含有45微克抗原成分。新的甲型HINI流感疫苗中只有新甲型H1N1一种抗原成分,批准用于人体的也是15微克/剂。由于新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抗原成分只有季节性流感疫苗的1/3,所以从理论上推断,在同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基础上,新的甲型HINI流感疫苗安全性应该比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更高。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新的甲型H1 N1流感疫苗其实并不算一个新疫苗品种,国内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问就推出来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对各厂家来说,就相当于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中的一种抗原成分,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减少了配比时把3种抗原混合的步骤。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生产是一种抗原一种抗原生产的,生产完一种抗原需要全部清场、消毒,才能进行下一种抗原的生产。所以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周期比甲型H1N1流感疫苗周期要长。
假设去年新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在前年就出现并被分离,很可能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2身份推荐的时候就把这个新的甲流病毒推荐为季节性流感疫苗中对应的毒株,从而纳入季节性流感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最近对20t0年季节性流感疫苗推荐有两种意见供选择,一种是把新甲流毒株列为三价季节性流感疫苗中对应的甲1型毒株,另一种意见是新甲型H1N1作为单独一种大流行流感疫苗,然后季节性流感疫苗中甲3型和乙型两种抗原成分作为新的二价的季节性流感疫苗。
小题1:下列对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专用疫苗。
B.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C.甲型H1N1流感疫苗经我国临床实验取得成功,证明了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D.甲型Hl N1流感疫苗目前每年的使用量都以亿计,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疫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因为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甲型H1 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 N1流感疫苗的国家。
B.季节性流感疫苗通过批签发后不需重新做临床试验就可以直接上市,用于当年流感季节的预防。
C.从理论上讲,在同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基础上,新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应该高于季节性流感疫苗。
D.甲型H1N1流感疫苗所含抗原成分比季节性流感疫苗少,其生产周期比季节性流感疫苗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流感疫苗毒株每年都需要替换,所以流感毒株类型随时都在变化和变异。
B.大家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的是季节性流感疫苗,而甲型H1N1流感疫苗只需接种一次就会长期有效。
C.由于季节性流感疫苗中有甲型H1N1、甲型H3N2、乙型流感病毒等三种抗原成分,因此去年接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也可以预防甲型H1Nl流感。
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意见,2010年有望将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合二为一。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是“流感疫苗在全球已经使用超过60年,目前每年使用量都以亿计,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疫苗”而非“甲型H1N1流感疫苗”)?????????
小题2:A(“证明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通过临床试验证明的,并不能成为“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的原因)
小题3:D(A颥倒因果 B“甲型H1N1流感疫苗只需接种一次就会长期有效”文中没有体现,属无中生有。C季节性流感疫苗中的甲型H1N1的毒株与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中的毒株类型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一片苍茫
戴涛   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众人也都纷纷应喝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
  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边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男童说,我饿。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由幽谷迁乔木,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开篇以多举荐梨入笔,自此“晶梨”便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梨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交织,最终演绎出一曲为民谋福者殒身不恤的悲歌。
B.作品将主要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上、多举等权贵,下有狡诈的汪过等地方污吏,白生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
C.这篇作品中有许多出乎文中人意料之外的笔墨,如新官无案审、名县无粮吃、白生有去无回、梨树永不再种……这种笔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趣。
D.这篇作品语言较为雅致,“心沉如铅坠”的比喻,用语贴切;“雪白”与“殷红”的对比,色彩鲜明;“你别看”、“你问我”等人物语,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E.“苍茫”,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作品以此为题,便寓有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父母官孤独悲壮的哀叹,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韵味苍凉。
(2)①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尘这一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四天……”一段中,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倒数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这一情节写了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呜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都江堰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正解】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
刘继兴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史学权威白乌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西方二十三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给他的学生,说他们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说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是因为梁启超的老师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既然是梁启超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国学研究院的学生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以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奔放与学术的自由。他一生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了一切关于移居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从此开始了他最后二十年的岭南生活。陈毅看望,陶铸照顾,胡乔木、郭沫若、周扬过访。许多重要人物到了广州,总是以目睹陈氏风采为荣,一贯狂横的康生竟然被陈寅恪堵在门外。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几乎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1953年夏,陈寅恪病了一场。他看了清代陈端生所作的《再生缘》,于是,他那积蓄已久的生命感受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他把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一篇气象万千、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诞生了。
  从1954年至1964年,足足十年时间,陈寅恪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余万字,此书犹如一堆需不停地添加燃料才能旺盛燃烧的火,耗尽了这位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的老人的心血……
  陈寅恪一生学贯中西,倡导以诗文证史,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能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罕见的成就。(选自《今日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寅恪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B.陈寅恪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学识广博,学贯中西,见解深刻,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他讲课的教室场场爆满,连著名教授都慕名前来听课。
C.陈寅恪凭借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
D.陈寅恪学贯中西,研究深入,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在历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E.选文主要从治学的高度赞扬了陈寅恪的才华与贡献,也对他在二十年的岭南生活中谢绝外人的到访表示敬意。
(2)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寅恪的治学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概括本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陈寅恪的治学精神,就如何治学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A
(2)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