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三)
2017-03-06 05:22: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命的问号
田彩虹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评价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行为、心态,为下文谈人生问题作铺垫。
C.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做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做法。
D.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和常听见的言论,对生命进行探索,使抽象的命题既具体又生动。

E.本文作者告诉人们,面对“生命的问号”,勇于追求,敢于进取,“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才是正确的答案。
小题2: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请根据四种人对“一颗有毒的树”的态度,分别用四字词语对这四种人进行概括。(6分)
小题3: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试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小题4:对“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怎样?文末作者问“你认为人生像什么”,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想法来回答,并做以解释。 (8分)



2、阅读题  
(2008年韶关二模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古论今说“领导挨骂”
马九器
①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骂槐,尤其是权力地位越显赫,好比圆越大和外界接触面越广一样,就越容易遭人非议。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月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见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结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赶下台流放了。有的领导即使挨骂,也常常能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比如魏征常年犯颜直上,就算唐太宗气得吹胡子瞪眼,终究还是能察纳雅言。
②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一个官员领导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了他的政治道德水平。
③从去年到今年,全国陆陆续续发生了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远的如重庆的“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海南“儋州网案”,近的如“陕西志丹的短信黄段子案”。除了“彭水诗案”得到善终外,其余都以“骂人者被严惩”而告终。
④如果放在古代,小小百姓敢拿官老爷开涮,别说老爷治你罪没人喊冤,就是百姓们自己也要奚落你一番: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不过、现在是21世纪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与科学民主洗礼,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法治、自由、宪政等普世价值观熏陶,闻听此事,笔者感到万分惋惜,不是为那些胆大包天的“骂人小吏小民”,而是为挨骂的那些个领导:一次多好的展现现代政治胸襟与风采的机会,竟然不幸被几缕封建式的做派所糟蹋。
⑤我不知道前述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是否读史,想来作为为官一方的政治精英,不从浩瀚的历史里攫取安邦惠民的从政规律,不明史知兴替正衣冠,说不过去吧。那不妨和他们一起唠唠历史。
⑥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国人聚集议论政府的“乡校”,大概是百姓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如同现在网民议政时的肆无忌惮,所以有官员恼羞成怒要关闭“乡校”。郑国丞相子产知道后是这么看这件事情的:“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翻译成经典白话文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⑦子产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现代味##儿,作为一个公权掌握者,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的人民包括他的同僚、同级、下级,这里的监督包括对他的批评、对他的辱骂。无论这种批评辱骂有没有道理和根据,它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后的另类表达。其实,出现这类表达本身也多少说明“挨骂者”自身的不足,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人拿包拯、海瑞恶搞,没有人拿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编段子?因为他们身正影直、高风亮节,所以人们打心眼里敬重,而屡屡成为恶搞或编段子看笑话对象的领导官员,别恼羞成怒下“诽谤罪”的定论,先拿自己比对一下那些受人敬重的领导楷模才是。
⑧美国总统杰斐逊挨了一场恶骂后说:“他们选中了我来担任这一荣誉的角色,我将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权利,而且我仍将珍视这一权利的继续维持……如果一个政府在批评面前站不起来,就该倒台。”
⑨无论是子产还是杰斐逊,他们对待“挨骂”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更道出了一种政治规律——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作为官员领导,他必然是一位公众人物,他被赋予了掌握公权的特权,而权力是一柄天然的双刃剑,要遏制剑的恶刃,必然要在“受监督批评”层面让出相当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
⑩其实,官员领导要想少挨骂直至不挨骂并不难,无非是做人从政常记百姓之苦、牢记法律之严、永记权力之源。那些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以权力之剑对骂人者举起狼牙棒的官员领导,显然外表披着西装革履的现代外衣,骨子里还弥漫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
(选自“中华杂文网”《非常杂文》,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官员地位越高,挨的骂也就越多。
B.自古至今,中国的官员容不得百姓“开骂”。
C.怕骂的官员往往不读书或少读书。
D.子产的政治道德观很有现代味儿,体现了广阔的政治胸襟。
