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5:02: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两块面包?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儿。
玛莎小姐四十岁,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元的存款。她还是独身一人。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她把一幅油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任何艺术家都不会忽略它。
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
“真的吗?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是多么柔和,多么亲切啊!他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画得不准,可却不得不靠陈面包过活!但玛莎明白,虽则不幸,可一个天才在成名之前,常常是不得不如此艰苦奋斗一番。
从此之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柜台上任何一种美味糕点。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开始担心起来,见他每次只买那么点儿可怜的东西,她很心痛,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任何别人此刻也会这样的。玛莎灵机一动,立刻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
玛莎暗自微笑,对自己的大胆及慷慨的冲动感到高兴。但又不禁焦虑不安。是不是太冒失了?他会生气吗?肯定不会,吃的东西是不会说话的,而黄油也绝非女性冒失的象征。
  那天玛莎久久想象着当这位可爱的顾客发现她的小把戏时的情景。大概会放下画笔和调色板,站在画架旁,那上面摆着他正在画的那幅画,然后,他开始准备那只有干面包和白开水的午餐,他把面包切开——啊,想到这儿,玛莎脸红了。当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他会……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快步来到店堂,两个男人已经站到柜台前,一个是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那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今天早上她那颗善良的心还曾为他动过恻隐之情。
可他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要知道,是向玛莎小姐啊!
“蠢东西!”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你毁了我!”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我要你知道,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混帐女人!”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最好的背心上。这时,陌生人抓住了那位正在喊叫的顾客的衣领。
他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市政厅一个新的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马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马姆勃格的设计图,全毁了……”
玛莎走进内室,脱下蓝点丝绸背心,又换上那件烟色斜纹哔叽的,然后回到柜台,坐下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构思独特,以两块黄油面包为线索,使小说的结构非常严谨。
B.“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是这篇小说的重要情节,它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在刻画玛莎小姐这一形象时,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内容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姆勃格一反常态的样子。

E.小说的结尾写马姆勃格是一位制图员,这在前面已有多处伏笔,因此结尾让人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之感。
小题2:小说中玛莎小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小题3:小说结尾写玛莎脱下蓝点丝绸背心,有什么作用?请分析。(6分)
小题4: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就了事,还要人玩索。”请结合全文,探究“玩索”的内涵,并从写作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D(A项是以两块面包为线索。D项没有心理描写)
小题2:①善良,有恻隐之心。
②大胆,慷慨。
③浪漫,富于幻想。
④有小聪明。
分析略。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答对1点得2分,没有分析得一半分)
小题3:①呼应前文“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玛莎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蓝点点丝绸背心”。②与前文形成生动而鲜明的对比,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心理。
③巧妙地点出了玛莎恋情初萌时的欢快以及希望破灭后的悲痛,微妙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④与“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最好的背心上”形成呼应,写出其见到马姆勃格发火的震惊到明白真相的过程及心理变化。(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小题4:①内涵:出乎意外的结局,巧用误会。(2分)
②小说欲奇故平,欲擒故纵,把小说的“文外之旨”悄悄地隐藏起来,让读者以为事情的发展本应往东,但在收尾处他却妙笔一转,来了个西向而行。误会解开之时,也是作者抖包亮底之时,更是作品的悲剧力量充分显现之时。正是最后这精彩的一笔,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使小说的发展合情合理。(4分)
③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会构思。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千把字的篇幅,尺水兴波,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沉思。(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Snellgrove曾经指出,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印度佛教中有的,藏传佛教中全有;印度佛教中已经失传的,也在藏传佛教中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与汉化甚深的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直接联系显然更深、更明显。是故,长期以来在西方和日本的佛学研究传统中,藏传佛教研究每每与印度佛教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藏佛学研究通常是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也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利用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献,借助活着的藏传佛教传统,接受过全面的语文学、文献学训练和具备良好佛学素养的佛教学者可以复原、重构早在13世纪就已经失落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
