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 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⑥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讙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日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秸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日:“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日:“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日:“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讙: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8.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卅o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名实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踰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①,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释:玉珽杼上终葵首:玉珽,即玉笏。杼上,把上端渐渐削薄;终葵,一种方头椎,上宽下窄。全句意思是:长笏板与‘终葵’这种方头椎一样,以有刃的一端为上。
选自《 颜氏家训》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窃名”之辈的种种可笑行为,他们均因贪名而起,最终反而因“一伪”而丧“百诚”。
B.作者批判了“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的社会现象,倡导世人要务实,不要追求名声。
C.文章逻辑严密,围绕着名从何来、名与实的关系、如何立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论据有说服力。
D.作者采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给人以广泛的联想,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因此,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请从社会和个人二个方面简要回答。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对下边句中加粗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己,通“矣”,罢了)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
D.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通“性”,资质,禀赋)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