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4:08: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25分) 象牙色毛衣? 裘山山 他是丈夫和她的老朋友。 在众多的朋友里,他是最热心帮助他们,并不求回报的一个。 他极重感情,然而,他的感情生活却十分不幸。他没有姐妹,母亲也早已故去,这使他的生活在缺少女性的温情和抚爱下,显露出一种十分明显的窘迫。 在又一次失恋后,他来到她家。她静静地织着毛衣,听他讲着。他忽然苦笑着举起双肘说,你瞧,我毛衣破成这样了,她也不肯替我织。你知道我这个人,感情上总希望别人更多的给予。我孤独得太久了。 她心中生出无限怜悯。后来他走了,胳膊肘毛衣磨破的地方露出红运动衣的颜色,十分刺眼。 晚上,她对丈夫说起,丈夫也叹气。于是她说,我给他织一件毛衣吧! 丈夫沉吟半晌,说,以后吧。 她便不再提。? 终于有一天,他结婚了。她和丈夫由衷地为他高兴。 然而,他们又离异了。这一回他彻底绝望了,说:看来我只能过单身生活了。他没有说那女孩子一个不是。 他依旧穿着那件旧毛衣,两只破袖子被拆掉后补织了一段不伦不类的颜色。 这是她留给我的唯一纪念。他苦笑着。 她决意要为他织一件毛衣。 丈夫说:这家伙对色彩挑剔得很,你得先问问。 她就去问他。他呆呆地怔了好一会儿,才说,你,给我织毛衣? 怎么啦?她尽量把口气放平淡:不相信我的手艺? 不不不。他笑了,我哪能挑剔你的手艺。我只是……其实也没什么。 那就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他认认真真地想了很久,说,象牙色。 她见商店就进去问,但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 这样一耽搁,三个月过去了。 后来托人买到了,那是一种似淡黄又似浅灰的颜色,透出几丝温馨。 她设计了几种样式,去问丈夫,丈夫应着,随便指了个花样。 不知怎的,她把已经绕成团的线又塞进了箱子,重新买线给丈夫织了一件,尽管丈夫早已有了好几件。 这样一耽搁,三个月又过去了。 到了秋天。她觉得他已经很久没来了。她想织好毛衣后再和丈夫一起去看他。 起了头,但进展很慢。并且丈夫晚上在家时,她会自然而然将“象牙色”放下,拿起别的毛线活儿。那时她已有了身孕。? 孩子一出生,她和丈夫都忙得不可开交,织到一半的毛衣当然又放下了。光阴似箭,孩子已经蹒跚学步了,不知从哪里扯出一团线来,越拉越长,带出了那件织了一半的象牙色毛衣。 她顿生歉疚。赶紧拿出来织,又向朋友打听他的近况。朋友说,他早于几个月前申请调到甘肃敦煌去了。 她惊愕他的不辞而别。 这家伙,是不是误会了你给他织毛衣?丈夫半开玩笑地说。 于是她和丈夫很久不再谈到他。 突然有一天,他死了。在他留下的遗物中,有一封写给她和丈夫的信。其中有一段是专门写给她的——我知道你一定早已将毛衣织好,可我不愿来拿,每次见到你,我最怕的就是你告诉我:毛衣织好了,拿去吧!为了这个,我索性不再来,也为了这个,我才不辞而别。自从你对我说,你要为我织一件毛衣,我就一直感到一种温情萦绕在心头。我总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有人在为我织毛衣。我不愿让这温暖的感觉中断。我最需要的不是毛衣…… 她和丈夫赶去参加他的葬礼,带着那件不再能温暖他的象牙色毛衣。 小题1:下列各项对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在写象牙色毛衣的同时,还写了他身上穿着的那一件毛衣,这件毛衣每出现一次, 他就失恋一次,所以它象征着他感情不顺利的命运。 B.当她把想给他织一件毛衣的想法告诉丈夫后,从她丈夫的反映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丈夫 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表现出来的有点儿自私。 C.由于她事情太多,加上怀孕生子,结果给他织的毛衣一直没有织好,使他带着遗憾死去了; 假如她能及早织好这件毛衣,悲剧就不会发生。 D.在读者看来,这是一篇充满悲情的小说,但他死去的时候,他的内心并不凄凉,他的
| 心中萦绕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E.这篇小说构思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有细致的描写,但却能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这篇小说能以情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小题3:她给他织毛衣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6分) 小题4:“织毛衣”,既关涉人物,也关涉主题,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一】(1)D(3分)? B(2分)? E(1分)。 【小题一】①他热心帮助朋友且不求回报,从第二段可以看出;②他宽容,体谅别人,从“他不说女孩一个不”可以看出;③他心地善良,信赖友人,从他坚信毛衣已经织好可以看出。 【小题一】心理变化过程:同情——下决心 ——顾虑丈夫——愧疚。性格:她本性善良,关心朋友,并爱着丈夫。她性格温顺,非常顾虑丈夫的感受,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个好妻子。 【小题一】观点一:通过“织毛衣”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爱。①在织毛衣中,体现了她对他的怜悯、关爱;②在提出给他织毛衣中,她很注重丈夫的感受;③她和丈夫带着毛衣去参加葬礼,带着愧疚的感情了结自己的心愿。 观点二:“织毛衣”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使主题思想更具有人性的光辉。①她在他需要关爱 的时候,决定给他织毛衣,体现了她的同情心,是一个好的朋友;②她不希望对他的怜悯、 同情让丈夫有错误的理解,很顾及丈夫的感情,是一个好的妻子;③她的关爱使一个感情生 活不幸、没有人关爱的人心中永远留下了温暖的感觉,体现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人性光辉。
本题解析: 【小题一】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一】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一】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一】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摘编自高亚鸣《周有光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 (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4)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1)BD (2)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方便文化走向大众;②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意义深远;③和各国专家沟通,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④起草《汉语正词法要点》,?解决汉语输入慢的问题。(意思对即可) (3)①拉丁字母简单易学,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②中国很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拉丁字母进行过研究;③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最通用的字母。(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周有光有勇气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非凡成就,值得学习。①由于周有光对语言学一直很有兴趣,所以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改行;②转行之后,深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和专著;③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学问,积极探索汉语拼音与时代、世界接轨。 观点二:周有光舍弃已有成就的经济学,实在可惜。①建国初期,国家最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应坚持经济学研究;②周有光在经济学领域已经颇有造诣,曾身兼三职,且创办有影响的刊物;③坚持经济学研究,成就会更大,转向新的研究领域,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变。此前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下的国家发展传统模式将被彻底打破,从此,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在参加普遍交往和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愈来愈多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闭塞或半隔绝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呼之欲出”。 