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珍惜人体内部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在人的胃肠道中,大肠和小肠充斥着海量的细菌,大概有1000万亿个之多。所以,从细菌多样性程度来说,胃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热带雨林。
那么,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从何而来?人一生下来其内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其后来的生活。?
人需要细菌来帮助吸收来自食物的营养,也要依赖它们来抵御入侵的细菌,还要依赖它们来吸收药物和促使免疫系统的健康成长。所以,可以把从类看成是由各种细菌组成的超级微生物。人从出生到成年以后,还会有各种细菌通过食物、呼吸道加入到人体的内环境中,以丰富和扩大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不过,按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功能而言,在这个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中,细菌大体可分为正常菌或益菌与恶菌或害菌两大类。根据生存所需的条件,如是否需氧,则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正常人内环境中的菌群主要为厌氧菌,少数为需氧菌,前者约为后者的100倍。
人体内环境中的正常菌群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而恶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是正常菌抑制恶菌,使得种种恶菌只是路过人体内环境的过客,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由于正常菌群占大多数,它们得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分解食物、调节免疫系统、分泌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吞掉食物残渣等。
人们正常进食后,经肠胃消化与吸收,最后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其中有食物渣滓,也有大量细菌,包括益菌和恶菌。可引起肠胃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会依附在不洁净的食物上进入体内,但也会在食物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虽然这些恶菌会在肠道释放毒素,引起抵抗力不强的人产生腹泻等症状,但也会被完全排光,不会残留在肠道里。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中菌群失调,“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让大量的正常细菌减少或其功能受到抑制,这些正常菌就不能发挥功能,使得路过的恶菌开始发威,危害???人体。例如,随意使用和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同时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时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其次为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所引起的感染。
当然,如果进入肠道的恶菌太多太强,例如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这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攻击恶菌,以治疗疾病。所以,只要是正常人,体内有足够多的正常菌是可以让致病菌没有立足之地的。但如果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滥用抗生素造成内环境中的益菌与恶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便会引起疾病。
人体内环境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作用还可以扩大到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上。人类每天摄取的能量约有10%来自细菌转化出来的脂肪酸。帮助人类消化的益菌如果保持正常状态,就会让人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态均匀的外表。但是,如果能帮助消化和吸收的益菌数量过多却可能造成另一种失衡或病态,即超重或肥胖。例如,能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的肥胖细菌就会让人变胖,从这个意义上看,也许它们是另一种恶菌。
(摘自2009-7-A《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人体内部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仅在人的肠道中就充满了海量的细菌,大约有1000万亿个。
B 人一生下来其内部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 按功能分,人体内的细菌大体有正常菌或益菌和恶菌或害菌两大类。
D 人体内存在消化和利用食物的细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环境中,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细菌,还有成长过程中吸纳的诸多细菌。
B 正常菌或益菌抑制恶菌或害菌,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C 随意使用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就会破坏人体的“热带雨林”。
D 不同细菌帮助消化食物的结果影响着人体的肥瘦。
小题3:根据文章信息,下列”健康语录”中,与平衡人体内部生态环境无关的一项是
A 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B 饭前便后要洗手。
C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D 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念夏征农同志
——写在《辞海》二00九年版面世之际
夏老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辞海》二00九年版的编纂出版工作在新任主编陈至立同志的领导下也已经完成并面世了。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夏征农同志。
最早听人说起夏征农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夏老的儿子夏晓鲁与我同在上海市五十四中学念书。而且还是同一个年级。一九六六年初,“文革”风烟将起,学校的政治气氛也越来越浓。“五一六通知”下发后不久,同学之间纷纷在传“夏晓鲁的父亲、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夏征农被打倒了,原因是一贯‘右倾’,反对江青”。之后,我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也相继被打倒了,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文革”结束后,在揭批“四人帮”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了夏老被罢官的原委。
一九六五年六月,夏老在上海抓华东地区京剧汇演,江青此时正在上海搞她的“样板戏”,江青对京剧汇演丝毫不感兴趣,要夏老抓“样板戏”。对此,夏老把江青的话顶了回去,说:“我们只能搞半成品,搞好后再给你去搞成样板戏吧。”不仅如此,夏老还在京剧汇演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如果有样板戏,那也应该分层次,有不同要求。省市应该有省市的样板戏,地区有地区的样板戏。应该发动戏剧界人士大家来搞。如果只有一种样板,只有几个样板戏,这能占领社会主义戏剧舞台吗?”这下可惹恼了江青,事后江青向华东局负责同志提出要免去夏老的部长职务,由张春桥接替。
同年十一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夏老其时正在南京,他读后认为,姚文元文章的结尾把《海瑞罢官》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太过分了,并打电话给华东局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说:“做出这样的结论,谁还敢参加讨论?”回到上海后,夏老对华东局要求宣传部三天汇报一次对姚文元文章的反映不以为然,把“球”踢了出去,说道:“这事我宣传部管不了,应该由办公厅来管。”这下夏老又一次触犯了江青。
一九六六年五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发言大批夏老如何反对京剧革命,如何反对毛泽东思想,由此夏老被免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职务,成为“文革”开始后,上海第一个被罢免的高级干部。
