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已:完毕
B.木直中绳——中:符合
C.鞣以为轮——为:成为
D.金就砺则利——就:凑近
2.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省略句)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及词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位卑则足羞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这样的缘故。
D.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6.上文中,作者所表明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学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C.汝识之乎识: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
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
(1)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3分)
?????????????????????????????????▲▲▲????????????????????????????????????
(2)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4分)
???????????????????????????????▲▲▲????????????????????????????????????
(3)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3分)
???????????????????????????????▲▲▲????????????????????????????????????
3、单选题 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微小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归:归附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登上
⑤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比:并,列
⑦唯大王命之。——唯:希望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给他一点时间
⑨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⑩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A.②⑤⑥⑨
B.①②③⑧
C.②③④⑤
D.④⑤⑦⑩
4、阅读题
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完成问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险峻的山石。②蒙茸:草木丛生。③冯(píng)夷:水神。④畴昔:昨夜。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今者薄暮——薄:迫近
C.披蒙茸——披:拨开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B.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掠予舟而西也
C.予乃摄衣而上/余亦悄然而悲
D.返而登舟/揖予而言曰
3.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景物的变化。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的惊险,与《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两篇文章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安所得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待子不时之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马人望,字俨叔。咸雍中,为松山县令。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吐浑怒,下吏,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改上京副留守。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人望令关津稽察行旅,悉获其盗。迁保静军节度使。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繦。未几,拜参知政事。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逾年,天祚诏之,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遂拜南院枢密使。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其畏慎如此。(《辽史》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注]轩轾:喻指高低优劣,此处意为营私舞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委:积聚
B.始至,府廪皆空? 廪:粮仓
C.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 籍:簿册
D.初除执政,家人贺之 除:授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B.帝问以外事,多荐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贼弃所掠而遁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D.人望令关津稽察行旅,悉获其盗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人望施政以爱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
②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
③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
④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
⑤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
⑥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人望认为松山民众负担的运送官炭的劳役太重,要求改由各县平均分担。虽遭关押、审讯,仍不肯屈服,最终说服了上司。他为官不扰民,了解他的官员大多向皇帝举荐他。
B.马人望率兵追捕劫掠上京的大盗时负伤,简单治疗后奋勇追击,夺回了被劫掠的人和财物,将盗贼全部抓获。对凶狠残暴的官吏,他暗中查清他们的劣迹,将其刑惩发配。
C.燕京地区钱粮出纳弊端严重,马人望建立账目,严加管理,使得*人黠吏无法营私舞弊。为避免助长赋税繁重的弊端,马人望检验户口时对百姓的资产只登记了十分之六七。
D.马人望为官正直、谨慎。他注重节操,从不巴结奉承以求晋升。他认为得到朝廷重用,就会遭到别人更加激烈的对抗,愈加严酷的排挤,因此,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
译文:
(2)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阙。
译文:
(3)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