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 花燃柳卧
植物园的荷花已经谢尽了。
? 荷花池畔的柳树在秋末的雨中却正青翠。
?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经常到荷花池去散步,每次到植物园看荷花,我总是注意到荷花的丰姿,花在季节里的生灭,觉得荷花实在是很性感的植物。有人说它清纯,那是只注意到荷花开得正盛的时候,没有看到它从花苞到盛放,甚至到结出莲蓬的过程。它在一张一开之间,冬天就到了。
? 由于荷花是那样迷人,使人在看荷花的时候几乎就忘了身边的其他景物。有一天我坐在荷花池畔,凉风习习的黄昏,竟在凉椅上斜着头睡着了。醒来的时候,看到池中的荷花显出一种疲惫的样于,然后我就看到池边的柳树,正在黄昏的时候展出一种魅力。
? 我想到,荷花再美,如果没有柳树陪衬,它恐怕也会黯然失色了。柳树平常时候好像睡在旁边,静静地卧着,可是它活在季节之上,在冬风之中,所有的花全部落尽,柳树像一个四处游方的孤客,猛然在天涯海角的一边走出来,如果我们看柳树能有另一种心情,就会发现它的美并不在别的花之下。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
? 我是个爱花的人,花在泥土上是一种极好的注解,它的姿形那么鲜活,颜色那么丰富,有时还能散发出各种引人的馨香,但是世上没有长久的花。有一次,我到彰化县的田尾乡去,那时秋天已经过尽,初冬的冷寒掩盖了大地,田尾的花农已经收成了所有的花,正等待春天的消息。我到花田里去,这是一向被称为繁花都城的乡镇有了不可思议的景象。玫瑰剪了枝,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菊花全被连根拔起,满目的疮痍。
? 陪我到田里的花农告诉我:“你来得不巧,应该在春天的时候来,花是活在春天。”后来他提议去看看盆景,只有盆景是不调的,我拒绝了,因为我只对真正长在土地上的有兴趣。
? 田尾繁花谢尽等待春天的经验,使我开始深思花的精魂。在人世里,我们时常遇到花一样的人,他们把一生的运势聚结在一刻里散放,有让人不可逼视的光芒,可是却很快的消逝了,尤其是艺术家,年轻的时候已经光芒四射,可是岁月一过,野风一吹就无形迹了。反而是那些长期默默地挺着枝干的柳树,在花都落尽了,新的花还没有开起的时刻,本来睡在一侧的柳树就显得特别翠绿。有时目中的景物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是通过人的眼,人的慧心,事物才能展现它的不凡。
? 我想起一则希腊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当罗马帝国侵略希腊的时候,阿基米德正全神贯注的在铺了一层沙土的房子内,哺哺自语的演算着奇怪的几何图形,几个罗马兵冲进来,粗鲁地践踏着沙土,把图形躁踊了,并且捉着阿基米德大叫:“你是谁?”? 阿基米德大怒,吼道:“走开,不要踩坏了我的图形!”罗马兵一气之下,一刀杀了这个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不是他对于学术追求的专注,而是他手上只拿了一根树枝,写的只是沙土。
? 树枝和沙土是多么简单的东西,任何人都可能拿它写出一些字句,可是它到了数学家之手,却可能为人世留下不朽的真理。
? 阿基米德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我时常看到一种景象:一棵美丽的牵牛花开在竹篱笆上,牵牛花轻快欢欣的在风中飞扬,要把生命的光彩在一天开尽,可是如果没有竹篱笆呢?美丽的牵牛花就没有依附的所在。
? 冬天里还有另一种景象,圣诞红全部开花了,那些花红得像火一样,使人忘记了它的绿色枝干,我曾想:万一没有绿色的枝干呢?圣诞红就不能红得那么美丽了。
? 一粒麦子与一堆干草之间的区别,没有人认识它们,但是它们彼此互相认识。干草为了发出麦子的金黄而死去,麦子却为了人的口腹而死去,其中有时真没有什么区别。
? 纯美的事物有时能激发人的力量,有时却也使人软弱。美如果没有别的力量支撑,它就是无力的,荷花和杨柳就是这样的关系。?
? 我愈来愈觉得我们的社会会向花一样的燃烧的方向走去,物质生活日渐丰盛,文明变成形式,人们沉浸在物欲的享受里,在那样的世界,人人争着要当荷花,谁肯做杨柳,谁肯做数学家手中的树枝和沙士呢?