  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所以,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4569部,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藏语书面语也在这时确立,故藏文从一开始就与佛经翻译直接相关,它的语法和构词法也多与梵文类近,故用藏文翻译梵文佛经从用词到语法构成均较容易相互对应。到公元 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译师的组成相当复杂,除了吐蕃译师外,也有来自汉地、印度乃至中亚的译师,再加上流传到吐蕃的佛经原典来源不一、传承混乱,故藏文佛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佛经翻译体例、统一佛典翻译用词,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字典——《语合二章》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翻译名义大集》,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藏文佛经翻译自始至终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先后来吐蕃参与藏文佛经翻译的著名印度学问僧计有93名之多。其中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是故,精通梵、藏两种文字的佛教学者,不难通过藏译佛典来想象梵文佛典的本来面目,重构已经失落的梵文原典。因此,藏文成为研究印度佛教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语言,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节选自《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
1.下列对藏文佛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四千多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B.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但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C.藏文佛经翻译一直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许多著名的印度学问僧都来过吐蕃,为藏文佛经翻译作出了贡献。
D.佛教学者如果精通了梵、藏两种文字,就可以通过研究藏译佛典来揣摩梵文原典的主要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与藏传佛教相比,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B.藏文与梵文的构词法和语法有相似之处,翻译起来比较容易相互对应。
C.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D.如果掌握了藏文这一工具语言,将会对研究印度佛教起到重要作用。
3.文章最后一句说,“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不能表现其原因的一项是(? )
A.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不管是印度佛教中有的,还是已经失传的,都能在藏传佛教中找到,甚至有的还得到了发展。
B.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典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C.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D.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通常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其他研究无法企及的成就。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科学家揭示T淋巴细胞“攻击”路线图
  新华社巴黎2月15日电 (记者卢苏燕)法国科学家最近成功拍摄下T淋巴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路线图,揭示了这种免疫细胞“作战”的全过程。这项成果将有助于提高癌症的治疗水平。
  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5日宣布,这项研究由法国居里研究所、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免疫专家和显微镜专家合作完成。专家们利用双光子显微镜拍摄下T淋巴细胞识别致病细胞包围并攻击致病细胞的整个过程。据称,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类细胞群,这类细胞拥有识别肿瘤细胞等致病细胞抗原的能力,当发现这种抗原时,T淋巴细胞就会向致病细胞发起攻击,以特殊的酶杀死致病细胞。在法国科学家之前,科学界虽然知道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但一直没能从细胞层面观察到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工作过程。
  法国科学家在研究和观察中发现,在祛除抗原的肿瘤中,无论肿瘤处于什么发育阶段,T淋巴细胞运动速度都很快,大约为每分钟10微米;相反,当把T淋巴细胞注入具有抗原的肿瘤细胞3至4天后,T淋巴细胞的运动速度明显减缓,而且经常停止不动,平均最快速度不超过每分钟4微米,在T淋巴细胞的作用下肿瘤停止发育。当肿瘤彻底萎缩后,T淋巴细胞又恢复以非常快的速度运动。
  研究人员由此总结说,存在致病抗原以及T淋巴细胞对这种抗原的识别是T淋巴细胞深入致病细胞和杀死致病细胞的前提。此外,T淋巴细胞运动速度的加快或是表明没有“敌”细胞即致病细胞,或是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打了败仗”。 据悉,法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目前,他们正在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宫颈癌治疗进行临床研究。
1.对“T淋巴细胞”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T淋巴细胞是指一大类细胞群,它在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内具有重要功能。
B.T淋巴细胞拥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它具有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
C.科学界早在法国科学家的发现之前就已经知道了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当向致病细胞发起攻击的时候, T淋巴细胞是用一种特殊的酶来杀死致病细胞。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最近,法国科学家利用双光子显微镜成功拍摄下T淋巴细胞识别致病细胞,包围并攻击致病细胞的路线图。
B.在祛除抗原的肿瘤中,T淋巴细胞会以很快的速度运动;当肿瘤彻底萎缩后, T淋巴细胞也会以非常快的速度运动。
C.把T淋巴细胞注入具有抗原的肿瘤细胞,3至4天后T淋巴细胞的运动速度就会明显减缓,甚至经常停止不动,在T淋巴细胞的作用下,肿瘤停止发育直至彻底萎缩。
D.T淋巴细胞运动速度的加快向我们发出信号:没有发现致病细胞。
3.根据全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法国科学家正在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宫颈癌治疗进行临床研究,不久的将来人类有望依据他们的科研成果彻底根治癌症等疾病。
B.法国科学家的研究,从细胞层面观察到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工作过程,使人类对T淋巴细胞的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C.根据法国科学家的研究,T淋巴细胞深入致病细胞和杀死致病细胞是有前提的,所以不能盲目依据T淋巴细胞的速度快慢来判断人体是否存在肿瘤细胞。
D.据法国科学家研究中心15日宣布的消息,这项研究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这也说明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
魏书生,1950年出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由于受“文革”影响,他初中毕业即到农场劳动。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现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①记者:您好像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书生:这是心里话。我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你说怎么办?我只好跟学生商量着教。在这种商量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默契、轻松和愉快。
  ②记者:在盘山三中任教半年后,您就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1979年3月就开始了第一轮教改实验,您成长的速度令人吃惊,这速度靠的是什么呢?
