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又句免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枚乘曾做《梁王兔园赋》赞之。
(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赏析“庭树不知人去尽”一句,这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哪些好处(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诗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回乡偶书》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于是年辞官归乡,时已86岁。《纵笔三首》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苏轼此时由惠州再贬儋州(今湖南儋县),时年62岁。
(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儿童”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贺诗通过写久别回乡,乡人不识,表达了对故乡既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一定要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眼前景况联系起来,注意注释所提供的信息。同时要注意不能太表面化,要注意挖掘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意象”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意象本身的含义,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三是在思想内容上的作用。有一点就答一点,没有也不要牵强附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诗歌阅读(每题3分,共6分)
双桅船
1979年8月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小题1:对诗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B.“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一句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C.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诗人主张为了理想可以暂时舍弃爱情。
D.全诗的目的在于描写一只靠岸的双桅船,同时表现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小题2:对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B.“岸”象征着女性渴望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的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织在一起。
C.“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组成一幅完整的静态的画面,而在它们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
D.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诗有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所以并无舍弃爱情之意。
点评:朦胧诗是难点,加之考生对时代特点不太清楚,所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考生掌握了朦胧诗最大的特点——象征手法,那么也并不是无从下手。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目“组成一幅完整的静态的画面”中的“静态画面错误,从诗中“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可以看出这一幅动态的画面”
点评:现代诗歌的鉴赏要注意手法的运用,特别是现代诗歌广泛运用的象征手法,要弄懂象征体与人物的共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习题。(7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小题1】这首诗歌中“湿”、“满”用得很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2】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湿”字描写菊花花瓣缀满露珠,湿润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要关注题目“菊”的象征意义,想到高洁、淡泊名利这些术语,然后再读诗歌,由最后一句“由来不羡瓦松高”可以品味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这样的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