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5:28: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悺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大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途,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羌大三辅,围安定——寇:贼寇
B.官属欲赋敛请——谢,谢罪
C.宜正天下名贤多见逮——染,牵连
D.臣宜之——坐,判罪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甫规为人正直,因不搭理徐璜等人送礼的暗示,所以没被封侯,还被拘捕服苦役。
B.皇甫规荐中郎将张奂代替自己,荐贤让贤的精神可嘉。
C.因受党锢事件牵连,皇甫规主动上书,要求朝廷判他罪,这表现了勇于承责的精神。
D.本传记皇甫规,突出其贤能,有正面叙事表现,也有从他人着笔的侧面描写。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1) 我看到中郎将张奂这个人非同一般,他政治上的才干和军事上的的谋略都是优秀的,适宜来担当正帅,以顺从众人的愿望。
  (2)皇甫规为人深谋远虑,自己觉得长期身居高位应有所节制,因此打算退身,辞官还乡,便屡次上书称病要求离任,但没有被准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江神子①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拟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苏轼在游览西湖时,一位少妇慕名拜见并为其弹奏了一首古筝曲,苏轼由此为她写下了此词。②湘灵:古代神话,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唐代诗人钱起写有《省试湘灵鼓瑟》诗,内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上阕以写景为主,但又不纯是写景。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写音乐,写出了怎样的乐曲特点?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下阕“人不见,数峰青”所具有的意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以景喻人,用芙蓉的美丽,比喻少妇的美丽;“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景拟人,表面上写白鹭在欣赏少妇仪态之美,实则写出了作者对少妇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少妇的倾慕之情。(意对即可)
2.哀伤、悲苦。直接抒发感受,写自己听到了哀怨的筝曲,但又不忍心去听;拟人手法,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用典故,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意对即可)
3.写弹筝人飘然远去后,只看见青翠的山峰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化用名句,创造了深远的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也对眼前的景与情进行了升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3分)
A.以其无利于晋
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
D.又欲肆其西封

小题2: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
D.竖子不足与谋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B(表希望或商量的语气)?
小题2:A(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助词“的”/代词)
小题3:B(宾语前置)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父母的丧事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尊敬兄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等人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5分)
译文:?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酬:实现。
小题1: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小题1:“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小题1:(1)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待”“显”“传”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居父丧,哀毁逾礼。
  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上从之。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宋史·列传一三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邦昌位,肃义不屈  僭:皇位?
B.肃在其营,密  觇:检查
C.内侍陈良弼肩至横门外  舆:马车 ?
D.不三月凡抗二十  疏:奏章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邓肃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
②赏既不明,谁肯自劝?
③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
④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⑤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
⑥李纲真以身徇国者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接受命令到金营去,被金军扣押五十天,在他们军营偷看,发现金国统治者非常贪心。
B.耿南仲告老还乡,儿子延禧担任郡守。邓肃弹劾耿氏父子误国,乞求典刑。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因此皇帝称赞邓肃正直。
C.皇上赞叹邓肃正直,他因此感谢皇上,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D.李纲罢宰相时,邓肃为他说好话,认为责罚过于严苛,免去他的职务与时局不利。因此惹恼当政者,也被罢免官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
译文:?
(2)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
译文:?


参考答案:1.D?
5.C?
3.C
4.(1)金人不值得让人害怕,然而他们奖赏明确,处罚坚决。不借助文字(搞花样),所以,人人听从命令。
  (2)李纲虽然品学端正但是技艺荒疏,谋略深广但是机变不足。本来不能符合皇上的心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