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2017-03-06 05:47: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忠告善道?道:???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④庶几复悟?庶几:?
小题2: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的评价。(2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4分)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分)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道:引导。垂:流传。众人:常人,一般人。庶几:或许,差不多。
小题2:方孝孺肯定豫让为智伯而死的行为是忠的表现;但是否定豫让为智伯死后报仇是正确的尽忠之道。
小题3:C
小题4:
⑴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致使他更快地灭亡。
⑵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
⑶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人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可以根据题干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小题3:方孝孺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是因为不能谏主,而非不能报仇。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 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

小题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得了病,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把寝丘赐给他,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百姓多巧诈,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地方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渡过长江,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时得到一块玉,(他)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请求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宝贝,希望相国赏脸收下它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因此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看作宝物的东西(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取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浅陋无知的人面前,浅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选择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智慧越精深,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一个人的智慧越低下,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2)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A.“为我死,王则封汝”,前后句的关系为承接而非假设,据此推断此项错误,句中的“则”应是“就”的意思。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中的“知”为通假字,通“智”,是“智慧”意,联系后句“俗”和“不足与举”可以看出,“知”含贬义,解释为“巧诈”是恰当的。C.“见一丈人,刺小船”中的“刺”后跟宾语“小船”,推断其意思为动词“划”或“用篙撑”,正确。D.“抟”是动词,带上宾语“黍”,活用为形容词,解释为“捏成团”,正确。
小题2: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句是说古代的人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未谈“不受”,与题干不符。②句中“子辞”扣着题干“不受”,合乎要求。③句为丈人的话,表明不接受伍员的宝剑,符合要求。④句是言天地无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与题干不符。⑤句言子罕不受玉,合乎要求。⑥句为作者的评论,与题干不相符。
小题3: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表述不当。文中没有“生活实例”,也没有从反面论证。本文主要以孙叔敖、伍员、子罕等历史事实为论据,从正面论证“所宝者异”的道理。最后一段为作者的假设,不是生活实例。
小题4: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①“以”是介词,把;“所以”是古今异义词,……的地方,……的原因;“异乎俗”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乎”是介词,与,和。②“闻”是词类活用,使……知道;“见”表被动;“其……乎”是固定结构,难道……吗;“惟”是副词,只是;“丈人”是古今异义词,老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祥事亲孝,亲亡哀毁,泣尽继以血,庐墓终身。事闻于朝,褒封至孝公,赐名木植墓道,以旌其孝。
大异从胡宏受《春秋》大义。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授衡阳主簿,有惠政。调龙泉尉,摄邑令。适岁饥,提刑司遣吏和籴①米二万石于邑,米价顿增,民乏食。大异即以提刑司所籴者如价发粜,民甚德之。提刑赵与筹大怒,捃其罪弗得,坐以方命,移安远尉。
邑有峒寇扰民,官兵致讨,积年弗获,檄大异往治之。大异以一仆负告身②自随,肩舆入贼峒,传呼尉至,贼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以赏迁吉州户曹,改广西经干,复以弭盗赏,除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北兵入成都,大异从制置使丁黼巷战,兵败,身被数创死,阖门皆遇难。诘旦,其部曲窃往瘗之,大异复苏,负以逃,获免。进朝奉郎,宰石门县,就除通判溧阳,摄州事,皆有惠政。去官之日,老弱攀号留之,大异易服潜去。擢知登闻鼓院,迁大理寺丞,平反冤狱者七。召对,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理宗曰:“是四川死节更生者杨大异耶?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对曰:“是人尤长于治民。”命予节兼庾事,进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兼庾事。
时常平司逋负山积,械系追索,奸蠹百出。大异与之约,悉纵遣之,负者如期毕输,吏无所容其奸。改提点广西刑狱兼漕、庾二司,所至奸吏屏息,寇盗绝迹。凡可以为民兴利除害者,必奏行之。广海幅员数千里,道不拾遗,报政为最。未六十即丐致仕,不允,章四上,除秘阁修撰、太中大夫,提举崇禧观、醴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归里第,与居民无异,学者从之,讲肄谆谆,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年八十二卒。
(选自《宋史?杨大异传》)
【注】①和籴:古时官府出钱购买民粮以供军用。②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龙泉尉,邑令摄:代理
B.其罪弗得捃:搜集
C.大异往治之檄:征召
D.负者如期毕输:运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大异“惠政”的一组是(3分)
