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3-06 04:45: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漫步银锭桥 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自、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7日 小题1: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红酒绿、热闹繁华。
| E.作者由“未来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 关于数码照片的色彩还原 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设置正确且曝光准确的前提下,拍摄的照片上色彩不应出现较大偏差,但在摄影实践中仍不难发现,有些照片出现比较明显的偏色。通常出现偏色大都是白平衡未能设好,但有时也会牵涉其他原因。一般来说,与色彩还原相关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选择相应白平衡模式 当环境光特点比较鲜明,明显偏向红黄色时,寄希望于相机自动白平衡完成矫正就不大可能。比如在白炽灯或碘钨灯下拍摄,照相机自动白平衡功能再强,也无法获得正常的色彩还原。自动矫正功能还是有限,因此必须选择与照明光线相适应的白平衡模式。 但相对来说,尽管阴天色温偏高,但阴天选择自动白平衡仍得到不错效果。这是因为阴天原本偏色不明显,经相机矫正后,即使有少量偏色,通常也能为人眼接受。 少量偏色应利用微调功能。如摄影者已针对环境光特点选择相应白平衡模式,照片仍出现轻微偏色,此时应借助白平衡“微调”功能作精细调整。在各个白平衡选择中都有微调档供选择,包括“自动白平衡”模式中也有正负3级可作调整。正常情况下,微调正负档应定位在“0”档表示不加不减,不作任何正负色温补偿。加1相当于增加100K蓝色,减1则相当于增加100K的黄色,而减3则相当增加300K黄色。 (二)相机和电脑屏幕的色彩差别 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LCD显示屏上的色彩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别,有些偏暖调,有些偏冷调,有些则比较正常。也可说相机显示屏的色彩差异要远比电脑屏幕来得明显,有些摄影者喜欢在相机屏幕上观看,感觉不顺眼就对白平衡作微调,这就很可能将原本正常的颜色改得不正常了。因此对操作者来说,不但要熟悉相机各种功能,还要熟悉相机屏幕与电脑屏幕的颜色差异,这对确保获得色彩正常还原的素材很有帮助。 (三)观看颜色的标准 严格而言,要求数码相机所拍摄图像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绝对一致不大可能,而且除非是科技摄影或有特别要求的题材外,图像稍有些色彩偏差也无可厚非。通常色彩正常的标准是白色有足够纯度,凡出现人物形象的照片主要看人物肤色,人物肤色要自然舒服,也可以说只要人物肤色满足要求就可。前些年用不同软件显示图像时,有时会有轻微色彩差异,如今这些差异基本不复存在。当然,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显示器本身也会有些许差异,但一般来说用符合出厂标准的显示器观看,不至有太大差别。 (四)关于镜头对颜色的影响 有些摄影者发现色彩不甚理想,或怀疑镜头有问题,这就得检测镜头成像质量。有条件者可在同样环境下,将该镜头安装于其他相同型号的相机上拍摄,再比较色彩。镜头前如有UV或天光镜最好卸除,以保证无其他因素干扰。同时要严格按白平衡要求,选择相应模式或预置白平衡,如此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素材。此外也可将UV镜拆除,在自动白平衡或闪光灯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如确实有轻微偏色,可作一定的微调,以后将该调整值作标准常用数,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偏色。 问题: 小题1: 下列关于“数码照片的色彩”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设置正确且曝光准确的前提下,拍摄的照片上色彩不应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只要设置好白平衡,数码照片的色彩就能还原。 B.因为相机显示屏的色彩差异要远比电脑屏幕来得明显,所以经常对白平衡作微调,就很可能将原本正常的颜色改得不正常了。 C.前些年用不同软件显示图像时,都会有轻微色彩差异,如今这些差异基本不复存在。 D.如发现色彩不甚理想,或怀疑镜头有问题,最好将该镜头安装于其他相机上拍摄;镜头前如有UV或天光镜要卸除,同时要按白平衡要求,选择相应模式或预置白平衡,如此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素材。
|
小题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环境光特点比较鲜明,明显偏色时,必须选择与照明光线相适应的白平衡模式,必要时还要借助白平衡“微调”功能作精细调整。
B.要求数码相机所拍摄图像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科技摄影的图像稍有些色彩偏差也无可厚非。
C.因为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LCD显示屏上的色彩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别,所以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显示器就会有更大的差异。
D.虽然阴天色温偏高,但因为阴天原本偏色不明显,所以经相机矫正后,即使有少量偏色,通常也能为人眼接受。
小题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数码照片偏色不仅仅是白平衡设置的问题,所以选择高质量的电脑屏幕和相机镜头,就会减少偏色现象。
B.除非是科技摄影或有特别要求的题材外,通常能为人眼接受的少量偏色的照片效果仍然不错。所以人眼能发现的偏色现象,是不符合科技摄影的要求的。
C.摄影者如果熟悉相机各种功能,还熟悉相机屏幕与电脑屏幕的颜色差异,又了解环境光的特点和影响,就基本上能获得色彩正常还原的素材。
D.将镜头前的UV镜拆除,在自动白平衡或闪光灯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就可减轻偏色,所以在其他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就不能造成偏色。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揭开人类对彗星恐惧敬畏之谜
纵观历史,彗星被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看做死亡、罪恶的象征,人们对它们怀着既恐惧又敬畏的复杂心理。彗星被冠以“末日预兆”、“宇宙威胁”的称谓,甚至被当做灾难预兆和上帝信使。彗星为何会变成夜空中最令人恐惧和敬畏的天体?为何众多文化对看到彗星感到如此的惊恐。
