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3-02 21:54: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此兵乙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纤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日“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1.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右承相兼枢密(免职)
B.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聚集)
C.予自不得脱 (揣度,估量)
D.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2.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士萃左丞相府(在)
B.意北亦尚可口舌动也 (用)
C.直前诟虏帅失信(就)
D.北貌敬,实则愤怒(即使)
3.下列句子最能表现文天祥有“为国捐躯”决心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B.予不得爱身
C.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D.而予不得归矣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文天祥都督各路军马与元军交战,这从正面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B.文天祥照会了元军使者后,对元军抱有一定幻想,决定亲自前往元营进行游说,这体现了他具有准确分析形势的才能。
C.文天祥刚到元营,就据理力争,言辞慷慨,这表现出他作为国家使节为捍卫民族尊严而大义凛然的精神。
D.文天祥被元军拘留是由于他痛骂元军统帅,又遇吕师孟叔侄叛国投敌,这表现了他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2、阅读题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占之罪也。
B.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缰宛之患。
C.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D.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袆,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袆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袆与濂为总裁。袆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袆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袆。王不得已出袆见之,脱脱欲屈袆,袆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袆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之——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袆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袆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袆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袆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袆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惟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塘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塘智劣胆虚,遂从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以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名教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真乘之;女真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塘之始念也,维翰尸①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塘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塘,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塘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塘之篡已成,已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固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异族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始终重贵②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③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④侥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予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⑤与?(王夫之《桑维翰论》)
  注:①尸:主其事。②重贵:石敬塘的侄儿,塘死,其为帝,是为出帝。③帝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元兵攻陷城池,昺投海。④臬捩鸡:石敬塘的父亲。⑤嚆矢:开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以生民之肝脑        肝脑:器官。
B.唯以曲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   媚:逢迎。
C.不仅重贵缧系          缧系:俘虏。
D.于当日之俦辈而有焉      取:选取。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塘反/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B.非有损尧封禹甸之中原也/其身也,则耻师焉
C.有差等焉/抱明月长终
D.吾不知何心/信然邪?其梦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卢杞、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或祸在一时,或祸及一代,危害都不大,而桑维翰则是“祸及万世”的罪人。
B.石敬塘智劣胆虚,急忙采用了桑维翰的计谋,向契丹割地称臣,以致生灵涂炭,这与他当初的想法并不一致。
C.刘知远曾鼓励石敬塘谋反,但作者认为,石敬塘篡位不能说是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造成的。
D.桑维翰认贼作父,丧权辱国,作者痛斥了桑维翰的卖国行径,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弱,而女真乘之;女真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德于敬塘,而必欲戴之为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齐闻之,乃燕 望:怨恨
B.王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C.苏代过魏,魏为燕代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所见者异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天矣
B.观王群臣下吏 代宋,宋善待之
C.齐王霸乎不信
D.燕立昭王,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苏氏去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小题4: 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4分)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4分)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