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13、小说在后面写"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有什么作用?(4分) 14、本篇小说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结合你个人的理解与体验,谈谈怎样理解文末的"施比爱更有福"。(6分) 参考答案:12、(A)(B) 本题解析:12、(A 项,安排故事发生在圣诞节是因为这一天是耶稣的生日,为了突出"施比爱更有福"这个主题;B项,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人类之爱,不是揭露社会问题,"反映了西方社会贫富悬殊"之说是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再说,小男孩尚未经济自立,买不起车是理所当然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D
小题2:河流的流浪是奔向成熟的生命过程: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地统一起。(3分)而人类的流浪多半于远方的诱惑;是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虚弱贫瘠。(3分)
小题3:1)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2)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3)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4)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5)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本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的强大的存在了!(答对一点1分。)
小题4:不相同,(1分)前者是指有着“青绿的巴山蜀水和汹涌澎湃的涛声和嘉陵江”的家乡。后者是指海潮真实的心灵之乡。(1分)前句引出下文反思,为后文作铺垫。后句收束全文,升华题旨。(2分)作者认为河流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我们:强大的生命自强大的精神内力,河流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应为“前半部分以描述为主,后半部分侧重议论抒情,是不同于《荷塘月色》的哲理散文”;D项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不对。
小题2: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河流的流浪是一种什么样的流浪,它的实质是什么,形式又是什么,人类学会了流浪的形式又是指什么。结合上文来看,“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完成它的生命运程”,表明河流的流浪是奔向成熟的生命过程: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地统一起。而“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于远方的诱惑……走向远方”可以总结出人类的流浪是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贫瘠。
小题3:本题比较简单,考生只需通读全文,找出写水并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即可。
小题4:本题比较复杂,既涉及了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也涉及了对句子作用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结合上文“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来看,①句的“乡愁”指的是对故乡思念之愁,所以,“乡”就是区别于“异乡”的故乡、家乡;结合上文“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可以分析出,④句的“乡”指的是心灵的归宿。①句出现在文章的第五段,一般情况下,出现在中间段的句子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①句也如此,承接了上文异乡的美景,引出下文的反思,为下文做铺垫;④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一般情况下,出现在结尾段的句子都具有卒章显志、升华主旨的作用。“永恒的故乡”指的是心灵的归宿地,结合上文来看,作者的这一感悟是由于受了河流流动的启示才得到的,考生把这层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
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
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小题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小题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
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企业竞争等领域的经济竞争,更是体现在政党治理国家的模式和能力上的竞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这种竞争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典型复制。这一体制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新中国重构国家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到2013年,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我国开始走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开始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逐步由计划经济配置资源为主导向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转变的国家经济管理方式。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意味着我国将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崛起的经验,在制度创新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解决发展型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越位”问题。
总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发展的路径,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一个面临生存压力的国家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风景这边独好,成就令人瞩目。但客观上讲,我国目前只是一种“半市场、半计划;半封闭、半开放”的经济体制。按照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是有一定道理的。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只有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为实现中国百年崛起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
所谓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路径和方式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配置,要实现“全覆盖”和“全过程”地由市场来配置,让产品或劳务的价格由市场来定价,让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由市场来决策。这种配置权、定价权、决策权,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行政命令、行政长官说了算。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应该是一种消费者和生产者综合定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最根本的表现。当然,必须指出,市场的这种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来,至少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市场的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在区域的发展上,由于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市场的这种决定性发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行业上,由于要素本身特性的差异性,有的市场配置作用很容易实现,有的需要先做调整,才能适应由让市场来配置。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之间竞争体现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之间的不同政党治理国家的模式之争。
B.国家之间不同经济管理方式上的竞争。
C.国家之间不同政党执政能力差异上的竞争。
D.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体现在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企业竞争等领域。
小题2: 以下对我国经济发展管理方式的阶段性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计划经济、转轨经济、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开放经济、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自由经济、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政府与市场并举经济、政府干预经济
小题3: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简述面临的情况与解决之道。(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
面临的情况:一方面要看到在市场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功;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不彻底性,体现在经济制度的“半市场、半计划;半封闭、半开放”上。
解决之道: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决定性作用。(第一点给2分,第二点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答非所问。
小题2:从第五体段第一句“总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发展的路径,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一个面临生存压力的国家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风景这边独好,成就令人瞩目”可以正确得出答案。
小题3: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参考第5段,就能找准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