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小题2:严歌苓为什么认为“中国年轻一代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6分) 小题3:从严歌苓的创作来看,她的厚积薄发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6分) 小题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参考答案:
1、对绘画所表现的人物的轮廓与体积,口唇抿着的皱痕、眼睛、下巴、面部高凸与低陷等“微笑的标识”。
2、因为这一对全无光采的眼睛,像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蒙娜丽莎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3、(1)注重表现体积,虚化脸部轮廓;(2)调动一切因素,表现人物特点;(3)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每点2分,共6分)
4、A、C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 (A项中“没有线条”的说法不妥,C项中“微笑的中心在口缝之间”属望文生义)(每项2分,共4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马与龙的文化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不断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中,有马的身影。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具有龙性,龙和马可以相互变化。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全唐文·上龙马奏》:“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一农夫将自己发现的一件“宝物”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后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和鉴定,确认该“宝物”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见证物,这件玉龙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那么,此玉龙造型以何物为取材对象呢?有专家根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特征,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理由是:该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该龙头上没有猪那样的大耳朵;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于马鬃而不是猪鬃。
我国先民饲养马是较晚的事,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畜圈,圈内有马的粪便,断代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距今约4400年。这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看来,说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取材对象是马,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马与龙的文化缘,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龙马精神”这个成语,无论其表层意思还是其深层,都带着文化意味。对这一成语,一般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喻指人体质强,魂魄健。我觉得,“龙马”应解释为“龙”和“马”。按我的考察,龙的精神是融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之概称)、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小题1:关于“马与龙的文化缘”,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的形象得之于诸多动物,其中就有马的身影。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龙头的造型参照了马头。
B.龙在其不断创造、演进和升华的过程中,既融入了马的头颅高扬、身姿飘逸的形象,也融入了马的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
C.马与龙的文化缘虽然悠久深厚,但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因为这样的见解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D.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这些现象说明马与龙的文化缘已凝聚在中国语言文字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录异记·王宗郎》关于龙的描述“有群龙出水上……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人认为龙与马形态相似。
B.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对马的生动描述,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古代人对马和龙的认知。
C.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造形特征是: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方头,耳不大,后颈与脊梁似有飞掠鬃毛。
D.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的古代马粪遗迹,距今约4400年,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形象还是品格,龙都具有马的特征,但又不惟马的特征。或许正是这种兼容并蓄,才使得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B.赛沁塔拉玉龙的重要性之所以非同小可,并不是因为它的造型,而是因为它存在于红山文化时代,可作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见证物。
C.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正是由于当时的先民对马或野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D.与一般辞典的解释相比,把“龙马精神”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理解为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显得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误。据原文第5段意,一些专家将赛沁塔拉玉龙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是有一定依据的,并非“无稽之谈”。
小题2:说“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以偏概全。柳宗元《龙马图赞》里描述的是“异马”,而非所有的或一般的马。且第3段段首句也没有说“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
小题3:说先民“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的原因是他们“对马或野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误解了原文的因果逻辑。原文逻辑是: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说明当时先民还未能猎取野马或饲养家马;正因为这样,他们对马的形态性状就不会很熟悉,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小题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小题2: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表现娘的勤劳勇敢,不仅仅是“我”的感激怀念;“怀念”一词一般用于已经逝去的不可追回的事物,用在娘身上似乎不够妥当。E项“充实自我,有所贡献”在文章之中没有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为C、D。
小题2: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线句子,关键点无疑是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瓦”。那么“鳞”对“鱼”,“甲”对“兵”,“娘”对“家”,连续使用三个比喻,有何作用?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然后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摘要句子含义,能力层次为B。
小题3: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要立足表现作者深刻感悟的句子,如“时光、欢乐甚至痛苦”等,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次为F。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小题1: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别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小题2: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小题3: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小题4: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参考答案: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根据"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
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这句话的语法分析,可知C正确。?
小题:
"具有"二字可以显示出已接收信号的发出来源是"电波源","未发现,,也就是
还没有能够确定,所以B正确。
小题:
③对于37个讯号的意义并没有直接影响,可以排除,⑤是对。"37个讯号是来自地球外文明"这一推定的假象结论,而不是依据,也可排除:所以答案为D。
小题:
本文并没有确定收集到的讯号是由地球外文明所发出的,所以c作标题不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