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五)
2017-03-06 04:29: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政府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仍在降与和的问题上发生较大分歧,直至天皇最后“裁决”,才在维护天皇制国体这样一个条件下接受投降。由美国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美国有意不写进废除日本天皇制的条款,并把原稿中曾写有的相关条文,在发表前删掉了。保留天皇制,对日本而言,实际起到保留日本军国主义主要精神支柱的作用。天皇不但是日本军队实际的最高统帅,而且被赋予超越一切的权威并被神化。“天皇神威”“为天皇而死”,则是日本国民和军队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的具体表现。
投降后的日本由美国实行单独占领,而不是像德国那样由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分区实行军事占领,盟国管制委员会行使德国政府职能,纳粹制度被彻底铲除,没有留下后遗症。对日本败降的处置,主要是由美国政府控制下完成的。1948年12月24日,即对日本7名甲级战犯执行绞刑的第二天,麦克阿瑟总部宣布,释放仍在监狱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级战犯嫌疑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1949年1月26日,麦克阿瑟指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以冈村宁次为首的260多名在押战犯。10月19日,又宣布对乙、丙级战犯结束审判,不再逮捕、搜查战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颁布“第五号指令”,规定所有根据判决书仍在日本服刑的战犯都可以刑满前按所谓“宣誓释放制度”予以释放,这实际上完全破坏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左右的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一大批日本战犯重新走上政坛,为重演过去的军国主义历史埋下了祸根。
由于“冷战”,1951年9月8日,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在旧金山非法签订了《对日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致使《对日和约》成了把苏联、中国等排除在外,只有美英等国签字的片面媾和条约。和约没有使日本结束和苏联、中国的战争状态;允许美国以托管的名义半水久性地对冲绳实行军事占领;没有解决战争赔偿、领土等通常签字和约必须解决的问题。后来,美同抛弃了在日本实行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政策,转而采取扶植日本右倾保守党政权,变日本为反共的东方前哨阵地和美国“远东兵工厂”的政策。可以说,“冷战”为日本不认真清算过去的侵略战争罪行,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美国学者赖肖尔在其所著《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民族长期生活、困守在一些狭小的海岛上,所以,“日本人表现出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并被确立为一种政治制度,成为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总之,以神的民族和天皇的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皇国史观,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性格中狭隘、狂傲、自私的一面,在对外政策上则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和贪婪的占有欲,这是近代日本屡屡发动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各国侵略战争,且始终不曾悔改的重要历史渊源。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4.1.6)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盟国管制委员会成功在德国行使政府职能,而其在日本的行动却失败了。
B.释放大量日本二战战犯,是美国政府一手操纵的一个重大丑闻。
C.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蔓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样难辞其咎。
D.“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日本国民长期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日和约》的签订是当时世界“冷战”在亚洲的反映。
B.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妥协到扶持利用的过程。
C.美国扶持日本右翼势力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
D.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是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
小题3:下列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有条件投降,保留天皇制,使战后日本再次蔓延的军国主义思想有了精神支柱。
B.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活埋下了祸根。
C.《对日和约》认可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存在,“冷战”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D.狭隘狂傲的民族文化性格传统是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和军国主义思潮泛滥的重要因素。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资料宣称,一份没有麸质(gluten)和酪蛋白(casein)的食谱,对自闭症有着神奇的疗效。自闭症的患者多是儿童,他们的特征是交流能力有所减退。一些患儿的父母热情地宣传这种饮食疗法,他们声称,一旦把麸质(一种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中的植物蛋白混合物)和酪蛋白(奶制品中的主要蛋白质)从三餐中剔除,患儿的病况就有了惊人的好转。调查显示,多达40%的自闭症患儿曾经接受过专门的饮食疗法。对食疗的热衷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期盼,并非源自科学,因为迄今为止,研究人员还无法给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干涉饮食可以减轻自闭症的症状。不过最近,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进行首次严格的饮食实验,可望在一年内得到明确的结果。
这种食疗方法基于以下假设:患有自闭症的人往往肠胃功能不正常,使得进入身体的消化副产物数量异常增加。一种假说声称,麸质和酪蛋白的副产物会破坏大脑功能,因为它们能改变阿片类物质(opioid)的活性,这种活性跟疼痛调节和社会交往有关;另一种学说则认为,那种肠胃功能紊乱能够诱发有害的免疫反应。这些假说都尚未得到证实。事实上,科学家甚至还没有确定,自闭症患者出现肠胃问题的几率是否高于普通人。但是,我们对自闭症的成因知之甚少,再加上这种病症极为多变,一些研究人员宁愿相信,麸质和酪蛋白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正是引发肠胃不适)加剧一些儿童的病症。不过,最初对不食用麸质及酪蛋白的食疗所作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尽管有6个研究小组报告称,自闭症儿童接受食疗数月后,在行为和认知方面有所好转,但几乎所有的研究小组都没有采用对照研究——即让另一组患者继续食用麸质和酪蛋白,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表现。由于研究人员没有将接受食疗的儿童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他们也就无法确定,这种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善到底是食疗的效果,还是因为患儿的成长,抑或是同期进行的其他疗法所致。
相反,新近进行的研究包含了对照组,并采用了双盲设计:研究人员和家长都不知道自闭症儿童是否食用了麸质和酪蛋白,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就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宾·汉森(Robin Hansen)领导的一项研究中,所有的受试者都将接受两个月的无麸质食谱治疗,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一半的受试者将食用含有麸质的日常点心,另一半则食用外表一模一样的无麸质点心。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苏珊·海曼(Susan Hyman)在进行一项类似的研究,检验麸质和酪蛋白对行为的影响。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则将探讨无麸质、无酪蛋白的食谱与ω-3脂肪酸联合使用的效果——后者是另外一种流行的、却未经证实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然而,研究人员在招募自闭症患者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多坚信无麸质、无酪蛋白食疗疗效的家长不愿意参加这些研究,因为他们的孩子可能被分到对照组,从而摄入这些“有害”的物质。汉森说她原本希望招到60个受试者,现在已经降到30个了。她的实验结果将在6个月内出炉。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地区自闭症中心的主任苏珊·E·利维(SusanE.Levy)说:“这项研究做起来很困难,不过极有价值。希望一年后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环球科学》2007年第5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自闭症”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自闭症的患者多是一些交流能力有所减退的儿童。
B.因为自闭症的病症极为多变,所以人们对自闭症的成因知之甚少。
C.患有自闭症的人往往肠胃功能不正常,但科学家并不能确定这二者这间的因果关系。
