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5:20: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文史,兼通数术,有纵横才志;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所知,愤愤不得志。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获罪,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为救解得免。及义康迁豫章,熙先密怀报效。且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而熙先素不为晔所重。太子中舍人谢综,晔之甥也,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熙先家饶于财,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晔既利其财,又爱其文艺,由是情好款洽。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小人受先君遗命,以死报大将军之德。顷人情骚动,天文舛错,此所谓时运之至,不可推移者也。若顺天人之心,结英豪之士,表里相应,发于肘腋;然后诛除异我,崇奉明圣,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请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丈人以为何如?”晔甚愕然。熙先曰:“昔毛玠竭节于魏武,张温毕议于孙权,彼二人者,皆国之俊义,岂言行玷缺,然后至于祸辱哉?皆以廉直劲正,不得久容。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间雅誉,过于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比肩竟逐,庸可遂乎!近者殷铁一言而刘班碎首彼岂父兄之仇百世之怨乎所争不过荣名势利先后之间耳及其末也唯恐陷之不深发之不早戮及百口犹曰未厌是可为寒心悼惧岂书籍远事也哉今建大勋奉贤哲图难于易以安易危享厚利收鸿名一旦苞举而有之岂可弃置而不取哉!”晔犹疑未决。熙先曰:“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人以犬豕相遇,而丈人曾不耻之,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门无内行,故熙先以此激之。晔默然不应,反意乃决。
  ?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得久容容:容纳
  B. 过于两臣过:错误
  C. 熙先倾身事之?事:巴结
  D. 由骨肉相残由:原因,理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员外散骑侍郎?父默之为广州刺
  B. 综引熙先与晔相识?数与晔博
  C. 以范晔志意不满?以物输之
  D. 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反意乃决
  3. 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孔熙先用计谋劝范晔^造**的一项是()
  ①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
  ②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③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陲,天下愤怨
  ④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
  ⑤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
  ⑥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②③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国人孔熙先不仅有才华,他精通文学和历史,并通晓数术,而且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抱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时,不被当世人所了解,愤愤而不得志。
  B. 孔熙先家非常富有,他常常和范晔在一块儿赌博,他故意赌得不好,将钱输给范晔。
  C. 孔熙先游说范晔^造**,因为他们很亲近,范晔早就知道孔熙先有^造**的想法,范晔就毫不犹豫下决心^造**。
  D. 范晔家人品行不端,孔熙先就以此来激怒范晔,范晔于是下定了^造**的决心。  


参考答案:1. B
  2. C
  3. C
  4. C


本题解析:1. 超过。
  2. 认为;把。
  3. {5}{6}是孔熙先内心想法。
  4. 范晔事先不知道,孔熙先游说范晔^造**,范晔感到非常吃惊。
 参考译文
  当初,鲁国人孔熙先精通文学和历史,并通晓数术,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抱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时,不被当世人所了解,愤愤而不得志。他的父亲孔默之担任广州刺史,因为贪赃枉法犯罪,多亏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相救才免于判刑。等到刘义康被贬到豫章时,孔熙先感激刘义康,决心效力报恩。而且他又认为根据天文、图谶,刘宋文帝一定死于非命,原因是骨肉互相残杀,江州应该出天子。孔熙先感到范晔心中也有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想拉范晔一起来谋划。但是,孔熙先平时并不被范晔所看重。太子中舍人谢综是范晔的外甥,孔熙先倾身下已来巴结谢综,谢综将孔熙先引见给范晔,让他们相识。
