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
李 勇
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毛泽东,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毛泽东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
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面对60年来曾经流行的话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等一类短信内容,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大多是“90后”的话语方式。
B.诸如“打土豪、分田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些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曾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知识尊重的话语特点。
D.“东东、美眉、雷人”等“新新人类”的创造话语,以个性鲜明的特点在争议中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和“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背后的深意,离开特定的时代语境是难以领会的。
B.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使得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因此成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
C.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话语的表达呈现某种泛化意识,譬如“坚决打退”、“横扫一切”等话语曾充斥在恋人之间的通信中。
D.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促成某些局部区域的流行语可能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而此前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保持稳定。
B.社会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文字的变革,这些变革发端民间、顺应历史,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
D.建国60年来,从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话语、尊重知识和追求财富话语,一直到网络新话语,这些“变话”现象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
李斐然
①在过去50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40封信。
②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③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2012年6月悬赏1000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最后,他们从22000封解答邮件中选出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
④这场悬赏1000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激凌。
⑤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激凌,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激凌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
⑥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身为90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
⑦“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负责人埃德温·雷沃斯特说。
⑧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教授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
⑨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
⑩“没有任何一份答案会被草草否定。我们相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为科学难题提供创意,这不就是小彭巴给我们上的一课吗?”埃德温说。
⑾2.2万份解题邮件中既有英文答案,也有中文和土耳其语答案。而评选标准不仅要求答案准确科学,还要有趣生动,让每个不懂化学的人都能看得懂。
⑿直到现在,埃德温还能清楚地列举出参赛答案里的一些细节——有38个参赛者将水分子比喻成“企鹅”,还有一个人把它想象成“啤酒机”;参赛者里有刚满5岁的小女孩和她11岁的哥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生活在纽约的家庭主妇,土耳其的渔夫,推销房地产的营销员,做冰激凌的师傅……
⒀ 相比严谨的实验论证,吴家伟和陈泊翌的小短片简陋多了。他们的短片是用老相机拍摄的,最后用免费的剪辑软件添上字幕。他们还一直担心:“老外会不会听不懂我们的破英文啊?”
⒁就在他们快要忘记自己参加过彭巴比赛的时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他们寄来了回信,通知他们入选最终环节,还邀请他们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
⒂最终,评委会宣布,能够最准确有力回答彭巴疑问的答案是尼古拉·布莱格威客提出的“过冷现象”。虽然落选,但有没有奖金对于两个小伙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吴家伟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我看来,这场比赛还没结束,过冷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要说它就是彭巴之谜的终点我认为言之过早,真正的答案应该还能更纯粹、更干净漂亮。”
⒃结束了伦敦之行,听了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答案后,彭巴也早早买好了回家的飞机票。在那里,他可能还会继续面对每天塞满信封的邮箱。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彭巴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得到广泛关注,为下文叙写举办国际化学大赛作铺垫。
B.“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不仅引发许多普通人的研究,也曾引起不少名人关注。
C.国际化学大赛面向全世界,不限参赛者的职业、身份、年龄,这体现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D.文章结尾写彭巴可能还会收到许多来信,意味深长,意在突出彭巴因国际化学大赛已成为国际巨星。
E.本文采用倒叙结构和多条线索交错推进的写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层次,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小题2:本文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从吴家伟和陈泊翌身上,可以得到哪些治学启示?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颂给了豉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q-~l"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奸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砖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柬?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郦里采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锯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⑧物理学理论显示,宇宙创生之时,应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制造出来,二者相遇便会湮灭,钍为能量。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包括我们自身便都不会存在,我们的存在说明宇宙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了。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了存在6种夸克。这些夸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陆续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⑨现在,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每产生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就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锚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使我们得以存在。 (节选自2008年10月16日《南方周末》。作者:黄永明)
1.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粒子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组是(???? )
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B.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C.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2.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A.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二郎据此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D.“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C.“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_________既然有了血痕了,_________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_________时光流驶,洗成绯红,_________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乙]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悲哀。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哪一国度里都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膊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说:“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则是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买卖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1.甲文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然而当然纵使也
B.因为所以固然也
C.但是也就即使还
D.因为就即使也
2.“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
A.有限的几个生命。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
D.“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3.乙文第四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 )
A.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避免失算的浪费
B.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不必虚掷生命
C.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必虚掷生命
D.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避免失算的浪费
4.甲文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第三段引用了许褚赤膊上阵的典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72周年祭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72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1926年3月18日。
3月18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1918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1923年,你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那年,你才22岁。
杨德群,1902年生于湖南湘阴县。1913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1924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25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南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可是弹从你的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24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3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呵。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72年过去了。保存焉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宛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有删改)
1、本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任选两句作答)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为什么又说自己“重新复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这样写还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第三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第二人称的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