第一次与夏老面对面接触还是在一九八九年,我当时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一天接到夏老秘书的电话,说夏老约我和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林耀琛同志去谈一套理论读物的策划想法。在讨论中,夏老说道,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党不行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等,成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日常话题,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这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夏老指出,苏东剧变提醒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他认为,应该从人类社会变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地从教条出发去实践社会主义。他认为那些希望放弃社会主义选择,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不懂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积淀。在夏老的组织和指导下,上海三联书店后来出版了“时代新论丛书”,作为主编,夏老亲自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言。
记得是一九九五年,夏老约我去他家谈出版他的文集的事宜。我有幸与夏老抱膝而坐,聆听夏老娓娓细说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编辑出版夏老文集的过程中,我系统地通读了夏老各个时期的文章,其中既有理论文章,也有诗歌、小说、戏剧,还有散文、随笔等。夏老的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主题充满着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恩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夏老在政治上的“定力”还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四个版本的《辞海》编纂工作上。《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同志曾多次向我谈起一九七八年的故事。当时夏老以七十五岁高龄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倡导“求实”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成了解决《辞海》编纂中各种问题的钥匙。比如,从一九七五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修订《辞海》后,《辞海》出现了两个“内部发行”的版本,即一九六五年的“未定稿”和“文革”中的“修订稿”。在编纂《辞海》一九七九年版时,遇到了采用哪个版本的问题,夏老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修订稿”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应以“未定稿”为基础。这一“定调”,保证了一九七九年版《辞海》的修订方向,也为出版界拨乱反正开启了先河。??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没有发表,“两个凡是”的思想仍有市场,于是,许许多多疑难问题摆在了编辑部的面前。“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阶级斗争”等条目怎么写?国民党以及涉及台湾的条目怎么写,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彪、康生、谢富治等人物怎么写?夏老凭着长期革命斗争的敏锐和坚定,果敢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为此,《辞海》常务副主编罗竹风专程去北京,就有关问题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未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巢峰同志在夏老和罗老的支持和鼓励下起草了一份《(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八条三十九款,大胆地否定了一系列“左”的提法和观点。对这份意见也有不同的声音,领导部门又不愿意轻易表态,夏老听了汇报后当即说道:“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
一九八一年初,新版《辞海》出版一年多,夏老就确定要“十年修订一次”。他指出:“《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在编纂过程中有个吐故纳新的问题。什么词汇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大家不会去用,就可以去掉;有些新出现的词汇要收进去。吐故纳新,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此,有了《辞海》一九八九年版、一九九九年版和刚刚问世的二0 0九年版,有了“求实”和“求新”的辞海风格,使《辞海》得以公正权威、常出常新,成为广大群众最为信赖的大型工具书。
夏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回想起他的事迹,重读他的文章,仍然感慨万千。
——节选《读书》2009年第l0期,作者:陈昕
注:《辞海》是我国唯一一部综合性大型辞书,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文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0余年。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分点概括传主夏征农的主要经历。(4分)
小题2:在作者“感念”的事件中,你觉得夏征农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5分)
小题3:有人指出,夏征农编纂《辞海》的“吐旧纳新”思想必须端正。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材料:
新《辞海》取消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批评和自我批评、井冈山斗争、增产节约等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约七千个条目。
新《辞海》“纳新”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华国锋、叶利钦、萨达姆,汪精卫、蒋介石、胡适、李鸿章、秦桧等。
新《辞海》未收录的:超女、PK、冏等新词。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敏 ??????? 我常常喜欢看童话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也许是没有孩子的缘故吧,我的生命中的那个孩子就一直留在我灵魂里没有出去,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
??????? 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很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
??????? 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地面、屋顶到天空。在一片无法让人愉快的灰色里,一轮太阳黄澄澄地贴在西边的天上,很稀薄的感觉。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亮光虽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也呆滞不动地嵌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生了。
??????? 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北京城里的杨柳树,那些绿色的枝条和细长的叶子,很像是用纸剪出来,很干很脆,不带水分。
??????? 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耐分凭窗眺望——
???????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 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 “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 “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 这是春季多么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 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回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暖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 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 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 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 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 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
1.请理解第1段中“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回想”的“春天的气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童话里的春天和记忆里的春天表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内容对作者的生活态度作出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
(1)??????????????????????????????????????????????????????????????????????