E.美国总统杰斐逊对待评判的态度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观念,他的胸襟比子产更广阔。
F.实现监督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政治规律。
2.本文援引的例子很丰富,下面对所引例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举周厉王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掌握权利的官员,容易遭人非议”这一观点。
B.唐太宗尽管常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但能察纳雅言,因为他身正影直,高风亮节。
C.全国发生的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说明领导正确接受挨骂的民主风气已
形成。
D.举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受人尊重的例子说明掌握公权的人,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3.文章第⑩自然段说现代某些领导还“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请联系
上文概括作者所说的“封建时代‘官老爷’腐尸味”的内涵。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领导者应该正确对待挨骂现象,请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有
关观点。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题1:请谈谈这里的“真的猛士”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小题2: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小题3: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看望
(德)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般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的故乡
卢年初
①我们居住的地方曾是鱼生活过的地方。
②过去,这里曾是一个美丽的湖。有荷花,有水草,有芦苇,而更多的是那些自由欢畅的鱼儿。是什么时候,开始围湖造田,湖上的许多事物被另外的事物代替,一种花代替了另一种花,一种草代替了另一种草,只是鱼儿,一道横堤让它们远在他乡,它们来不及收捡,把许多东西遗弃在这里,它们留下的那种缠绵的东西,我们叫淤泥。
③我的父亲是个渔民。他曾经驾着船儿在这湖里漂荡,不管是水流的湍急、和缓,还是哪片水域生活什么样的鱼群,他都了如指掌,他的辛酸和欢快在湖里闪耀成粼粼波光。而现在离开了渔船,成为耕作于田间的农夫,他拿起铁锹,拿起镰刀却不知走向何方。一眼望去,那里横卧着脱手落水的鱼钩,还有谁在渔船上做饭时丢弃的破罐,它没再装打渔人的食粮。
④我坐在一块岩石上。我的父亲走过来,仔细端详,说这岩石下居住过一条大青鱼。当时他下网后已感到它的动荡,但是岩石刺破了网,大青鱼顺势逃逸。父亲不怪大青鱼,因为这岩石下是它的家园。大青鱼啊,只是你而今在何方,当你思念故地的时候,你可知道曾想捕捞你的父亲在此深深的景仰?
⑤在这个地方,我们搭建了自己的家,我们曾经怀疑,这里是家吗?很多人都在家门边茫然地徘徊。就像到外婆家去,最初是新鲜,久了感觉是做客,始终把自己当做异乡人,才醒悟出这里是鱼的故乡。出门吧,找不到归家的路,看看夕阳,它像个不老的钓者,用袅袅的炊烟,垂钓我的家园,我们和鱼没有什么两样。
⑥我走遍这里的许多地方,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许多人努力记着村庄的名字转眼又忘了,他们却都记得这里是鱼的故乡。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也失去:王二生得瘦弱,却活蹦乱跳,人们叫他王刁子;李三行事沉稳,不善言谈,人们叫他李乌鱼;还有的男人叫泥鳅,还有的女人叫鳊鱼。人们都是在寻找自己呢,还是在寻找失去的鱼?头几年,我们的庄稼歉收了,我们的思念还泡在水上。
⑦也还有一些水洼,甚至有水塘。一群鱼儿坚守在故乡,确信家园会再次丰盈,等待着亲人来自远方,它们在腾跃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的悲壮,它们没把牺牲当做死亡。父亲常常走到这些残留的水域,心存安慰,他每天都会割草,喂料,鱼儿在快乐的生长。
⑧后来,我离开了鱼的故乡,可人们都还说我总保持着鱼的形象。我喜欢早晨呼吸新鲜空气,我喜欢在人群中沉默地穿行,我也常常为辨识鱼饵和自然的馈赠而彷徨。我在城市没有找到住所,我总在流浪,我对爱人说:要找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
⑨多年以后,我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父亲已离去,沟港不再像以前不修边幅,石头不再像以前粗糙无光,水洼开辟成的鱼池。我为家乡的昌盛而欣慰,也不禁为离乡的鱼而叹惋:这里还是不是鱼的故乡?也许再过许多年,百年,千年,曾经离去的鱼,它们的后辈还会来到这个地方,它们再也找不到先辈描述过的模样,而是指着人们留下的瓦砾说:这里曾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
(选自《散文选刊》2002年第4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第①至⑦段,⑴用两个词概括“我们”对“我们居住的地方”的情感;⑵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些情感的,请简言之。(4分)
2.说说你对第④、⑦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⑴ 第④段:是什么使“父亲”对大青鱼产生景仰?
⑵ 第⑦段:“父亲”为什么感到“心存安慰”?
3.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为家乡的昌盛而欣慰”,接着又说,鱼的后辈也许“还会来到这个地方”,还说,这里仅仅“曾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深入思索。请说说这些语句的含义?(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⑤段中“我们和鱼没有什么两样”,指的是鱼被我们垂钓而离开了家园,而我们也被大自然“垂钓”而离开了家园。我们和鱼一样都无法摆脱被“垂钓”的命运。
B.作者在文中实际上思考了两个家园: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这两个家园是根本对立的,人类对物质家园的开辟,其结果必然以精神家园的丧失为代价。
C.作者以敏感而多情的笔触刻画的鱼儿形象,具有温柔而又脆弱的特征,一道横堤就可以让它们远在他乡,但同时又是倔强的,甚至为坚守故乡而悲壮地牺牲。
D.题目中“鱼的故乡”即末段所说的“我的故乡”。文章以“鱼的故乡”为题,暗示人类生存的空间从本质上是属于大自然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仅是大自然的寓居者。

E.文章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语言凄美悲凉,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用寓言式的写法,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沉思,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