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5:02: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爷爬进了高粱地,直起腰来,顺着垄沟,尽量躲避着高梁,不发出响动,走上墨水河堤。三星正晌,黎明前的黑暗降临。墨水河里星斗灿烂。局促地站在河堤上,罗汉大爷彻骨寒冷,牙齿频繁打击,下巴骨的疼痛扩散到腮上、耳朵上,与头顶上一鼓一鼓的化脓般的疼痛连成一气。清冷的掺杂着高粱汁液的自由空气进入他的鼻孔、肺叶、肠胃,那两盏鬼火般的桅灯在雾中亮着,杉木栅栏黑幢幢的,像个巨大的坟墓。罗汉大爷几乎不敢相信,这么容易就逃出来了。他的脚把他带上了那座腐朽的小木桥,鱼儿在水中翻花,流水潺潺有声,流星亮破一线天。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呀,什么也没有发生。本来,罗汉大爷就可以逃回村子,藏起来,躲起来,养好伤,继续生活。可是,当他走在木桥上时,听到在河南岸,有个不安生的骡子嘶哑地叫了一声。罗汉大爷为了骡子重新返回,酿出了一出壮烈的悲剧。
1.解释“黑幢幢”的意思,并另外写出三个“ABB式”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请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他走在木桥上时,听到在河南岸,有个不安生的骡子嘶哑地叫了一声”,在这之前,节选部分多次写到骡子和骡子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处既指房屋矗立的样子,又有物影摇晃的意思。
(示例)白花花、白晃晃、白皑皑、白茫茫、白胖胖、黑洞洞、黑漆漆、黑糊糊、黑压压、黑黝黝、红扑扑、红彤彤、红艳艳、懒洋洋、绿油油、黄澄澄、金灿灿、羞答答、清凌凌、笑哈哈、笑眯眯、笑吟吟、笑嘻嘻、笑盈盈、喜洋洋、喜滋滋、乐呵呵、兴冲冲、气呼呼、汗津津等。
2.本段景色描写,以景写情,生动淋漓地写出了罗汉大爷刚刚逃出鬼子囚禁后的惊魂未定和获得自由后的愉悦感受。(意对即可)
3.这段文字可分为西层“……像个巨大的坟墓。//罗汉大爷几乎不敢相信……”
  第一层,通过写逃出鬼子的囚禁地后,身体疼痛和寒冷的感受以及对杉木栅栏的观感(“像个巨大的坟墓”),写出了罗汉大爷惊魂不定的心情。
  第二层,通过对小桥流水、游鱼流星的描写,突出了罗汉大爷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意对即可)
4.骡子相当于本节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道具,它影响着情节的发展,从细节上凸显人物的形象。
  ①写出了鬼子伪军强抓民佚骡马时,骡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下文罗汉大爷怒铲骡子预设伏笔。
  ②写出了罗汉大爷对东家的忠诚,为下文逃生后回去牵骡子提供可能,同时呼应开头不让伪军牵骡子的叙述。
  ③民佚吃饭时,听到骡马的叫声,显出罗汉大爷心里一直牵挂着东家的骡子,也写出罗汉大爷对自家骡子的熟悉,与下文骡子对罗汉大爷的陌生形成对比,从而激起罗汉大爷的愤怒。
  ④交代了骡子的位置,使罗汉大爷取回东家的骡子成为可能。
  ⑤与前面几处的描写呼应,预示着罗汉大爷的命运,也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她走马上任时,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刚刚挂牌。而到2008年初,已有210多所的孔子学院在60多个国家相继建立。此时,距离提出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五年目标,刚刚过去三年。?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A.她上任后,工作业绩显著
B.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迅速
C.她上任后,孔子学院发展迅速
D.孔子学院超规划发展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来临
“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10月18日做出的最新判断。
曾光在此间闭幕的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强调:随着季节变化,甲型H1N1流感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扩大。中国的疫情与北半球的趋势一致,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十天病例数的总合,特别是九月以来,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趋势,这预示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他认为:当前疫情发展凶猛,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之势已成;且不同于过去由境外输入为主的模式,流感往往由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搭乘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某些地区缺乏防控经验,且各地区间没有任何防线,再加上往往是疫情在某社区严重暴发、流行后才被发现,所以可能出现病例迅速增加的现象,危重病例也可能成批出现;一些防范薄弱地区,很可能成为与甲型H1N1流感决战的主战场。