(2)??????????????????????????????????????????????????????????????????????
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的内容
(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3.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4.下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很关注这场论争。
D.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5、阅读题 天下最低价
海蜇???????
这是我第一次摆地摊,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笔生意。正在沮丧的时候,从人流中冒出三个约十岁的小女孩,围在我的小摊前观看。其中—个显然被装有小纽扣电池、闪闪发光的胸章吸引了。她叫另外两个先去帮她买烧烤,自己留下来选购。她蹲下来,拿起胸章端详了一会儿,问多少钱,我说八块。她说四块!我不答应,因为几乎赚不到钱。僵持了一会儿,小女孩突然笑嘻嘻地望着我,低声嚷道:“我求你了,叔叔,四块钱好吗?”哀求声连绵不绝,不达目的不罢休。我招架不住,头一低,答应了。她付钱时问:“叔叔,你卖给我的真的是最低价吗?”我苦笑着说:“除了你,我再不会卖这么低价钱了!不然,我会饿肚子的。”小女孩听了,心满意足地吃烧烤去了。
小女孩走后,我的生意好起来了,当晚收入不错。于是,第二天晚上,我又在附近摆地摊,有一位中年妇女来问我发光的胸章多少钱,我说六块钱一个。她说便宜—点儿的话可以多买几个。我说,我讲的都是最低价,她不甘心地絮叨了一会儿,悻悻地空手离开。
就在这时,那三个女孩从人流中钻出来,和昨天一样,小女孩又叫另外两个伙伴去买烧烤,自己留下来选购。她挑了两条头巾说:“妈妈一条,我一条。”然后她问多少钱,我说已经是熟人了,直接给你最低价:四块。小女孩没说什么,又挑了一把指甲刀,说也是给妈妈买的,多少钱,我说三块。她没和我讨价还价。当她付钱时,我说:“为什么不给你爸爸选一件?”她听了一怔,脸上的快乐全跑光了。她把手里的头巾和指甲刀一放,说:“我不想买了!”然后,快步走了。我很后悔提出画蛇添足的建议。接下来,做生意也提不起劲来,当晚的生意很清淡,但我决定明天还来。
第三天,我在老地方摆好摊不久,那小女孩如天使般出现在我眼前,这回,她是一个人来的。她一蹲下就把手里的钱向我递来,说:“给,补你的四块钱!”我问为什么。听了她的讲述,我才明白昨天来问我价钱的中年妇女是她家里的保姆,小女孩派她来打探价钱,看看我给她的是不是唯一的最低价,我是不是在骗她。当然,我幸运地通过了她的考试,她愿意补上我少赚的钱。我谢绝了,但要求她告诉我为什么不相信人。
原来小女孩的爸爸是做生意的,近来很少回家,除了不停地往家里汇钱,什么都不管。家里常常只有她和妈妈、保姆。妈妈告诉她,爸爸说生意忙,不能回家是骗人的,因为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爸爸说爱她们母女也是骗人的。小女孩不相信,妈妈就说做生意的全是骗子。小女孩讲到这里,看着我,高兴地说:“你也是做生意的,但我知道你不是骗子,所以妈妈说的不对,所以爸爸也不是骗子,是吗?”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小女孩笑起来,蹲在小摊前说:“我要帮爸爸买个剃须刀,他老用胡子扎我!”她选好一个问多少钱。我说:“不要钱,送给你吧。”她却坚持一定要给钱。我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0”,认真地说:“给这个数吧,最低价。”她说:“那好,伸出手来!”我伸出手,她用小手掌柔柔地贴在我的手掌上,表示付钱。
她调皮地问:“这是天下最低价吗?”
我说:“是的。”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地球上竟然有这么可爱的小女孩。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表现了小姑娘的思想,性格的不同方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在叙述方面,采用顺叙的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小女孩的交往,并通过小女孩的话点明了她的家庭情况,线索清晰,有条不紊。
C.小说看上去写了小女孩,还有她的妈妈,保姆,其实,小说的核心人物是小女孩的爸爸,他才是作者最为关注的人物。
D.小说构思精巧,从一件小事入手,通过为数不多的人物,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受人忽视的社会问题——少年儿童的心灵保护。
E.小说以“天下最低价”为标题,以“我”这小说的重要人物,借“我”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诚信经商。
小题2:小说中的中年妇女买胸章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女孩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从“家长”“学校”“社会”等不同角度谈谈应怎样呵护少年儿童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