①以提刑司所籴者如价发粜
②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
③身被数创死,阖门皆遇难
④老弱攀号留之,大异易服潜去
⑤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
⑥广海幅员数千里,道不拾遗,报政为最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异的十世祖杨祥奉事父母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悲痛欲绝,并一直住在墓旁修筑的小屋里,孝行受到朝廷褒扬和赏赐。
B.蒙古兵攻入成都的时候,身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的杨大异坚守节操,英勇抗敌,因为部下的救助才得以死里逃生。
C.杨大异因政绩卓著多次得到升迁,也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他不以为意,正道直行,赢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肯定。
D.杨大异曾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任职,凡是可以为老百姓兴利除害的事,必定奏请朝廷去做,退休后还受到朝廷的任命和封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
(2)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
(3)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杨大异)把自己的委任状留下作抵押,带上他们的几个头领出来投降。(“质”、“渠魁”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杨大异)论事切合实际,是有用之材。为何急着把他调出朝廷?(“剀切”、“遽”、“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杨大异)和学生一起阐发揭示经典的含义,分析理学的原理。(“发明”、“条析”各1分,句意通顺1分;把“发明经旨”和“条析理学”作互文翻译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负者如期毕输”的前一个句子是“大异与之约,悉纵遣之”大意是说杨大异和被关押的欠款人约定交款日期,将他们全部释放,这一段又与赋税有关,所以,可以判断“输”应是“缴纳”的意思。
小题2:此题要抓住“恵政”这一关键词,然后从文中找出恵政的表现,结合着现代文意思进行分析,不难看出:③表现杨大异英勇抗击元兵和家庭在战争中遭逢的灾难;⑤表现杨大异为官正直。所以,排除掉ACD。应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体内容,对杨大异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结合着原文进行分析比对来判断。由此可以看出D“退休后受到朝廷的任命和封赏”与原文不符。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1)“质”、“渠魁”(2)“剀切”、“遽”(3)“发明”、“条析”。
【参考译文】
杨大异,字同伯,是唐朝天平节度使杨汉公的后裔,他的十世祖杨祥因躲避灾祸而到醴陵,于是把家安置在那儿。杨祥奉事父母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非常悲痛,泪哭干了眼睛流出血,一直住在墓旁修筑的小屋里。朝廷知晓他的事迹后,封他为至孝公,赏赐名木栽种在墓道两旁,用来表彰他的孝行。
杨大异跟从胡宏学习《春秋》要旨。嘉定十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衡阳县主簿,有惠及百姓的施政。调任龙泉县尉,代理知县。正遇上年成不好,提刑司派人到龙泉县以议价收购为名摊派征购二万石粮食,米价顿时暴涨,百姓粮食匮乏。杨大异就把提刑司征购来的粮食全部以原价出售,老百姓都很感激他。提刑官赵与筹大怒,搜集他的罪过却一无所得,以违抗命令的罪名,调他到安远任县尉。
安远县境中有一些少数民族盗匪骚扰百姓,官兵讨伐,多年来没有俘获,上司就传下公文征召杨大异去捕治。杨大异让一个仆从带着自己任县尉的委任状跟随,乘坐肩舆(便轿、滑竿)进入盗匪盘踞的地方,让他们传呼县尉到了,盗匪们露出刀剑的锋刃排成队列防备他,杨大异从容不迫地给他们讲明各种利害关系,那些盗匪受了感化,都伏地叩头,表示愿意改过自新。杨大异把自己的委任状留下作抵押,带上他们的几个头领到县衙投降。因为朝廷的奖赏,调任吉州户曹,改任广西经干,又一次因平定盗匪获赏,被任命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蒙古兵攻入成都的时候,杨大异随制置使丁黻参加巷战,兵败,他身上几处受伤昏死过去,全家人都遇难。第二天早晨,他的部下偷偷前去埋葬他,杨大异又苏醒过来,部下背上他逃跑,才免除大难。朝廷升他为朝奉郎,又任命为石门县知县,此后又任溧阳通判,代行知州职权,都有惠及百姓的政绩。离职的时候,百姓们攀拉住他的轿子,哭嚎挽留,他只好换了衣服悄悄离开。被提拔到朝廷,主管登闻鼓院,又调任大理寺丞,平反了七件冤案。宋理宗召见他问政,他坦率地议论时政得失,冲撞了宰相,被调出京城去任澧州知州。理宗说:“这不是在四川为节操而死又活过来的杨大异吗?论事切合实际,是有用之材。为何急着把他调出朝廷?”宰相回答说:“这人特别长于治理百姓。”理宗下令给杨大异一个凭证,让他兼管仓库的事务,又让他进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兼管仓库事务。
当时常平司被拖欠未收回的税赋很多,用镣铐拘禁关押那些欠款人来追讨,奸吏从中作弊,花样百出。杨大异和被关押的欠款人约定交款日期,将他们全部释放,那些亏欠税赋的人按期全部缴纳了欠税,奸吏无法从中作弊。改任提点广西刑狱兼漕、庾二司,所到之处,奸吏不敢作奸犯科,盗匪没有了踪迹。凡是可以为老百姓兴利除害的事,杨大异必定奏请朝廷去做。广海幅员几千里,(在杨大异的治理下)路不拾遗,陈报政绩最为突出。未到60岁就请求退休,朝廷没有依允,到他第四次上书要求退休时,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阁修撰、太中大夫,掌管崇禧观,封醴陵县开国男,收300户的赋税作俸禄。回到家乡后,生活作风与百姓无异,求学的人追随他,他讲习勤勉,教诲不倦,与学生一起阐发揭示经典的含义,分析理学的原理。82岁时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加:增加
B.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滨:同“濒”,迫近
D.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生:活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表现了鲍?叔对管仲之才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B.文章叙述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理由,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赞颂鲍叔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文章通过叙述齐桓公倾听鲍叔推荐管仲的理由并采纳他建议的过程,赞扬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D.文章选取了鲍叔和齐桓公关于求取贤才管仲的一段精彩言论,语言时而缜密,?时而简括,充分显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11.以上两则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分)
译文:
(2)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4分)
译文:
(3)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8.A
9.A
10.B
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本题解析: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慨不快意,所杀甚众? ?身:亲自。 ?
B.遂其贼?去:离开。 ?
C.更折节为?俭:抑制、约束。 ?
D.解姊子解之势? ?负:依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