1.文中的荷花与柳树有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请简要赏析本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叙写阿基米德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我愈来愈觉得我们的社会会向花一样的燃烧的方向走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从花与柳的关系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荷花有迷人的风姿,但季节性强,很快就谢尽了。柳树甘于平凡(默默无闻),不受时令限制(活在季节之上)。(意对即可)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了荷花与柳树相互依附、相得益彰的关系,突出的表现了柳树活在季节之上的永恒魅力。(意对即可)
3.坐着叙写这个故事,是想说数学家用树枝、沙土为人世留下了不朽的真理,以此来印证荷花的美丽离不开柳树的陪衬。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对即可)
4.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果”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图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地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做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地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尓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2.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
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
C.不去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诗人。
D.不能有所创造发明的宋代诗人。
3.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B
3.参考答案:宋诗的成就是:宋诗并不是完全模仿唐诗,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宋诗的不足表现在整个艺术的发展方向上,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唐诗的风格和意境。(意思对即可)
4.参考答案:宋代诗人错将“流”当做“源”,不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是从古人的诗作中滋生出自己的诗作。(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高 原 私 语
吴苾雯
⑴对于我来说,西藏一直是一个飘飘渺渺不真切的所在,是一个似乎来自于远古的支离破碎的传说。今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西藏。当我触摸到它滚烫的身体,当我经过一个个神秘的玛尼堆,看见无数经幡在风中飘动时,我感到了它真实的存在。
⑵走在拉萨街上,我与手摇转经筒口中喃喃祈祷的藏民擦肩而过。我看见许许多多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赤裸着双脚,五体投地,一步一个等身头向大昭寺走来。他们有的来自西藏各地,有的来自青海、甘肃、四川藏区。在他们身后是数千公里绵延的雪山,荒芜的戈壁,奔腾湍急的江河。他们一步一步用身体丈量着走来,我不知道那需要怎样的虔诚和毅力!
⑶我默默注视着他们古铜色的脸,像注视一本玄妙深奥的书。
⑷我在世界屋脊上踉踉跄跄地行走,头上是蓝得透明的天空,身边是肩挨着肩的山脉,脖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了,头痛欲裂,阵阵心慌气短。胃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不停地揉搓着,翻江倒海,阵阵痉挛。我张着嘴,大口大口慌张地呼吸,是恐惧,亦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⑸几个月前,一位想了却平生愿望的朋友也曾来过西藏,可是下了飞机就被人用担架直接抬进了医院,在医院躺了三天后,又被人用担架抬上了飞回成都的飞机。他说在那三天里,他只从病房的窗户眺望过西藏的天空,那是一片一尘不染、蓝得像海水一样的天空。当我扶着一棵歪脖子树吐得肝肠寸断,脸色发青时,心里却暗暗窃喜,我比那位朋友要幸运得多。
⑹这里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停留的地方,而停留下来的每一个生命都必将有它不同寻常的生命史。
⑺早晨,当窗棂透过一抹微白,我被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吵醒,推开窗户,竟是几只灰褐色的鸟儿,它们在树枝上欢快地跳来跳去,然后又“叽叽喳喳”着一起飞走了。一位“老西藏”告诉我,这里的鸟儿从不单飞,它们总是结伴而行,蔚蓝的天空下,总能看到排成行的鸟儿们奋力地扇动着翅膀。也许,这正是它们能在高原生存下来的原因。我想到了南方的家乡,常能看到一只孤零的鸟儿郁郁寡欢地飞行。
⑻高原上的树,常抱成团地生长,有的依傍着,有的缠绕着,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路边绿树成行,如果不是阵阵袭来的高原反应,还以为身在南方。可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树无一不伤痕累累!有的身子佝偻着,枝干奋力地伸向天空;有的体无完肤,伤口摞着伤口,却摇曳着一片新绿。它们是无数次风雪雷雨后的幸存者!经过一次次生与死的抗争,它们活下来了,可是在这些幸存者的身边,不知堆着多少倒下去的树的尸骨!
⑼在高原,见到最多的是杨柳。可是高原的杨柳没有婀娜多姿的体态,没有弱不禁风惹人怜爱的娇柔,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在高原生存下来的杨柳,已不再是南方小河边的纤纤杨柳。高原的雷雨风雪不但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铸造了她新的个性与品格。
⑽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上,有几位年轻的雷达兵,为了给进出西藏的飞机导航,他们必须终年守卫在那个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地方。在那里,我听到了一只名叫央央的狗的故事。
⑾那只狗是被一位战士带上山的。在那个远离城市,远离人群的地方,央央成了每个人的朋友。冬天,他们脱下自己的棉袄给它做窝。漆黑的夜里,当狂风骤起,山谷里响起可怕的风的吼叫时,他们将它抱在怀里,一起抵御阵阵袭来的恐惧。?