为此,曾教授提出,过去“外堵输入”的成功经验已不适应当前防控形势的需要,应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应重视研究建立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卫生防治救助体系,实施“对当地第一例病例早隔离、对当地第一起暴发流行的社区早控制、对当地第一例重症病例早救治”的三位一体的对策。但是,目前医院对流感危重病人抢救能力严重不足,它是中国最突出的“软肋”。他担心:有些地区同时出现较大数目的危重病例,超出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而又不能组织外来援助。预防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坚决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延缓流感传播速度,使危险情况不在不同地区同步发生。他已制定出“中国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并就此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
由曾光主持的一项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调查发现:流感暴发传播的元凶是飞沫。该调查在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一期杂志《新发传染性疾病》发表,该调查称:流感患者讲话或咳嗽时,会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飞沫是流感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病毒而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证据。
曾光说,这增强了人们对抗甲流的信心,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通过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尽量保持二米防飞沫的“安全距离”;勤洗手、勤换洗衣服;打喷嚏时用手纸遮掩口鼻。针对“第二波”甲流更容易在社区传播流行的特点,要求患者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告,并自觉休息、隔离;学校、工厂、公司、军营、看守所等人群聚集部门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坚持晨检,早报告、早控制;该停课停工的单位要果断及时地停课停工,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小题1:下列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就是指疫情进入暴发流行、快速传播期。
B.造成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根本原因是北半球进入秋冬季,天气转冷。
C.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意味着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将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转移。
D.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传播方式不同于过去境外输入为主,而主要是在国内的城市间广泛传播。

小题2:下列不属于针对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疫情防治策略的一项是
A.防治策略不再以“外堵输入”为主,而是重视研究制定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防治救助体系。
B.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行为,真正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C.落实人群聚集部门的防控措施,以控制疫情在社区传播流行。
D.制定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坚决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延缓传播速度,使危重病例情况不在不同地区同步发生。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困难之处,主要是目前医院对流感危重病人抢救能力严重不足。
B.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搭乘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是造成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难以防控的根本原因。
C.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和较大数目危重病例的出现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的标志。
D.流感病毒不是经空气传播的,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A项原文“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预示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开始”不代表“疫情进入暴发流行,快速传播期”。B项“根本原因”原文找不到依据。C项以偏概全)
小题2:B(“改变个人不好卫生行为,真正建立起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只是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疫情的防治策略。)
小题3:A(B“根本原因”没有依据;C“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的标志”没有依据;D应该是“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在有些人认为年味变淡了,想加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春节”那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
