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4:44: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小丑的眼泪 [奥地利]纳·马·齐默尔 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屋檐下都挂着耀眼的冰凌,但是马戏团的帐篷里却既温暖又舒适。 327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观赏马戏表演。 啊,小丑出场了!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 从那一刻开始,人们就连自已的说话声都听不见了。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 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 突然,这个年迈的著名小丑紧张起来。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看红蝴蝶结的小姑娘。在327个孩子中,只有她一人不笑。 年迈的小丑想:亲爱的,让我来试试,看我能不能把你也逗笑!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 那姑娘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 年迈的小丑正在模仿兔子,他突然感到一阵不如所措的悲威和束手无策的恐惧。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 “那么,”小丑问,“其他的孩子都在笑,你为什么不笑呢?” “请您原谅,”她回答,“我不是想使您堆过,但我确实不觉得您可笑。” “为什么?”“因为我看不见你。我是瞎子。” 当时,整个帐篷里像死一般的寂静。 小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就这么呆站了很久。 “为什么您那么可笑?”扎着红蝴蝶结的爱丽卡说,“为什么大家对您发笑?” 马戏场里又是一阵死一般的寂静。过了一会儿,著名的小丑像要作出重大决定似的,鞠了一个躬,说道: “爱丽卡,如果你真想知道我为什么可笑,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 爱丽卡高兴得直点头。小丑问明地址后说:“6点钟怎么样?”“行!”爱丽卡说,“啊,我多高兴啊!”小丑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像一个刚从肩上卸下千斤重担的人。 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5点半钟时,爱丽卡家里的圣诞树上蜡烛通明。小姑娘总在不停地问:“你们认为他真的会来吗?” 他准时到达。起居室的座钟正在打点。 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得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您真的来了!”“当然,我答应过的。”小丑说。他把他给爱丽卡的礼物交给她,那是3本盲文书。 他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 “摸摸我的脸,”他说,“还有脖子,接着是肩膀,然后还有手臂和腿。你必须准确地知道我是什么样子。” 小丑既没戴面具,又没穿戏装,完全没有化装。他自己没有把握他的试验能不能成功。 “你知道我的长相了?”“清清楚楚。” “那好,我们开始吧!”小丑说,“但是请不要让手离开我。你要不停地摸着我,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干什什么。” “好的。”爱丽卡说。 于是年迈的小丑开始表演。他耙他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从头做起。 “现在小熊在跳舞。”年迈的小丑说。当他模仿熊跳舞时,爱丽卡细嫩的小手抚摩着他,但是她的面客仍然呆滞不变。 虽熊这是他毕生最困难的表演,但是小丑一点也不畏缩。他又开始学鳄鱼,然后学小猪。渐渐地,爱丽卡的手指从他的脸上滑到了肩上,她的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 仿佛爱丽卡用她的小手看到了其他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她在小丑装小猪的时候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 年迈的小丑更有信心地表演起来。爱丽卡开始欢笑了。 “现在是兔子。”小丑说,同时开始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爱丽卡大笑起来,声音越来越响。她高兴得喘不过气来。 她兴奋地喊:“请再来一遍!”年迈的小丑又装了一遍兔子,一遍又一遍。爱丽卡还是没个够。她的父母面面相觑,爱丽卡还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 她笑得气喘吁吁。她高喊:“妈妈!爸爸!现在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圣诞节啊!”她细小的手指仍在跪在她面前的老人脸上摸来摸去。 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屋檐下都挂着耀眼的冰凌”,喻指爱丽卡命运的不幸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B.小丑在模仿兔子时感到一阵悲戚和恐惧,因为他担心年迈的自己和小姑娘之间存在着代沟,以致无法让小姑娘对他的表演产生共鸣。 C.整个帐篷里由欢笑的海洋变得像死一般的寂静,因为所有的人都对爱丽卡的回答感到吃惊,并对接下来小丑和爱丽卡的表现非常关切。 D.这篇小说写了小丑在马戏团帐篷里的表演和在爱丽卡家里表演两个场景,前一个场景中小丑表演的很开心,后一个场景中小丑表演得伤心。
| E.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小题2:小说在写爱丽卡摸着小丑“看”他表演时,对他的神态进行了层次分明的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小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描述了小丑的“哭”的爱丽卡的“笑”,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哭”与“笑”关系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小题1:①描写爱丽卡面容仍然呆滞不变,从侧面表现小丑通过表演让爱丽卡笑的艰难,进而突出他的坚定执着。②描写爱丽卡由面容呆滞,到受到感染,到短促而轻柔地笑,再到欢笑、大笑,高兴得喘不过气来,从侧面把小丑表演产生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③描写爱丽卡的吃惊,从侧面表现了小丑动情的神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④洞察入微,文笔精致细腻,收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答①②③给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只答出④给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①悲天悯人,富有爱心,为了让盲人小姑娘快乐,主动到她家里为她表演,还为小姑娘带去了三本盲文书。②关注细节,非常细心:看到只有头上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一个人不笑,就想通过最卖力的表演把她逗笑,他发现无济于事,又问明了事情的原委。③信守承诺:尽管大雪纷飞,他仍然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小姑娘家里。⑤坚定执著,很有毅力:为了让盲小蛄娘“看”到自己的表演,他让她摸着自己。④演技高超,感染力强:赢得人们尽情欢笑。(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1:示倒一:哭中含笑。(2分)小丑看到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因为失明而无法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无法感受生活的快乐,他心中量柔软的神经被触动,为了让盲小姑娘开心快活,他特意为小姑娘表演了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最终打开了她的心灵之门,换来了她的欢笑。小丑为自己能带给别人快乐而高兴,高兴到了极点,所以哭了,他的哭中包含着他的喜悦,他的欢笑。