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A.第一段作者强调“龙”内涵丰富,但同时也指出“龙”不是民族的图腾。 B.二、三两段主要介绍苍龙七宿的由来,并引用《周易》的文字予以佐证。 C.四、五段揭示了龙星从帝王专属演变成民族象征的这一世俗化转变过程。 D.文章介绍了“龙”文化的演变,批判了将“龙”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的观点。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谢志强
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
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必须站在高处来演讲,那得搭个演讲台。
最后,大臣选定了广场旁侧一棵古老的大树。没有记载那是什么树。不过,大树姿态就是一个演讲台。大树的年龄没谁说得清。似乎都城还没建立,它已存在了。或许是它的存在吸引了居民受它的庇护,聚居起来,渐渐演化出一个城市。它的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
大臣带领几个木匠来锯树。只要齐腰砍断,再用树枝树杈搭个护围,便是一个理想的演讲台了。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
离大树不远的一个老人出面阻止,他不让砍树。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据说,他只跟树讲话,早早晚晚,他坐在树阴下独语,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居民已以为常,以为他神经失常。奇怪的是,树似乎有反应,老人讲一阵子,树的枝叶便抖擞着发出喧响,似乎听懂老人的话语,还有点激动。或者,大树发出声音,老人嚅嗫地说起什么。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密。
老人终于阻拦不住了。大树不属于他。老人默默地流泪。演讲台转眼便搭起来了。老人的身影不再出现。居民并没有留意。
国王出现在广场,大树改装的演讲台一下子托起了他的形象,他站在大树剖面的圆台上,话语开了闸一样滔滔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
国王正讲在兴头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是哭泣的声音,很低微的呜咽,似乎又远且近。接着,国王的脚下在颤抖,像沙漠的风暴刮过来,却没有风,而枯萎的大树确实在颤抖,那哭泣有了来源,在国王的脚下。
国王无法继续演讲了,他想着:这是一个什么兆头。哭泣声传染了人们,广场的激昂情绪低落下来,人们感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即将降临。广场骚动了。
国王走下了演讲台。大臣进言:可能是老头在作祟。国王来到老头的土坯屋。?老人已病在卧床。老人的嘴不停地嚅动着,像在诅咒,或倾诉。老人似乎没看到国王驾到。
大臣动怒,欲指示手下拉起老人。国王摇了摇头。国王俯身,凑近老人的嘴巴。国王闻到一股淡淡苦涩气味,国王想起了那是剖开的大树的气味。
国王依稀听见了老人的叙说:这是一棵经历了数代王朝的古树,现在大树不能再倾听和感受来自沙漠的声音,大树伤心了,大树说永恒的是沙漠。它幼小的时候,听着风声、沐着光线生长着,它吸引了人们。
国王记起了父王的遗愿:要找到名叫一棵树的地方,那是父王的先辈开创王国的地方。他没料到他站在那个发源地——一棵树,一棵古树,一棵默默地见证了一代一代国王的大树。国王发现他演讲像云影一样霎时消逝。
国王忽感自己衰老了许多,只说:老人不能死。
小题1:
文中“唯有双方知道的秘密”一句中的“秘密”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4分)
小题2: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大树的古老?(6分)
小题3:
文中的大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分)
小题4:
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研究教学的一般理论的科学称为教学论,也译作教授学,是教育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教学论要解决有关教学方面的理论问题。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
B.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C.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中的一般理论问题
D.教学论是研究教和学两方面理论问题的总称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传播,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在全世界塑造我们国家的文明、友好、开放、包容的形象。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B.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D.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5、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未庄人心浮动,阿Q异常兴奋。请列举阿Q采取了哪些“革命”行动。(4分)
小题2:《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便发生摔玉的风波,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简要说说“通灵宝玉”的来历。(6分)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