B.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积极乐观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能有力地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每当过年时”值得是以前的过年方式,不是现在的,选项偷换概念。
小题2:选项D对应的原文“可能”,选项“能有力”表述错误,太绝对了。
小题3:选项D“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错误,文中没依据。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麦地
邓飞
  麦黄一晌。那一定是个平淡而空泛的夏日,整个田野被阳光浸泡得一片金黄。一棵棵麦,就在那晴朗灿烂中,完成它们生命的最后过程。从麦芒开始,然后是麦穗、麦叶、麦根,麦地一点点地归还着它的绿色。麦节也逐渐硬朗,挺直。风匆匆地走过,先还能见着微漾开去的细浪,从这边到那边,让整个村子,都满透了沁人心脾的新麦芳香。但很快,麦地上空,便再见不着风的形状了。黄熟的麦穗骄矜地挺立着,或害羞地低垂着,沉思着。每一穗,都泛着饱满的成熟的辉光,细长,尖锐,针一样,刺得我们的眼睛生病而亢奋。
  父亲微眯着眼,来到麦地边时,麦穗们正被轰轰烈烈的阳光,烘烤得噼啪作响。在那焦脆干爽的声音里,父亲掐下一枝麦穗,仔细看了看,然后舍起粗糙的大手,一搓一揉,又一搓一揉,吹净麦壳,数数掌心里窝着的麦粒。再喂进口里嚼嚼,品品,嘴角边就由不住浮出一丝微微的笑意。然后,就带了这笑意和满口清新、微甜的麦香,回到屋前的那株古槐下,继续磨那一把把镰刀。
  那时候,天瓦蓝瓦蓝的,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悠悠缓缓,时驻时移。麦地和天空辉映着,黄蓝分明。在天地之间,父亲赤裸的黧色脊背和那苍褐的古槐一起,站成了一种永恒的象征。古槐静穆着,父亲也静穆着,只有镰刀和磨石砥砺时,发出的嚯嚯声响。单调、刺耳,却极富节奏感。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镰刀的锋芒和麦地的辉煌,灼得我的灵魂隐隐眩晕。
  那时候,我站在麦地边,站在父亲站过的地方,焦灼地守候着那些残余的青色。阳光亮晃晃地落在我的肩头,落在我的眼里,落在被我凝望着的麦地上,辉煌而耀眼。我望着麦儿们,麦儿们望着我,表情朴拙而宁静。我们谁也没说话,但谁都感受到了那种浑然一体的温馨与谐和。麦地与我,共同泛闪着一种远古的光芒。
  第一镰麦割倒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麦收,也终于开始了。麦儿们黄熟后,怕风怕雨,怕迟了慢了收不到家里。所以,麦收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紧张,匆遽,火暴。乡人谓之“龙口夺食”——头晌还是一片纯然静寂的麦地,此时已涨潮一般,沸腾得热火朝天了。举目望去,田野里,到处都晃动着割麦者的身影。起起伏伏,似乎连麦地也因这起伏晃动,而微微地飘浮了,荡漾了;时升时沉的,正如麦地和农人的命运。
  阳光蒸腾着,烘烤着。麦秆、麦叶焦脆地燥响着。麦地似乎就要冒烟,就要毕毕剥剥地燃烧起来了。而挥舞着镰刀的农人,便仿佛是忙碌的救火者。他们的身子,躬伏得比麦儿们棵还低;他们的面庞,映衬得比麦穗还黄;他们的双手和镰刀,缓缓地移动在麦地和麦秆之间。
  偶尔,他们也会略略停下来,挥一挥汗,或将一根根粘在身上的麦芒拈下,掷向午后的阳光里。在他们额上、脸上、胳膊上、脊背上,一道道浑黄的汗流,渗漉着,滴沥着。流进眼里,涩涩的刺痛;流进嘴里,成成的腥苦;流进脚下的土里,嗞嗞地冒烟。衣衫湿透了,脊背灼烫了,但麦也纷纷偃倒了。所以,他们虽是一身尘汗,满脸困乏,素朴憨拙的笑,却依然在脸上绽放着。那疲惫的神情里,也显示着一丝丝满足,仿佛辛劳一生,最终得到了应当得到的东西。而每当一垄割完,他们也会直起身来,舒口气,望望天。他们的眼眯缝着,因为过重的“虚火”微肿着,像两粒放大了的橙黄的麦粒。麦们终于在那一片沙沙声中割倒了,捆扎了,运到场院里了,堆成小山一样的垛了,被连枷噼噼啪啪地敲打着了。麦地便像产后的母亲,陡然间塌陷了许多似的敞豁着,疲惫而宁静
  留在我记忆里的麦地,最后总是一片零乱、赤裸和疲惫。只有一行行麦茬秃露着,在早晚间渗着冰凉冰凉的露滴。而父亲已牵了牛,扛着犁铧,来翻耕刈割后的麦地了。麦季后的父亲,越发地瘦削、矮锉了,似乎又被那些农事搓磨掉了一截。父亲的眼,也红肿着,微微地眯缝着,像两颗放大了的麦粒。父亲默默地耕着。偶尔炸响的两声脆鞭,轰然惊起在田边地角觅食的雀鸟。潮湿乌黑的泥浪翻滚着,掩埋了最后的麦茬。(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黄熟的麦穗骄矜地挺立着,或害羞地低垂着,沉思着。
答:?
(2)麦地便像产后的母亲,陡然间塌陷了许多似的敞豁着,疲惫而宁静。
答:?
2.文章以“麦地”为标题,可是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父亲,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1.(1)用拟人的手法,含蓄地表现出成熟的麦子的多重美感。“骄矜地挺立”写出了麦秆的颀长、挺拔;“害羞地低垂”“沉思”则写出了麦穗的丰硕、饱满,像一个成熟而心事重重的女子。(意对即可)
? (2)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收割后的麦地的神韵。“塌陷”“敞豁”写出麦子收割后土地的空阔感;“疲惫而宁静”则是说麦地像母亲孕育孩子一样养育了庄稼,又像产后的母亲一样安详而幸福。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和情感。(意对即可)
2.一是父亲的形象是麦地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父亲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感受麦地的独特角度;三是父亲和麦地两个形象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