(3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结果,比如运动员获得了冠军,或者做了最满意的事情,比如经过努力打动了别人,他就会喜极而泣,哭中含笑。这哭是笑的升华,它折射出人世间极为美好的情怀。(3分) 示倒二:哭是为了笑。(2分)小丑以悲天悯人之怀,想尽办法,竭尽所能,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终激活了盲小姑娘的笑神经,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他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他已经年迈,表演得很累,他又很激动,所以他哭了,有了他的哭,才换来了盲小姑娘的笑。(3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能生活幸福,学习进步,甘愿吃苦受劳,无私奉献,宁愿自己哭,也要让我们笑,守卫边疆的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品味着思亲念家之苦,宁愿自己哭,也要让祖国安宁,亲人欢笑。选种哭是别人笑的基础,展示了他们博大的胸襟。(3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A项这里的环境描写主要是反衬马戏团的帐篷里的温暖舒适,没有所谓的“喻指”作用,“社会的冷酷无情”也没有根据。B项担心存在代沟的分析不符合小说的内容,因为他的表演已经在其他孩子们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D项“开心”理解失之理解片面“伤心”理解停留在表面。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等。 小题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小说中描写人物言行、外貌、心理等方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再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怯,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归类概括,量后选择恰当的词句把人物的形象表述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题为“永远的门”,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生活并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意思对即可) 2.(1)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 (2)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意对即可) 3.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意对即可) 4.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翡冷翠①山居闲话(节选) 徐志摩 ?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汽,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秀美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迂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癍,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注:①翡冷翠,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 1.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一句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前后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一部伟大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自然是一部书,能教给人们很多知识,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愉悦和净化,一个人只要心灵是健康的,纯洁的,能用眼睛捕捉到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能用耳朵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便能从大自然中受到熏陶,精神受到净化,从而如受到教育一般,明白生活的意义。 2.照应上文,引起下文。照应第二段“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提醒接近大自然时要“独身前往”,才能领略自然的真实和美好,引出下文不要带书的内容,告诉出行者大自然就是一本让人受教育的书。 3.全文层进构思,浓情渲染。共五段,由自然及人生,由自身及他人,由“形”及“灵”依次展开。第一段摹绘自然的纯美诱人,第二、三、四段描述人生的洒脱自由。先说遨游山中的不受服饰拘束,不需踌躇自己的服色和体态;进而写不带伙伴的独自享受自然可以令人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让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和舒展;最后认为大自然是一部最伟大的书,让人从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和教育。 4.大自然能让人彻底放松身心,舒展和洁净自己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心境淡定,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思想变得伟大、深沉、鼓舞、清明和优美,在寂寞时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针。说大自然是伟大的书,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对人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揭示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作者认为要读懂大自然,不但需暂时远离尘俗和现代文明的喧嚣,也需一个从容、空旷,能容万物的自由心境,更要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保持至纯、天真,与大自然体悟相通,妙契同化。概而言之,需要个人性灵之完全的解放与高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三国演义》) B.聂赫留朵夫跟着犯人的队伍长途跋涉,对他们有了深入的认识。他认识到:监狱里的罪犯,一部分是根本无罪的,被诬陷的;一部分是因为道德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如革命者。他们都是极好的人。(《复活》) C.贾母八十一大寿将至,贾府为了给她祈福消灾,发动全家会写字的姑娘奶奶们抄写《心经》,鸳鸯来问惜春。惜春对这个差事十分愿意,还说自己素日念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并把米收好,想等老太太做功德的时候将它衬在里头供佛施食。(《红楼梦》) D.旧历年的最后一天,高公馆又是敬神,又是放花炮,到处都沉浸在一片热闹中,人人都在说祝福的话。觉民拉着觉慧到姑妈家去,相对于高公馆,张家显得很冷清,觉民兄弟先给姑妈“辞岁”,接着又到琴的房间里去,惊讶地发现梅表姐也在房中。与梅聊天,大家都陷入了一阵感伤中。(《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念米佛的是鸳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在《红楼梦》十七回中结合贾宝玉给大观圆的景致题名对额,联系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喜欢他哪个题名对额?
参考答案: "沁芳亭"。①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优美的花与草环境。②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答案不定,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