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完美食品——蘑菇
埃及发表的一份科研报告透露,蘑菇不含胆固醇,其功用可与肉、水果甚至药品相媲美。埃及农业部食品科学研究所科学家拉吉布说,对蘑菇进行的化学分析证实,蘑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蘑菇的营养价值超过绝大部分蔬菜和水果,与肉很接近。许多科研报告认为,蘑菇可以代替肉。甚至有人称蘑菇为穷人的肉,因为蘑菇含蛋白质。鲜蘑菇含50%的蛋白质,干蘑菇含35%~40%的蛋白质。蘑菇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因为蘑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成分同肉、奶、蛋的蛋白质成分十分相似。蘑菇的蛋白质中有20多种可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氨基酸。蘑菇中的蛋白质可以百分之百地取代动物蛋白质,而谷物、豆类和蔬菜中的蛋白质只有40%~50%能替代动物蛋白。因此,蘑菇是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真正的和强大的竞争者。
此外,蘑菇还可以与水果和蔬菜相媲美,因为蘑菇不仅是蛋白质的来源,而且也是维生素的来源。经过分析证明,蘑菇是多种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因为蘑菇中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K、维生素E,蘑菇中维生素D的含量比其他植物更高。尽管蘑菇不含维生素A,但它含有这种维生素的初级物质——胡萝卜素。科学家指出,蘑菇也是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蘑菇中所含的矿物质几乎与牛肉相等,高于奶和奶油等其他动物制品,同时,也高于黄瓜、苹果和西红柿等许多蔬菜和水果,蘑菇中所含的主要矿物质是钾、钠、磷,以及钙、铁、铜等。
拉吉布博士说,对蘑菇进行的分析表明,尽管蘑菇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物质,但同谷物、马铃薯和苹果等其他植物相比,蘑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只有3.5%~5.2%,而小麦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60%~70%。蘑菇的脂肪含量只有0.01%~0.2%。此外,蘑菇还含有助消化的一些重要的酶。一些分析证明,蘑菇中的酶多达24种。同时,蘑菇还含有一些促进食欲的物质。
蘑菇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使它成了一种完美的食品,但蘑菇的价值并不仅限于这些。蘑菇还是一种药,因为蘑菇所含的维生素B可以保护身体防患皮炎、粘膜炎和肠炎;蘑菇中所含的叶酸可以保护身体免患贫血;蘑菇所含的胆碱可保护身体,避免体内脂肪积聚、肾虚和脾脏肿大。此外,科学家已从蘑菇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蘑菇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适合糖尿病人和胆固醇偏高者食用。研究证明,连续数周食用一些蘑菇,胆固醇可以下降45%。因此可以说,蘑菇也是肥胖者和那些希望保持苗条身材和活力的人的理想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有5000多种蘑菇,其中可人工栽培的只有十多种。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生产蘑菇,美国居于榜首,年产量约20万吨;其次是法国,产量约18万吨;再次是荷兰和中国。
小题1:根据文意,对蘑菇是一种完美的食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蘑菇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其蛋白质可以百分之百取代动物蛋白质。
B.蘑菇是多种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也是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它可以与水果和蔬菜相媲美。
C.蘑菇含有助消化的一些重要的酶,还含有一些促进食欲的物质。
D.蘑菇是一种药,所含的维生素B可以保护身体防患皮炎、粘膜炎,所含的叶酸可保护身体免患贫血等。
小题2:从本文看,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蘑菇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物质,但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
B.蘑菇中所含的矿物质与牛肉相等,高于奶和奶油等其他动物制品,高于黄瓜、苹果和西红柿等许多蔬菜和水果。
C.蘑菇中的蛋白质可以百分之百地取代动物蛋白质,因而它是动物产品真正的和强大的竞争者。
D.蘑菇可以作预防和治疗肿瘤及避免体内脂肪积聚、肾虚和脾脏肿大的食品。
小题3: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蘑菇将是糖尿病人、肥胖者和那些希望保持苗条身材和活力的人的理想食品。
B.蘑菇是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的强大竞争者,也是水果和蔬菜的强大竞争者。
C.世界上有5000多种蘑菇,可以人工栽培的在不远的将来会远远超过十多种。
D.鲜蘑菇和干蘑菇同样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众多人的理想产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微观客体一般指空间尺度小于10E-6厘米,质量小于10E-15克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子粒子等物质层次。微观粒子和场在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一般称为微观现象。微观粒子和微观现象总称微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所反映的规律。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name="optionsTable">
A.什么是微观客体
B.微观客体有哪些组成
C.什么是微观现象
D.什么是微观世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大自然与大生命
红 柯
真正的自然在西部,山脉、树和草甚至人的生命在这里才显得真切而细致。 西部一直是探险家和余纯顺这样的壮士涉足的领域,对内地人来讲,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跟月球没什么区别。我在新疆生活的十年里,碰到不少港澳的中学生。香港的面积不及新疆一个乡镇,香港是个大都市,大都市所需要的大生命驱使这些中学生走向大自然。19 世纪末,一个12岁的瑞典孩子发誓要到中亚细亚去当探险家,在他看来探险生涯是上帝赐给他的幸福,他就是斯文·赫定。他用50年时间深入中亚腹地进行考察。在斯文·赫定身后,是北欧那个布满森林、湖泊和冰雪的童话世界,安徒生只能产生于北欧。全世界的儿童都喜欢《西游记》,《西游记》记的就是火焰山、大戈壁、大山脉、大沙漠,没有雄奇的西部做背景,孙悟空、猪八戒也只能缩在陶罐里做蛐蛐。可以在城市的中心造一座公园,在公园里蓄一池子水,再弄一座假山,甚至可以把泰山、华山、峨眉山加工成旅游胜地。你能在那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吗?在西部你不可能给戈壁围上栅栏,你不可能在天山加锁链修台阶,阿勒泰市 郊的桦林公园也只是在克兰河边加一道砖墙,那么湍急的一条河是戴不上笼头的,那么好的天然的白桦林还需要你动手动脚吗?
