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
我说:“当然是因了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干吗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去筛选一个最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稍顷,一切又恢复了静止。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变化。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做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我在西藏看了八年天,只求与蓝共度,以免亵渎了天天天蓝的纯洁和真诚。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我常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我想去看看天——
天天,天还蓝吗?
请不要问我。
小题1:为什么有人一下飞机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对人们所提问题,作者给出了怎样的回答?(4分)
小题2:文章倒数第5自然段中用了三个色彩词,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含义(4分)
(1)“蓝”:
(2)“灰”:
(3)“白”:
小题3:文章倒数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通观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4分)
(1)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
(2)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答: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因为人们想用这个问题表达对于西藏天之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素芭(节选)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小题1:文中划线的“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和“他们踌躇满志”中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和“踌躇满志”,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⑴“惶恐”是因为??????????????????????????????????????????????????????
⑵“踌躇满志”是因为??????????????????????????????????????????????????
小题2: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3:“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踏上了回村的归途, 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4分)
小题4: 对小说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句话的含意的,试分析说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素芭的父母生怕相亲者看出素芭是个哑女而不要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 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 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 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 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 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 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疯子船长是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⑴早归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⑵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⑶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⑷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⑸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⑹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⑺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⑻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⑼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⑽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⑾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⑿“吱”的一声,门开了。
⒀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小题1:请简要概括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的人物形象特点。(4分)
小题2:结尾一句“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他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D.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倍感孤独。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1)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可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直接陈述中来体会她的形象特征。如“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通过她的心理描写来塑造她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的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15分)
读 柳 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
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
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①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
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选择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②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随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摘自《跨越百年的美丽:十年文化散文精粹》)
小题1:中国古代文人从政的例子有很多,情况也不尽相同,柳永与文章第二段中提到的那些例子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文章划线句子①中的“辩证道理”是什么?请结合柳永的经历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划线句子②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有人说逆境容易成才,还有人说顺境容易成才,你赞成哪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