  孔熙先家非常富有,他常常和范晔在一块儿赌博,他故意赌得不好,将钱输给范晔。范晔既爱他的钱财,又喜欢他的才华,由此,二人慢慢亲近起来。孔熙先才渐渐地游说范晔道:“大将军刘义康果断聪敏,百姓及神明都愿归属于他,但他却被罢免职务发配到南部边陲,普天之下都为他愤恨不平。小人我接受了先父的遗言,要以死来报答大将军刘义康的大恩大德。近来,天下人心骚动不定,天象错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时运已经来到,这是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如果我们顺应上天、百姓的心愿,结交英雄豪杰,内外接应,在宫廷内起兵,尔后杀掉反对我们的人,拥戴圣明的天子,号令天下,有谁能敢不服从呢!小人我愿意用我这七尺之躯,三寸不烂之舌,建立大功、成就大事而归之于各位君子,老人家认为怎么样?”范晔感到非常吃惊。孔熙先说:“从前,毛玠对魏武帝曹操忠心耿耿,张温对孙权侃侃而谈,那二人都是国家的俊杰,难道他们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而后招致祸害屈辱的吗?他们都是因为自己太廉洁正直、刚烈清正而不能长期被人所容纳。老人家您在本朝受到的信任程度并不比曹操、孙权宠信毛玠、张温更深,可是您在老百姓中间的名声却远远超过那两个忠臣。想要诬陷您的人对您侧目而视已经很久了,而您却要同他们肩并肩地平等竞争,这怎么能够办得到呢!最近,殷铁(景仁)只一句话,刘班就被击碎头颅,他们难道是因为杀父杀兄的仇恨或是存有百代的夙怨吗?他们之间所争夺的实际上不过是名利、权势谁先谁后的问题。争到最后,双方都怕自己陷人不深、动手不早,杀了一百人还说自己并未满足。这可以说是令人心寒、恐慌的,这难道是书读得多了就不懂得世事的缘故吗!现在,是建立大的功业、崇奉贤明睿智之人的良好时机,在容易的时候图谋难办的事,用安逸代替危险,而且,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坐收大的美名,一个早晨举兵就能够得到这些,怎么能放弃而不去争取呢!”范晔犹豫不决。孔熙先说:“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事情,我不敢说出来。”范晔说:“是什么?”孔熙先说:“老人家您代代清白,却不能和皇室联姻,人家把您当作猪狗来对待,而您却不曾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还想要为皇帝献身,这不也是很糊涂的事吗?!范晔家人品行不端,所以孔熙先就用这些来激怒范晔。范晔默不作声,^造**的决心于是下定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安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居府中,论议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会广平王平东都,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
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空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子甄逢常以父名不得在国史,欲诣京师自言。元和中,袁滋表济节行与权皋同科,宜载国史。有诏赠济秘书少监。而逢与元稹善,稹移书于史馆修撰韩愈曰:“济弃去禄山,及其反,有名号,又逼致之,执不起,卒不污其名。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其操于利仁之世,而犹选懦者之所不为,盖怫人之心难,而害己之避深也。至天下大乱,死忠者不必显,从乱者不必诛,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若甄生,弁冕不加其身,禄食不进其口,直布衣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显而废忠,不以不必诛而从乱。在古与今,盖百一焉。”愈答曰:“逢能行身,幸于方州大臣,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赫然惊人,逢与其父俱当得书矣。”由是父子俱显名。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告以诚诚:实际情况
B.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薄:官职低
C.直布衣一男子耳直:一直
D.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分:料知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甄济“节行”的一组是(?)(3分)
①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②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③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④济弃去禄山,及其反,有名号,又逼致之,执不起,卒不污其名。⑤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⑥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赫然惊人,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访使苗晋卿上表推荐他,诸府五次征召他,朝廷的诏书来了十次,他坚持隐居不出。这表现了他“仁”的节行。
B.甄济巧设计,暗中准备羊血放在身边,到了夜里,做出吐血的样子,假装不能支持,被抬回旧日的草房中。
C.适逢广平王平定东都,所以甄济并没有受到安庆绪的陷害。他到广平王军门进见而泪流不止,广平王被他感动。肃宗诏令他住在三司官府中,让那些做了贼军伪官的人围着他下拜,以使他们内心感到羞愧。