在这一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采用全球化视野来考察历史和现实。引人注目的是,全球化观点的主流,认为15、16世纪西方大航海以后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从此中国卷入了世界大潮。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论为指导,采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和素材,对16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世界体系论。这一理论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整体的发展规律,并从整体发展过程中审视作为部分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象。沃氏认为,在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这些“世界性帝国”有单一的政治中心,但却没有“世界性经济”,即使有也不稳定。到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形成了“世界性经济体系”。他提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并据此把世界分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各自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 事实上,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已展开了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为了求证,他们转向研究中国。因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遭到了多方面质疑。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美国明史学会第一任会长范德所说:“明史研究在西方学者努力创造一个更平衡的历史观上起了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弗兰克是反对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位,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宏观的论述。与世界体系论的现代世界围绕资本主义中心地带产生和发展完全不同,他提出在现代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中心地位的不是欧洲,而是亚洲,是欧洲被吸收在一个早已存在的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之中,而不是相反。他认为,在公元1500—1800年,中国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而白银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虽然中文译者将书名改成《白银资本》,但是原作者却不是从白银货币本身开始论证的,他甚至完全没有注意到,明代中国的白银有着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弗兰克的理论不仅使我们思考16世纪以前世界中心区域定位问题,而且使我们加深了对晚明中国社会加强实证研究必要性的认识,更使我们了解实证研究对晚明社会定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必须是建立在本土经验的实证基础之上的。那么,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可能就会与以往所认识的大不相同。 1.下列对于“世界体系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体系论”是建立在各民族、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历史整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说。 B.“世界体系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率先提出,但这一理论诞生后遭到了全面质疑和批判。 C.“世界体系论”的特点是用体系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及其各个部分的发展变化,采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变化。 D.“世界体系论”是自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欧洲中心论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世界性帝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愈来愈扩大,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B.《白银资本》一书中关于中国部分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明代中国的白银有着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C.弗兰克同沃勒斯坦在观点上最大的分歧在于对欧洲中心论的认识,弗兰克的世界体系论是建立在对欧洲资本主义为中心质疑的立场上的。 D.如果采用全球化视野来考察历史和现实,那么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不会像以往所认识的那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沃勒斯坦“世界性体系”的划分,16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属于世界中心区域。 B.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历史研究走出了作为部分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象研究的局限,进入世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和实证研究新视野。 C.世界体系论的反对者认为明史研究为西方学者创造一个更平衡的历史观有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把研究中国历史作为建立“世界体系论”的根本任务。 D.在全球化视野考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更应该从中国本土经验的实证出发,探讨全球视角中的历史问题。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题2分) 林黛玉与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道:“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查“人参养荣丸”,即“人参营养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其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从以后的症状来看,属中医的“肺痨”,即西医的“肺结核”范畴。那时没有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用人参养荣丸之类的补药尚属对症,是符合中医辨证论证的原则的。人参养荣丸主治心脾气血两虚症,临床常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正如宝玉所见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参养荣丸虽然是林黛玉“请了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后所试过的药物中最适合的,却也是后来促使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因素之一。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疾病发生的过程,都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正”也叫正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邪”即“邪气”,是致人体疾病的一切因素。因此,治疗疾病无非是“扶正祛邪”,即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按其功效、性质及使用方法来分,可用八个字概括,中医术语称之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补法所用药物就是补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和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恢复正气、战胜疾病的目的,是专门治疗虚症的。