⑿一天,央央外出寻找食物直到晚上还不见回来。他们急了,打着手电满山寻找,他们跌跌撞撞地走着,一遍遍呼喊着“央央”。可是,一天过去了,央央没有回来。两天过去了,央央仍然没有回来。第三天,就在他们几乎绝望时,他们看见通往山下的路上有一个蠕动的黑点。他们奔过去,他们看见了瘦得皮包骨头的央央,它断了一只腿,它满身血污,挪一步,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再挪一步……也许,它就是这样走了三天三夜……
⒀当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时,一个生命会寻找另一个生命。当知道了生的艰难时,一个生命会备加珍惜另一个生命。高原,这样对我低低私语着。
1.作者在第⑸段写了一位朋友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我默默注视着他们古铜色的脸,像注视一本玄妙深奥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时,一个生命会寻找另一个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停留下来的每一个生命都必将有它不同寻常的生命史”,请分条概括文中描写到的生命不同寻常的“生命史”。这些“生命”最主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说明西藏“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停留的地方”
(2)与文中所描写的高原上顽强的生命形成对比。 (意对即可)
2.(1)①作者钦佩藏族信徒表现出的惊人虔诚和毅力。
②作者对高原上的顽强生命力产生了探寻的欲望。
(2)在高原恶劣的环境下,脆弱的生命会团结协作,互相依靠而生存下去。(意对即可)
3.(1)①藏民凭借惊人的虔诚和毅力,不远千里不畏艰难前来朝圣。
②鸟儿不单飞,结伴而行。
③行道树抱团生长,与风雪雷雨抗争。
④ 杨柳因抗击风雪雷雨一改婀娜柔美的形象,获得了新的个性与品格。
⑤ 在生命禁区,战士对狗的生命倍加珍惜(答对4点即可)
(2)共同特点:相互依靠,顽强抗争。
4.(1)将“我”与朋友来到高原后的反应进行对比,强调突出在高原生存的不易,为后文歌颂高原生命作铺垫。
(2)将高原杨柳与南方杨柳对比,突出高原杨柳不同于南方杨柳阳刚而坚强的新形象,新品格。(此外还有高原的鸟儿与南方的鸟儿对比,高原的树与南方的树对比)(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音乐的魅力
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他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吵,也有深厚的并肩战斗的友谊。在他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从1920年起,爱因斯坦接受荷兰的邀请,成了莱顿大学的特邀教授,每年都来几个星期,住在埃伦费斯特家里,讨论、争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伦费斯特思维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评意见尖刻、毫不留情。这点恰好与爱因斯坦棋逢对手,唇枪舌剑之后,能统一观点自是皆大欢喜。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埃伦费斯特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替爱因斯坦伴奏。爱因斯坦则只要埃伦费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时,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让伴奏停止演奏。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争论又开始了。争着、争着,爱因斯坦又会突然停下,径直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并强有力地反复敲打这三个和弦。
熟悉这段典故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和弦:
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铁门:“镗!镗!镗!”
像是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么—办?”
弹着弹着,“上帝”之门打开了,沉默的大自然与这些虔诚的探索者接通了信息管道。两个好朋友笑了,欢快悠扬的乐曲又响起来了。在柏林科学院,爱因斯坦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也是人们广为流传的美谈。
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上,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而且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只有艺术的美,没有科学的美,同样是残缺的。
爱因斯坦毕生痴迷音乐,尤其痴迷西方古典音乐,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的确,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他仅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千百次地去感受,仿佛音乐是来自天国的福音。
应该得出的答案是,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和谐、完美是真实的基础,是人生的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划时代发现,竟建立在一个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之上。
(节选自《爱因斯坦传?音乐的魅力》,聂运伟编著)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在爱因斯坦看来,音乐能在无形中开启他物理研究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还会促进他与朋友的友谊。
B.在相对论问题上,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意见无法统一时,是音乐让他们与沉默的大自然接通了信息管道,找到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
C.文中描写了爱因斯坦弹奏和弦的细节,虽是想象,却生动地再现了爱因斯坦对自然科学思考的灵感在音乐中被触发的情景。
D.根据和谐、完美这一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爱因斯坦完成了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的19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的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