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2 21:54: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①。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②。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③,以乱雅颂④,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注:①洽闻:见多识广。②繁声:音律轻妙多变的乐曲。③郑声:原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后世称淫靡之音。④雅颂:儒家所认为的正统音乐。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清行称/致:得到
B.于是召谭议郎、给事中/拜:拜见
C.不与席而之曰/让:责备
D.而今数郑声/进:演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弘闻之不,悔于荐举
B.吾所以荐子者
C.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D.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后不复令谭给事中/言既矣,至于暴矣
B.谭顿首辞谢,良久遣之/度我至军中,公
C.望能忠正导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自戒
D.弘闻不悦/师道不传久矣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弘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①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②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③谭至,不与席而让之
④谭见弘,失其常度
⑤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弘能恪守礼义,为人不苟。怒斥桓谭是其不苟处;引咎自责是其不苟处;面责皇帝,仍是其不苟处。
B.桓谭受到宋弘的责备后,在朝廷宴会上,当光武帝命他鼓琴时,他见到宋弘而“失其常度”,说明桓谭仍有羞耻之心,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C.宋弘多次举荐贤能,同时又是一位不徇私情、正直不阿的良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D.光武帝刘秀听了宋弘对自己的委婉的规劝后,便面有愧色,表示歉意,并有了“不复令谭给事中”的实际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答案:1.B
2.A
3.B
4.C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同心而离居/同心:感情深厚
B.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C.枉用相/存:存在,保留
D.宅十余亩/方:周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剌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言之。”第: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剌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发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4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4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夺:强行改变。如李密《陈情表》中“舅夺母志”。)
小题1:(①写其外表、才识、人品。④是在表示效死的决心。⑤是行动,不属于“谋划”’)
小题1:(“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供给,施与
B.则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其家——籍:登记,没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卖所在学田价输官/樊哙侧其盾
B.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
C.得珍宝如内藏半/长幼节,不可废也
D.返汝耕桑/且行千里,谁不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2)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参考答案:
译文: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译文:他还安


本题解析:
参考译文: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借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可贵在不知道有眼睛,也求于眼睛。而眼睛有求于镜子。这世上没有过因为镜子协助了眼睛而使眼睛失去了光明。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
  某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启示:告诉人们要善于通过借鉴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