D.元稹认为,辨别人生追求在平常之时,坚守正直的节操要在利和仁互相冲突的时代,而依然选择懦弱之人所不会采取的行为。这是因为违背别人的意愿虽然困难,而逃避自己灾难的念头更深。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直”的意思是“只是、只不过”。这样的词义及这样的句式在《孟子》的文章里出现过,曾被选入教材。由此可见,复习时必须重视教材,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小题2:④句出自元稹之口,不符合“直接”的要求。⑥句陈述的主语是甄逢,对象发生了错误,这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小题3:此项中“这表现了他‘仁’的节行”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点是对句意和意境的理解。“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这个句子表面上是接上边“仁”来的,但是句意里根本没有“仁”的意思或表现。
译文:
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叔父任幽、凉二州都督,家住卫州,宗族中都以刚直仗义而骄傲。甄济幼年丧父,只喜欢学习,以文雅著称。住在青岩山十几年,远近都佩服他的仁义,不敢在山的周围捕鱼打猎。采访使苗晋卿上表推荐他,诸府五次征召他,朝廷的诏书来了十次,他坚持隐居不出。
天宝十年以左拾遗的官职召他入朝,他还未到任而安禄山已经入朝,向唐玄宗求要甄济,授予他范阳掌书记的官职。安禄山到达卫州,派太守郑遵义到山中去致意拜见,甄济不得已而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两人行平等之礼。他在幕府中,言论正直。时间久了,察觉安禄山有反叛的意图,知道不能规劝他。甄济一向和卫县县令齐玘关系密切,于是就拜见他请求归山,并把实情相告。暗中准备羊血放在身边,到了夜里,做出吐血的样子,假装不能支持,被抬回旧日的草房中。安禄山反叛时,授予蔡希德生杀大权以绫裹刀前去召他,并说:“假使不能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神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能动身。”使者持刀向前,甄济伸着脖子等他下手,蔡希德流泪感叹不已,停下刀,以甄济确实有病回报。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行把他用轿子抬到东都安国观。适逢广平王平定东都,甄济到军门进见而泪流不止,广平王被他感动。肃宗诏令他住在三司官府中,让那些做了贼军伪官的人围着他下拜,以使他们内心感到羞愧。授任秘书郎,有人说官位太低,改拜太子舍人。
来瑱召他任陕西襄阳参谋,拜授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有块九十亩大的空地,甄济在左边建起别墅。来瑱死后,他隐居了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表推荐他担任著作郎,兼侍御史,去世。
甄逢常常因为父亲的名字不能载入国史,想到京城去陈述。元和年间,袁滋上表说甄济的节操品行和权皋相同,应该载入国史。有诏追赠甄济秘书少监。而甄逢和元稹的关系好,元稹写信给史馆修撰韩愈说:“甄济背弃并离开安禄山,当安禄山反叛时,他还是安禄山的下属,安禄山又派人逼迫他,他坚持不起身任职,终于没有玷污他的名节。辨别人生追求在平常之时,坚守正直的节操要在利和仁互相冲突的时代,而依然选择懦弱之人所不会采取的行为。这是因为违背别人的意愿虽然困难,而逃避自己灾难的念头更深。至于天下大乱时,尽忠而死的不一定显扬,随同叛乱的不一定被诛杀。而一心眷念本朝,甘心冒白刃而死,就很难得了呀!像甄济那样,官帽官服不加其身,朝廷禄食不进其口,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子而已。当安禄山叛乱时,就伸着脖子准备受刀,甘愿牺牲而不回避,不因为不一定显扬而废弃忠诚,不因为不一定被杀而随同作乱。在古代和如今,大概是百里挑一的了。”韩愈答复说:“甄逢能立身处世,幸亏有州郡大臣,来显扬他先人的事迹,让天下人都知道,一直通达到天子那里,给他父亲追赠四品官爵,显赫警人,甄逢和他的父亲都应该载入史册了。”父子因此都名声显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3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B.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疾:快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足:脚步快
D.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
小题2: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②冰,水为之,而寒
③蚓无爪牙利?④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选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小题4: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积累善行成为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安身,(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小题2:两个“于”前一个是“以、用”,后一个是“比”;两个“之”前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3:A 中“重大意义”应为“方法和态度”。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