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间,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依据这种规律性,科学家绘制出一个个星座。与这些天体相反,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这使得许多文化的人们认为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了出来。
上帝究竟想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例如,在一些丈化看来,彗星尾巴的外观看~-t-像女人的头部,身后披着瀑布般长发。据说,这个令人悲痛的象征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还有人认为,拖着长尾巴的彗星看上去像一把燃烧的宝剑滑过夜空,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
不仅彗星的外观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古代传说对人类对彗星既敬畏又恐慌的心理也有所影响。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无论何时靠近地球,都会带来破坏、风暴和严寒。地球上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
彗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各种传说和神话。纵观历史,彗星总是同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期联系在一起。在瑞士,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的罪魁祸首。古罗马人记载,在凯撒遭暗杀当天,彗星活动频繁。在英国,黑死病的爆发也被安在了哈雷彗星的头上。在南美洲,印加人甚至记载,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野蛮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天,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被视为皮萨罗到来的预兆。
然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却是最受尊崇的天体之一。如果不是中国古人喜欢一丝不苟地对彗星的活动进行跟踪记载,人类也许永远无法对彗星做到真正的理解,与西方天文学家不同,中国天文学家对彗星的出现、轨迹以及消失保存有大量记录。
研究人员找到了大量年代可追溯至中国汉代的彗星地图集,上面将彗星描述成“长尾野鸡星”或“扫把星”,并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尽管中国人也将彗星视作不祥之兆,但他们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日后天文学家揭开彗星的真实面纱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多数人看到彗星不再心生恐惧感,不过从好莱坞到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
虽然彗星一度被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如今的科学方法已帮助减轻了此类担忧。正是科学和理性从古时起就引领着人们与恐惧抗争。正是科学和理性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踏上前往彗星的征程。正是科学和理性将揭开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小题1:对“彗星令人惊恐敬畏”的原因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
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科学家可以据此绘制山一个个星座:而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
B.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出来。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懂得了上帝向人们传递的不祥信息。
C.彗星尾巴的外观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彗星的外观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对彗星外观的种种解读引起了人们的恐惧。
D.正如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这些烙印使人们对彗星心生恩惧。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瑞士、古罗马和英国,因为活动频繁期与一些历史时间的巧合,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凯撒遭暗杀…黑死病的爆发”的罪魁祸首。
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大,彗星的山现被印加人视为皮萨罗剑米的预兆,两个并无关联的事什,因为无知和恐惧,被联系在一起。
C.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人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再心生恐惧。
D.科学和理性自古以来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彗星,也止是
科学和理性揭开了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小题3:依据文章,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不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是最受尊崇的大体之一,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彗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
B.中国古人绘制的彗星地图集,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说明他们对彗星的观测完全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