一位朋友曾与意大利留学生同游塔里木,留学生惊奇地发现,大客车上没有内地的中国人,留学生问他:“地球上这么神奇的地方,怎么没人来玩?”不是我们不喜欢玩,不喜欢山水,是我们没有魄力走向宏大的自然。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些词汇产生在张骞的背影里,产生在《大唐西域》里。李白的诗篇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是因为李白在中亚草原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漠孕育大想象、大激情,李白的黄河是从天上来的,而不是从山上来的。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衰落过程。宋朝把自己龟缩在长城以内,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雄奇的山脉和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了,只攥着黄河、长江的尾巴。孕育生命的女性被裹成小脚。盆景、园林大盛。文人画全是纤细的瘦鹤。明清以至近代,文人钟情的全是枯荷、死鱼、葫芦和虾。 何不把长征看作民族自然意识部分的苏醒呢?金沙江、大雪山直到长江、黄河之源,汉唐英雄时代的气息出现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蒋介石更像一个南宋的皇帝,郁达夫把蒋介石比作赵构,蒋居台湾,撰词 50 首亦有南唐李后主之风。岳飞最感人的不是“饥餐胡虏肉”,不是“迎二帝”,而是“还我河山”。《说岳全传》中有个细节,周桐教岳飞学武的同时,带岳飞到大自然里去饱览河山的壮美。河山之美远远超过母亲刺在他身上的“精忠报国”。用高尔基的话讲:大自然培养爱国主义。高尔基非常喜欢普里什文,因为普里什文的作品里有一种把“大地当作自己的肉一样的感觉”,“人是大地生出来的,可是他又用自己的劳动使大地怀孕,用自己美丽的想象美化大地”。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大地意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前苏联有一本教科书《儿童认识自然》,大自然作为孩子启蒙的第一课,飞禽走兽,森林草原,不是图片,而是到野外去采集制作标本。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园里,停留在旅游景点上。也差不多都在东部地区,就是新疆人说的“口里”,口还没有杯子大,尽管玲珑剔透,却难以产生浩大的生命气象。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4 年第 8 期)
小题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篇从“西部””真正的自然”人笔,结尾以“东部地区”“公园”“旅游景点”收笔,既首尾呼应,又深化了主题。
B.第二、三段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富有神韵的“大自然”不需人力加工。
C.文中用宋朝的版图缩小到长城以内作为例子,说明中华民族的衰落是从大自然意识衰落开始的,发人深省。
D.文中将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比较,突出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英雄般的豪放,后者有阶下囚般的伤感。
E.文中多次提到“西部”的高原、山脉、大漠,给人“旷远”的印象,与本文“大自然”的“大”字和谐相扣。两个反问句有力地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小题2:从全文来看,本文所说的“大自然”和“大生命”具体有怎样的特点?(6 分)
小题3:根据文意,本文中的“大自然”对于生命有怎样的影响?(6分)
小题4:第七段以后,作者将“大自然意识”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1:"大自然”的特点是:整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表达等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评价 能力。C 项将“大自然意识的衰落”作为“民族衰落”的原因理解,有误;D 项 不是为了突出两人的创作风格,而是为了说明“自然意识”的作用。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大自然”和“大生命”都突出一个“大” 字,文章在开始写到“真正的自然在西部”,第二、三段对比写真正的自然是不 能加工的,第五段又说“走向宏大的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大自然” 的含义。文中所写的“大生命”,无论李白、毛泽东还是岳飞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托尔斯泰的追求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早上很早就上路了,车刚刚开出20分钟,便下起雨来。这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我们下午6点钟回来。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离莫斯科200公里,在图拉城郊20公里处。
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
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在俄文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意思。据介绍,在这大片森林里,只有托尔斯泰的故居这块地方能照进阳光。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托尔斯泰离不开这个庄园。读大学时,他住在喀山姑妈家,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来;在高加索当兵,在国外旅行,对看到的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一回到他的庄园,就心情舒畅了。当他们几个兄妹分配财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这个其他几个兄妹不感兴趣的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留给自己。尔后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庄园。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型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有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也长满了草。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涟涟。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1-12-26)
1、第段说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开始一个新的历程”,“新的历程”指的是什么?(3分)
2、文章抓住哪些典型事件或细节来表现“托尔斯泰的追求”这一主题的?(6分)
3、第段“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态度?(4分)
4、第段,“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5、文章~连用几个短句子,起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离家出走,抛弃贵族享受,追求平民化的生活。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读背景: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在巴黎对中国圆明园文物鼠首和兔首进行拍卖,引起中国人一片愤怒;来自厦门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先生以3419万欧元拍下两件文物,随即又以拒绝付款的方式表示“抗议”,此举又引起 了轩然大波。兽首拍卖事件成了社会热点,报刊网络纷纷刊发评论。
圆明园的道德故事
梁文道
雅典的卫城遗址,本是西方古典世界的光荣。两千多年以来屡遭天灾、兵燹和劫掠,如今已成了一尊碎裂的古瓶,以残缺的片断诱发游人思考那已不复在的全体,和其间蕴涵的意义。
不过,尽管周边有许多招揽游客的小贩,但是整座废墟仍然不失历史的庄严,没有过度恶俗的装点,不曾沦为任人蹂躏的乐园。每一个去过巴特农神殿的游客都会忍不住想象,要是大英博物馆里头的石雕全都运回此处,放在它们原来该有的位置上,那将会是何等壮丽的景观呢?