  魏书生:还是我带班带得好。我始终相信,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婆婆”服务的。语文教学“婆婆”多,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都可以指点语文教学。如果把各位“婆婆”的见解都拿来指导自己的话,那这堂课就彻底没法上了,而且肯定也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我当时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把学生当容器,你还得研究各种容器口径的大小,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一开始教书,就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喜怒哀乐,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到最低点,非常融洽。因为总想着人家的接受能力,就教得比较轻松,而一旦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了,也就把“婆婆”们要求咱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我很快就取得了成绩。
③记者:您好像一直是个多重身份的人,职位不断提升,却一直坚持教课。大家感兴趣的是,您作为教育局长在中学任教,如何处理与那个学校校长的关系?人家怎么管理您?会不会感到不自在?
  魏书生:我1997年到教育局,同时还在原来的市实验中学教语文,每天一节课,当了6年局长,教了6年语文。我还是强调做事情,把课教了就完了。实验中学的校长原来就是我的副校长,我们处了20多年,非常好,像一个人一样。实验中学我那个班的学生去年毕业了。因为搬家,现在我在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教两个班的语文教材教法,一周四节课。1998年到2000年我在那儿当院长,现在我在那儿教课,职院院长也没什么想法呀,倒是找我商量工作更方便了。
④记者:您“出名”后经常去各地讲学开会,频繁的社会活动却一点也没影响您带班,不但从不请其他老师代课,而且班级秩序井然。于是就有人感到奇怪,觉得您真是挺“神”的,这种评价中多少还有点将信将疑的成分。
  魏书生:其实不奇怪也不“神”。当了主任后,又教课、又当班主任,使得我管理班级的时间少了。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与指导。很多人觉得我这种管班的方式比较新鲜,似乎没费多少劲儿,就使班级井井有条,学生学得高高兴兴,于是就成了先进典型。别人挺奇怪:你刚教了一年多书,劲从哪儿来?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都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总也没有管学生这个心态,而是为了学生好。到后来当了校长,包括现在这个活儿(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一条:不是管人家,而是为人家好。为人家好,人家就容易接受,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
  ⑤记者:可是您实际上很成功,您肯定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和目标。您认为追求卓越和平常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魏书生:我还是强调高高兴兴地活着。因为人很渺小、生命很短暂,所以才应该格外地珍惜,活得快乐一点、有效一点、对别人有用一点。我没怎么想过追求卓越,就愿意多做事,高高兴兴地做事,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如此而已。人对着三个世界:外在的大世界、内在的自我世界,第三个就是本职工作。我的观点是,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当你全身心去做的时候,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工人做工,车零件,焊器物;农民种田,养鸡,养猪,养花,干进去,真的都是宏大的事情,就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我说,人和工作之间有五种境界:一、无心无意,二、三心二意,三、半心半意,四、一心一意,五、舍身忘我。当你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做这份平凡的工作时才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杯水一个世界,一滴水一个世界,一个水分子一个世界,这样你钻研起来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魏书生老师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
B.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婆婆”指的是学校领导和家长。
C.魏书生老师从当教师到后来当校长、当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为对方好。
D.魏书生老师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而提倡因材施教,不能进行灌输式教育。

E.记者认为魏书生老师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而魏书生老师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自己没有怎么想过追求卓越的理想。
2.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者的提问、魏书生老师的回答,都讲明具体的时间、地点,请结合第②③两部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3.结合文本中魏书生老师的经历,谈谈他是如何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的?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
1.A、B.
2.(1)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1分)写出魏书生老师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1分);(2)体现了魏书生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不管行政工作多忙,都坚持上课的良好品德和作风(2分)。
3.(1)魏书生老师认为人和工作之间有五种境界,“舍身忘我”是其中的最高境界。在管理上,他不论是当教师还是当领导,都是想着为人家好;工作上,他愿意多做事,高高兴兴地做事,全身心投入,而且在其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4分,管理和工作各2分)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上也应该快乐一点、有效一点,即使从事的是枯燥的学习或平凡的工作,也应当全身心投入,努力寻求其中的乐趣,力争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踏踏实实地把学习或工作搞好。(2分)


本题解析:1. A.“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是体现了魏书生谦虚的品格。B.魏书生所说的“婆婆”指的是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等。
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新闻的文体特征分析解答。
3.文本从作为教师和一名教育管理者介绍了魏书生,解答时要从管理和工作各两方面考虑。能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舍身忘我的境界”的认识,回答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外貌丑陋,(2)吃苦耐劳,(3)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不孝”),(4)晚景凄凉。


本题解析:要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人物形象特点的相关语言、行为、细节描写等,据此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