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补药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对人体正气的恢复及健康保证是有一定条件的,超越或不适合这个条件,非但不能扶助正气,恢复健康,反而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林黛玉服用人参养荣丸,错在“常服”。当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因此,林黛玉之死,“爱情悲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服用补药过量,损伤正气,迫血妄行,吐血不止,致使“苦绛株魂归离恨天”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正如《内经》所说:“夫五味入胃,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艺术典型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确有人妄服补药而招致吐血的,这一点应引起人们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足够重视。 小题1:下面对“人参养荣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参养荣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的,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 B.“人参养荣丸”药物成分有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 C.“人参养荣丸”属于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病症。 D.“人参养荣丸”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所以,要尽量避免服用。
|
小题2: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之死,会给医学界敲响警钟,使人们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也会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
B.对于中医所谓的“肺痨”,无论是服用“人参营养丸”,还是服用“人参营养汤”,都不可过量,否则就会吐血而亡。
C.中医一定会继续坚持辩证论证的原则,既要对症下药,又要在用药上采取谨慎的态度。
D.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出现闪失。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它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所以,要尽量避免服用”不恰当,原文是“它对人体正气的恢复及健康保证是有一定条件的,超越或不适合这个条件,非但不能扶助正气,恢复健康,反而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可见“适当服用”是能“扶助正气,恢复健康”的,只有“超越或不适合这个条件”了,才“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更不能说“要尽量避免服用”。
小题2:“否则就会吐血而亡”不恰当,原文是“现实生活中确有人妄服补药而招致吐血的”,并未说过量就会“吐血而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圆
[美]爱默生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睛所见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圆这一基本图形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圣?奥古斯丁曾将上帝的本质描绘为一个圆,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无处可觅。我们穷尽一生之力领会作为图形本原的圆的丰富含义。人们 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超越。我们的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围绕每一个圆都可以绘出另一个圆; 自然界没有终极,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起点;每一处底部下面都另有一个更深的底部。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永恒”只是一个表示不同程度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也不过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理念。只要我们的理念转变了,它们就会随之消亡。古希腊雕刻早已不复存在,像冰雕一样消融殆尽,只剩下一些零星孤独的断 片,好似六七月间阴谷的石缝中零零散散的残雪。开辟新事物的天才又创造了别的东西。 希腊字母流传得更久远一些,但也同样避免不了要遭受厄运,最终掉进新思想为所有的旧 思想设置的不可逆转的深渊里。新大陆在这个古老的星球废墟上建立;新的物种在前代腐 化的尸体上孕育;新艺术占据旧艺术的地位,铁路的发明让公路和运河相形见绌;蒸汽机 取代了船帆,随即电动机又应运而生。
开启每个人心灵的钥匙是他的思想。尽管看似桀骜不驯,他仍然有他遵循的舵轮。只有向他展示一个支配他原有观念的新观念,才能使他脱胎换骨。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 从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圆永无止境地向四周扩展成新的更大的圆。.这种圆的一轮接一轮的生成幅度取决于个人心灵的力量。因为每种思想在形成之后,这种思想的惰性力量使其自身停滞在圆脊上,不断凝固僵化、自我禁闭。但是,如果心灵反应敏捷,力量强大,它将冲 破这一阈限,向四周蔓延,在更深处扩展形成另一个轨道。
人人都是下一个时代的预言者。每一个成果都遭到紧随其后的成果的挑战和审视。新的观念总是遭到旧观念的忌恨。但是人的目光很快就能适应新观念,因为人的目光和新观念是同一原因的不同结果。在这之后,新观念的有益无害渐渐被人认识。不用对新的归纳 概括心怀畏惧。不要抵制它,因为它将完善、提升你的物质理论,正如它将完善、提升你 的精神理论一样。
没有激情,便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生活是精彩纷呈的,精彩源自放纵激情。 历史上的辉煌时刻都是凭借思想的力量游刃有余地完成事业,如天才的杰作和宗教的传播。我们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是忘却自我、感受震惊、丧失对永恒的记忆,不知所以地去开展事业;简而言之,去勾画出一个新的圆。
(选自《流行哲理小品(外国卷)》,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联系全文,概括“圆”蕴含哪些丰富的密码。 (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文中说“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联系全文,请说说怎样才能使人生不断进化?(6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自然世界是无法穷尽的;知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想、精神是不断提升的(人生是不断进化、不断超越的)。(每点2分)
小题2:
先提出论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接着从理论上阐述这么说的原因;然后进一步举例论证观点。(每点2分)
小题3:要有强大的心灵力量,敏捷的心灵反应;要有冲破旧有力量禁锢、拥抱新观念的勇气;要有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激情。(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题要抓住“圆”的特点和其象征意义来解答,答案点在文章的第二、三和四段。“圆”的特点是其线条的无穷无尽和循环往复,然后分别概括其象征的自然和社会的意义即可。
小题2:本段属于典型的论证结构,即先摆出论点,再阐释原因,最后举例论证。
小题3: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进化”的含义,文中的进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进化,围绕这几点展开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