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①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②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③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④济弃去禄山,及其反,有名号,又逼致之,执不起,卒不污其名。⑤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⑥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赫然惊人,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直”的意思是“只是、只不过”。这样的词义及这样的句式在《孟子》的文章里出现过,曾被选入教材。由此可见,复习时必须重视教材,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小题2:④句出自元稹之口,不符合“直接”的要求。⑥句陈述的主语是甄逢,对象发生了错误,这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小题3:此项中“这表现了他‘仁’的节行”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点是对句意和意境的理解。“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这个句子表面上是接上边“仁”来的,但是句意里根本没有“仁”的意思或表现。
译文:
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叔父任幽、凉二州都督,家住卫州,宗族中都以刚直仗义而骄傲。甄济幼年丧父,只喜欢学习,以文雅著称。住在青岩山十几年,远近都佩服他的仁义,不敢在山的周围捕鱼打猎。采访使苗晋卿上表推荐他,诸府五次征召他,朝廷的诏书来了十次,他坚持隐居不出。
天宝十年以左拾遗的官职召他入朝,他还未到任而安禄山已经入朝,向唐玄宗求要甄济,授予他范阳掌书记的官职。安禄山到达卫州,派太守郑遵义到山中去致意拜见,甄济不得已而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两人行平等之礼。他在幕府中,言论正直。时间久了,察觉安禄山有反叛的意图,知道不能规劝他。甄济一向和卫县县令齐玘关系密切,于是就拜见他请求归山,并把实情相告。暗中准备羊血放在身边,到了夜里,做出吐血的样子,假装不能支持,被抬回旧日的草房中。安禄山反叛时,授予蔡希德生杀大权以绫裹刀前去召他,并说:“假使不能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神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能动身。”使者持刀向前,甄济伸着脖子等他下手,蔡希德流泪感叹不已,停下刀,以甄济确实有病回报。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行把他用轿子抬到东都安国观。适逢广平王平定东都,甄济到军门进见而泪流不止,广平王被他感动。肃宗诏令他住在三司官府中,让那些做了贼军伪官的人围着他下拜,以使他们内心感到羞愧。授任秘书郎,有人说官位太低,改拜太子舍人。
来瑱召他任陕西襄阳参谋,拜授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有块九十亩大的空地,甄济在左边建起别墅。来瑱死后,他隐居了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表推荐他担任著作郎,兼侍御史,去世。
甄逢常常因为父亲的名字不能载入国史,想到京城去陈述。元和年间,袁滋上表说甄济的节操品行和权皋相同,应该载入国史。有诏追赠甄济秘书少监。而甄逢和元稹的关系好,元稹写信给史馆修撰韩愈说:“甄济背弃并离开安禄山,当安禄山反叛时,他还是安禄山的下属,安禄山又派人逼迫他,他坚持不起身任职,终于没有玷污他的名节。辨别人生追求在平常之时,坚守正直的节操要在利和仁互相冲突的时代,而依然选择懦弱之人所不会采取的行为。这是因为违背别人的意愿虽然困难,而逃避自己灾难的念头更深。至于天下大乱时,尽忠而死的不一定显扬,随同叛乱的不一定被诛杀。而一心眷念本朝,甘心冒白刃而死,就很难得了呀!像甄济那样,官帽官服不加其身,朝廷禄食不进其口,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子而已。当安禄山叛乱时,就伸着脖子准备受刀,甘愿牺牲而不回避,不因为不一定显扬而废弃忠诚,不因为不一定被杀而随同作乱。在古代和如今,大概是百里挑一的了。”韩愈答复说:“甄逢能立身处世,幸亏有州郡大臣,来显扬他先人的事迹,让天下人都知道,一直通达到天子那里,给他父亲追赠四品官爵,显赫警人,甄逢和他的父亲都应该载入史册了。”父子因此都名声显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3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快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足:脚步快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
小题2: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选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小题4: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积累善行成为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安身,(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小题2:两个“于”前一个是“以、用”,后一个是“比”;两个“之”前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3:A 中“重大意义”应为“方法和态度”。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