C.从好莱坞剑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这说明对彗星的认识虽然日趋理性,但恐惧并非依靠科学就可以消除。
D.科学和理性从占时起就引领者人们对抗对“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的彗星的恐惧,随着这种恐惧的消除,科学和理性也将就此完成它的使命。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小鸟,你好
陆星儿
①车子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
②华山路、常熟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和路边的大店小铺,仿佛都焕然一新,我像个好奇的孩子一头扎进偌大的玩具世界,看什么都新鲜、都兴奋。
③住院一个月,我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以前那个总在埋头赶路、急急匆匆的我不见了。每天清早下楼去散步,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下挪,脚步踩不稳,摇摇晃晃的,如同刚会走路的孩子。而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一些在过去很少引起我注意的东西,一一进入了我的视线:首先是楼外靠围墙的那排冬青,由于低矮,以前根本不在我眼里,但在出院第二天,我试着下楼,刚迈出门,迎面所见的就是那排齐腰的冬青己笼着一层鲜润的新叶,油嫩油嫩的,嫌得像婴儿的心,嫩得让人不忍走开。我停在树丛前,像碰摸炫目的肥皂泡一样小心地捏了捏那遥自民的嫩叶,我的指尖如过电似的被那饱含新生的“嫩”触动了,有一股热热的、流动的东西从手指一直通到心底,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④弯过冬青,有一大簇细密的枝条,没吐叶子,却已爆出层层叠叠的小花。一片片小巧细润的金黄花瓣,蓬蓬勃勃,耀眼夺目。走过花丛,我驻足不前,好像有一股引力悄悄地包围我,吸住我的脚步,我知道,这是一股生命的力量。
⑤在晨风的吹拂中,新吐的嫩叶和初放的小花,隐隐地飘散着清纯的气息,这不舍丝毫尘浮的清纯,是生命最新鲜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就像婴儿的满月在人生中只有一次。我又回身,再缓缓地扫视那些新叶,并用力呼吸。这些难得的“新鲜”和“清纯”,对我受损、虚弱的身体都是最好不过的养料。我需要新生,需要成长,需要冥冥的神力助我一臂、推我一把啊。而当我走过这些在早春、在晨曦里饱含希望的小树和小花时,我的心顿时被启迪,豁然开朗:“冥冥的神力”就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的赐予,也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发现、是否能感受。
⑥这时,有几只小鸟从半空斜着飞下,雀跃地掠过冬青和小花,并“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单纯,这是天籁之声,如同深山里“叮咚”的泉吟。我屏息凝神,仔细静听,“叽啾——叽啾”,这是一种生命的声音,在这嘈杂喧闹的世界里,无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小鸟们却始终如一地雀跃、欢叫,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过滤一切。我的心也顿时被过滤了,沉淀下所有的杂念。
⑦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
⑧过去的日子里,虽然天天与这排冬青擦肩而过,也常见小鸟在窗外的树木间飞来飞去,我却熟视无睹,根本不可能留意这些花花草草,与听而不闻的鸟叫,更不会产生共鸣。心,没有一刻是“空”的“净”的,还自以为很充实、很强大,无所不能。而有了“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只有清虚静定,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智慧。战胜疾病、重建生命,尤其需要智慧与潜能。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恩爱,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扇窗户,让我发现“新叶”、“小花”和宛转的“鸟叫”,体会“空”与“净”的境界,并领会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
⑨从那以后,我似乎懂得了感恩,对每一片阳光,对每一阵清风,对每一朵白云,对每一排绿阴,对草丛里被我看到的每一茎野花,我都会欣然地表示感谢,是它们带给我好心情,是它们让我体会自然与生命的美妙。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能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吧。
⑩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在晨光乍明时便振作精神出门去听鸟叫、去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风爽爽的,仿佛被水洗了一夜,面临风迎霞,怡然地走到大树下,我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说自己病后初愈,“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这里的“眼光”,不仅指看待外物的视角,也指一种感受、一种心境和一种态度。
B.作者从小鸟“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应对一切、过滤一切"”感悟到面对世界的嘈杂、生活的灾难时应保持坦然和平静。
C.“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一句中,“复活”加了引号,目的只是强调自然万物的新生给了作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D.本文用娓娓的语调述说着作者在这次生命休整中所获得的惊奇和快乐,告诫人们要懂得感恩,要关爱自然,珍爱生命。
E.本文行文自然流畅,从眼前景物的鲜嫩、清纯到心灵的“空”与“净”,由实到虚,形神一体,文意隽永。
小题2:.怎样理解“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中“空了、净了”的含义?(3分)
小题3:.从全文来看,本文以“小鸟,你好”为题,有什么妙处?(5分)
小题4:.作者说“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200字左右)(10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沼 泽 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