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5:16: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语录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语录二:“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法句经》
语录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灯会元》
【注】“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物质、精神或现象。其中,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
小题1:三则佛经语录,各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请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2:请从三则佛经语录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简要谈谈其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一切都是暂时的;②小恶也不可纵,小善也不可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③人皆有佛性(即便是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
小题2:示例(以语录一为例):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作如是观,我们才会看得开,活得自在。面对复杂社会和无常人生,我们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虽然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终将化为虚无,但是慈悲为怀的人们定会因为度人度己的境界而美丽,因为言善行善的追求而永生。在人生旅途中,让我们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成败得失,以从容超然的状态迎接悲欢离合吧。(意义概述2分,观点论述2分,语言表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语句含义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语录一,重点理解“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语录二,重点理解“莫轻小恶,莫轻小善”;语录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从积极的角度考虑。
小题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结合第一题内容,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从积极的角度谈意义。观点要明确,语句要通顺。一定要能够自圆其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学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不!我们两个都变了!”觉慧愤愤地说,“你有了你的爱情,我什么都失掉了。我们两个还可以分担什么呢?”他并不是故意说这样的话来伤害觉民的心,他不过随便发泄他的怒气。他觉得在他跟哥哥的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
“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件事的始末。
(2)、“当同样的一只小鞋重新找到/母亲就会伸出双臂将你拥抱”,这是写在一张羊皮纸上的谶语。请简述与这则谶语内容相关的故事。


参考答案:(1) 指鸣凤投湖自尽一事。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17岁的鸣凤去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出嫁前夜,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慧求救。觉慧却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绝望了,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2)爱斯梅拉达幼小时被吉卜赛女人偷换走。母亲身边只留下一只小鞋,另一只14.(1)“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引发争议。
鞋在爱斯梅拉达那儿,这只小鞋上缝着写有谶语的羊皮纸。15年后,母女俩凭这两只小鞋得以相认,谶语得到了印证。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上下诏求遗书会:适逢
B.且言搜集之道甚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酒耽:沉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时于间属文 ②吾还也
B.①后进士多因以得名 ②佯狂不知所
C.①过降级,复为编修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2分)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分)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2分)译文:先生起初被诸城刘文正公了解,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2)(3分)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玉璧)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3分)译文:狗和猪吃的是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收敛,路上出现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本题解析:
小题1:就,完成
小题1:均是表原因的介词,可译为“因为”。A、①代词, ?②语气词,还是。B、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D、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转折
小题1:对朱竹君的建议,刘文正是不喜欢的,不准备把他的建议给皇帝看,而于文襄是大力支持的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为……所,表被动,1分;以为:认为,1分;句子大意1分(2)均,比较,1分;之,这,1分;负,使……承担,1分。(3)检,收敛,1分;涂,道路,1分;饿殍,饿死的人,1分;发,打开粮仓,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5分)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小题1: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小题1:“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小题1:(1)重点词:“庶”,句式——定语后置句。(2)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符坚闻猛名,召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徵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于是赦之。
  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猛下车,明法峻刑——下车:从车辆上下来
B.臣闻宁国以礼——宰:主管
C.召英俊——简:选拔
D.劝农桑——课:督促
2.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王猛为政成就的一组是
[?]

①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
②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③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
④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⑤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
⑥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猛学识广博,气度不凡。他不为琐事萦怀,不与志趣相异之人结交,对于浮华之士的轻视与嘲笑,他也从不介意。
B.王猛认为治乱世当用重典。在治理豪门纵横,劫盗纷行的始平县时,他虽严刑峻法,鞭杀属吏,但却认为自己不属施政残暴。
C.苻坚信任王猛。他授权王猛可以在统辖的六州之内自行补充关东地区的郡守和县令的缺员,只需在授职之后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
D.王猛恩怨分明。他不忘报答地位低下时受人的点滴恩惠,也不忘报复遭受的小小的怨恨。对此,当时很少有人非议他。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