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3-06 05:20: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 (取材于宋·苏辙《三国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而独智,则智者胜?暗:黯淡,黑暗
B.此譬如两虎相? 捽: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 椎鲁:迟钝,愚笨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皆怯而独勇,勇者胜?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然高帝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刘备百败其志不折?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聪明的人如果碰到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
B.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可惜啊,没有人用汉高祖的方法来克制自己
C.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因此所做的事无法成功,要达到的愿望不能实现
D.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亲自率兵去攻打别人,那么这种任性使气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道的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5.文言文中,作者说“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①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土偶。
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梁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策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歌者?致:使……到来?
B.之百姓?委:任命
C.行见公曰?徒:步行?
D.兼于涂而不能?逮:赶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令国致乐不?/?狗马室妾,不厚乎?
B.三请,不许?/?徒行公曰
C.公驱,及康内?/?愿夫子幸存寡人?
D.晏子返?/?断其喉,尽其肉,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惟夫子之令(是听)。?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但)无乐有上矣。?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6.用斜线(/)给下面的部分断句。
婴?奉?数?之?策?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年轻的读书人)
B.越度阡,枉用相存(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C.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弄机杼:穿梭织布)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显:显达
B.施贷以赒乡——务:致力于
C.奸发伏,逆见随决——破:揭穿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夺:强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蜀人随之者万计,观公所为/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B.吾惭不及古人,俱后世讥我也/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在衮冕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数以告,得还第/无伤也,是仁术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