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小题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小题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时’是辩证法的源头”的表述夸大了孔子“时”的地位,与原文不符。所以选A。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原文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可“依时而定”而不是“仁”的内涵可以“依时而定”,管仲前后“仁”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
小题3:
试题分析:A“时”并非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内容。B“不赞成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属无中生有。C召忽“自杀以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世界很美(节选)??????张全民
(1) 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2) 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3) 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的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4)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5) 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6)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7) 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
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魅力,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的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小题1:、第一段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的含义和作用。(4分)
????????????????????????????????????????????????????????????????????????????
?????????????????????????????????????????????????????????????????????????
???
小题2: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前四段内容。(2分)
????????????????????????????????????????????????????????????????????????????
小题3:第五段说“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请另外举例说明。(4分)
????????????????????????????????????????????????????????????????????????????
????????????????????????????????????????????????????????????????????????????
小题4:第六段写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这个世界很美!”此语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
?????????????????????????????????????
???????????????????????????????????????????????????????????????????????????
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含义:听曲引发自己无限的美丽乡愁和思考。(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宋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节选自《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1.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2.下面关于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重视建筑的经久性;而中国人以新为贵。
B.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注重“天人合一”。
C.所选建材的质地不同:西方人将石材选作基本建材,而中国人选用木材。
D.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现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外婆的军礼
陈东亮
1951年秋的一天,外公全家赶往利津洼。外公左手提着一点可怜的“家当”,右手拽紧外婆的胳膊,8岁的母亲和6岁的大舅紧随其后。那是个“秋老虎”仍然肆虐的上午,他们孱弱的身躯被阳光舔舐出一轮轮的汗水,衣服夸张地贴在后背上。
“是在河南孙口上的船,”母亲有天晚上告诉我,“你外婆的头发乌黑,齐了腰身。在上船的前几天,她寻过死,刚把自己挂到房梁上,准备蹬开凳子时,你外公忽然就蹿出来,抱住了她。”
外公外婆相识于1940年,当团长或者营长的外公领着部队在山东临淄驻扎,因为受伤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家是经营玉器瓷器的,比较富裕。不久,在家里一片不敢声张的反对声中,外婆跟着伤愈的外公闯进了军营。
外婆穿一身旗袍,手上戴着玉镯,在土黄色的部队中很是扎眼。她没有嫁妆,戴着外公采来的满头鲜花,举行了婚礼。
外公在战士们的簇拥下,胸前是耀眼的红花,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不久,外公被派到济南,做“地下工作”。外婆领着母亲和大舅,也跟着去了济南。外公靠着写信、裱画为生,其实门面就是临街而设的一张桌子,是我党的一个接头地点。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时候,外公不见了踪影。为预防炮弹袭击,外婆领着大舅和母亲藏到四腿垫高了的床下。床上放着桌子、板子和棉被,只要是能用上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床上。战斗进行了好几天,吃喝拉撒全在床下。?? ????
外婆将孩子们揽在怀里,捂着他们的耳朵,听着炮弹尖锐地滑过和瞬间轰炸的声音,身子随着母亲和大舅的阵阵战栗而哆嗦。
母亲说,她恍惚记得有流弹不知从哪里飞了进来,落在她们面前,就在床前,哧哧冒着烟……外婆瞬间冲了出去,她抱起那个流弹迅速掷到屋外。但那个流弹并没有响。
母亲那天给我说的时候,用毛巾拭着泪。“后来,后来呢?”我问。母亲哽咽了一会儿,接着给我讲了以后的事情。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外公冲进了家,拽起他们就跑,当时济南已经解放了。有战友告诉了外公,上面要抓他,有人告密说外公给国民党没少干“坏事”。 外公说,这当然是诬陷,但是却说不清楚,他们跑回了老家河南台前。
在老家的三年里,外公终于有了“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感觉”。但是,他后来接到一封电报:李长安,速离家。外公隐隐感觉上面要来老家逮他了。
在关键时刻,外公某位没署名的战友,冒险搭救了他。不知为什么,外婆当天就有了轻生的想法。外公晃着外婆,大声喊着让她清醒,要努力地活下去。
母亲说,在孙口上船后,外公一直抓着外婆。船靠岸时到渡口买点东西,或者晚上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他就让母亲和大舅牢牢抓住外婆的头发。
外公说,你们抓紧她的头发,她就不会跳河。她会担心把你们带下河的……那天晚上,母亲说着说着,用力攥了下拳头,满脸是泪。
1957年,外公在老家台前被划成了“右派”。舅舅当时成绩很好,总是第一名,却被勒令退学。外婆拽着舅舅找到学校,不仅没有结果,还和外公前后拴在一起游街。
后来,家里实在挨不下去了,外婆便卖了珍藏的玉镯,开始做点小生意。主要是贩卖一些花布之类,后被人举报。
公社里派人来敲院门的时候,外婆砸开土炕,把布塞了进去。让母亲坐在上面哭。母亲说,当时外婆用力拧了下母亲的腿,那种痛让人记一辈子。
1978年,外公去世八年后,被摘掉“右派”帽子。外婆见人就絮叨外公的一些趣事。外婆去世前两年,有点间歇性的痴呆和迷糊。
我过年去探望的时候,外婆忽然说了句让人非常惊诧的话:我是李长安,我会对你好的。她布满青筋和皱纹的手半握着,给我们忽然行了一个军礼。小孩子们哈哈大笑,母亲却流了泪。
母亲给我讲这些的时候,是今年的春节除夕。那天晚上,我搀着母亲站在阳台上。随着声声尖利的哨响,各式的礼花在空中炸响、闪烁。那一刻,母亲忽然笑得很灿烂。?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外公一家赶往利津洼的情景,着力突出了外公的无奈与慌乱;“秋老虎”的肆虐,更是让外公一家狼狈而悲哀。
B.外公在危难之际,得到自己战友的帮助,带着一家人外逃,一方面是因为被人诬陷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说明外公为人交友很好。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巧妙地揭示了外公的内心世界。
D.小说对外婆在家中有点儿间歇性痴呆和迷糊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外婆晚年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为外婆感到悲哀的感情。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了外婆一生的坎坷经历,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军礼”,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图?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外婆”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外婆”,可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外公”。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表现手法和主题等角度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答C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A项给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作者为外婆感到悲哀”错,应该是一份敬意;E项“耳闻目睹”错,只是“耳闻”没有“目睹”;A项“着力突出……慌乱”表述不当。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构方面,起到前后照应作用。内容方面,则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时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1.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请对这句话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子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请对这句话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然后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没有了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