至今为止,希腊当局已经成功向瑞典、梵蒂冈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取回了不少卫城遗物。只有英国,仍在舆论的巨压下,力图保留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尽管如此,双方的谈判也还是有进展的。最起码,英方知道自己在道德上实在站不住脚,只能用租借或其它合作方式争取最大的利益。
在这样的脉络下,看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或能写照出不同的方向。
首先,经过重重转手,现在那几具兽首的物主并非国家,而是私人,争讨工作因此分外困难。从中国民间的情绪看来,大家对圆明园的象征意义又的确是很在乎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假定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自己应该要先做些什么。
比如说,我们可以升级圆明园的管理权,把它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辖下的圆明园管理处变成国家级的遗址公园管理局,不要再让人进去拍完电影留下被破坏的植被,还要拆除后来兴建的饭馆和商店(根据调查,此类建筑竟然占了长春园15%的景点),还它应有的尊严。然后,我们用它去说一段故事。
史学家汪荣祖先生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指出,现代中国人之所以不能忘怀一座皇家园林的命运,是因为他们非常困惑,“为何西方人会犯自己订立的国际法,该法明确禁止在战时从平民或国家元首手中,掠夺可以带走的私人财产”,尤其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那一回,因为列强刚刚才在1899年加入了禁止战时掠夺的“海牙公约”。可是,它的意义又不是应该仅限于此。因为圆明园的沦落破败,除了西方,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责任。英法联军撤离没多久,附近居民就跑进去洗劫木材了。满清颠覆以后,从军阀到民国政府,从高官权贵到民间盗匪,更是对仅存的遗迹上下其手,巧取豪夺。新中国建立了,遗址毁灭的过程也并没有因此停止;山平湖填,原有的人造丘池成了大片农地与交错的通路。再来则是“文革”,砍去了更多树木,增添了不少工厂……
因此,这个故事是复杂的,但它的主旨却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历史,珍视我们手中一切宝贵的物质记忆。任何遗址公园或灾难纪念馆都有建立“道德社群”的效果。它的目的不应狭隘,它的指涉可以广泛。例如西方各地的“犹太浩劫纪念馆”,它们的设立不仅仅在于让犹太人勿忘血恨、凝塑出内向的团结意识,还在于让非犹太人(包括德国人)深刻自省,了解到走向深渊的道路是怎么搭成的。也就是说,遗址与博物馆所建立的道德社群,它不只对自己人说话,也要对外人说话;它不只要求外人反思,也要求自己人奋进;因为道德原则并不止于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今天的圆明园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除了教育国人爱国,它能不能让西方游客省思帝国主义的残暴?它展示了外敌造成的伤痕;但它有没有提醒我们,就在今天,就在我们周遭,仍有无数的文物非法外流,仍有可贵的建筑倒在推土机下呢?假如中国人自己不显示出阻止物质记忆毁坏的决心,又如何能像希腊那样在国际舆论上站稳道德高地,赢取广泛的同情呢?
比起兽首,中国更该取回、也更容易通过外交途径取回的圆明园遗物,其实是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法国枫丹白露的文源阁《四库全书》残本。假如真有这么一天,政府预备开口要求,我们就需要更稳固的基础去形成声势。而那个基础,就在圆明园,和它代表的道德权威。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先问自己:你尊重历史吗?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2月26日,有改动)
1、文章为什么先从雅典卫城遗址和希腊追索文物的内容写起?
2、根据相关段落的文义,请简要概括“我们不妨假定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自己应该要先做些什么”。
3、在作者看来,圆明园的历史故事应该产生怎样的“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1、①为下文写圆明园遗址需要升级保护作比照;②为中国追讨圆明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上解答。
2、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对第六段进行分层压缩,提炼概括。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着眼后文关键连词,寻找作者观点性语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