D.自闭症除了可以用饮食疗法进行治疗,还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自闭症患儿接受过专门的饮食疗法,希望能够减轻自闭症的症状。
B.研究证明,麸质和酪蛋白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正是引发肠胃不适)加剧一些儿童的病症。
C.最初对不食用麸质及酪蛋白的食疗所作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是因为这些研究小组没有采用双盲设计。
D.自闭症患者往往交流能力有所减退,是因为麸质和酪蛋白的副产物会破坏大脑有关社会交往功能。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患儿在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善也可能是自身的成长导致的。
B.在新近进行的研究中采用了双盲设计,是为了避免研究人员和家长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C.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只不过后者的研究加入了另外一种流行的却未经证实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D.很多家长不愿意参加新近进行的研究,是害怕他们的孩子被分到对照组,从而摄入麸质和酪蛋白等他们认为有害的物质。



3、阅读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制衡力量
王思睿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则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儒家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①而已。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家竭力把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 制主义的工具。
  注:①“缘饰”,原指给衣服镶花边。此处通“文饰”,指给某些言论、措施找根据。
1、下列各项所述内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关系”的一项是
[? ]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
D、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本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2、对文中关于“儒家道统”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C、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表外里”或“阳儒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家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需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D、“天人感应”“灾异之变”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8分)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①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②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③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④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⑤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⑥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在《蝉赋》里把蝉喻为品德纯正的贞士。大约是因为这点吧,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蝉的叫声也变得美好起来。古人甚至认为,人若要不虚度此生,有八种声音不得不听,夏日的蝉鸣就是八声之一。连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极欣赏蝉呜。他的《赋得弱柳鸣秋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把那个蝉写得可以说是趣味无穷。难道古代人不懂欣赏?还是蝉那时叫声的确婉转?不过我想,现在这玩意总不会有人再歌颂它了吧?但我又错了一台湾女作家简蝴在《夏之绝句》里就对它褒扬了一番:“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引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愁……”看吧!蝉还有这等功效!着实让我又大跌了一次眼镜。
⑦继续翻阅资料——又发现我真的不了解蝉:可怜的蝉,为了等待“金蝉脱壳”、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要在地下过上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不同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美国有一种“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呆的时间竟然长达十七年。是世界上生长周期最长的昆虫。不过这些在地下度过十七年暗无天日生涯的虫子,却只能在这光明的世界上度过短短的几星期。
⑧法布尔这样写道:“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黑暗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所以生命短暂,但它用抵押的美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翔。
⑨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⑩记得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问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是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
11因为它是害虫吧,是的!我们把它——弱不禁风的蝉定为了害虫,我们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似乎就成为了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盘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今天再看到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时——我的确说不出什么,只觉得弥散在心的是真正的惭愧。
小题1:试简要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2分)
(2)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2分)
(3)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2分)
小题2: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真正“站在蝉的角度思考”,人对蝉有哪些误读?试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文章从写“我”驱蝉开篇,第⑩段又写了荆棘鸟的传说。试比较这两处写法的异同,并说明它们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赤脚的孩子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钉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尝过苦难的日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写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露出了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作者为保加利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斯米尔宁斯基,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
1.文章第一段“他们知道什么”之后用了省略号,试依据内容想象补出作者略而未明的内容。(4分)
答:
2.本文善于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人和物的内外特征。请着重就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作简要说明。(3分)
(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
(2)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的灰色的、窒息的灰土……
(3)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答:(1)
(2)
(3)
3.“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4分)
(1)“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
答:
(2)“一个是多余的”,哪一个是多余的?根据上文推断“多余”的含义。
答: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是着色的高手,无论是黄昏时的自然景物,还是小奴隶的衣、面、手、脚,都着上了鲜明的色彩,其中“灰色”为基调,形象而深刻显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B.本文善于在对照中增强表达效果,如:小奴隶的“受苦”与城市贵族的“舒服”,“写意”孩子的关心与孩子妈妈的同情,拉车孩子的“怨恨”与车上小姑娘的“微笑”。
C.作者对“金发小奴隶”的感慨,由近及远,由虚到实,既是对其不幸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广大奴隶的劝导,劝导他们“握紧拳头”,用自己的斗争,早日摆脱那个“多余”的世界。
D.本文人称变化灵活,如第一段里先称“赤脚的孩子”为“他们”,后改为“你们”,倒数第二段先称“小姑娘”为“她”,后改为“你”。这样变换在区别对照之中叙述更清楚,抒情更鲜明。
E.?本文借一个场景,将奴隶与贵族、奴隶现状的描写与奴隶未来的思考结合起来,主题鲜明而深刻。句式灵活多变,文句意蕴深厚,富有感召力。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