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却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实家风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共鸣和好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家风如雨 影响一生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下,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延续家兴业旺,谱泽后世;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而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家庭美德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引导他们将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传承到晚辈身上,为子孙后代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传播积极向上向善正能量。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应该说那个时候出生的孩子还都算是比较幸福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社队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环境开始发生有利于社队工业崛起的变化。这些工业社队的特点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工业为农业服务,为城市工业加工服务,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适应了当时农村较低的生产力状况,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全家10几口人,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而且还能吃饱穿暖。那时父亲一个人在城里上班,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操持,除过一日三餐,母亲还要上工挣工分,生活也是很不易的。作为一个4、5岁的孩子,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父亲回来的时候,途中可以买很多好吃的点心,比如麻糖、江米条等,或许现在的孩子对这些食物不屑一顾,而对于我来说却是世上最好的了。虽然吃着父亲买来的点心,可却对于父亲这个人有着深深的敬畏。那是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不苟言笑,就连逗我和哥哥姐姐们也是板着面孔,但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却一直在我耳边,父亲说,现在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你们在家里过的还很苦,但是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你们一定要听母亲的话,孝敬母亲,爱护母亲,长大了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82年我跟随父母来到了宝鸡,从此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记得刚上学时,由于从农村出来,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入学时老师问我左右手我不知道,问我一周有几天我不知道,让我从1数到50我依然不知道,老师无语于的看着我,问我父亲这孩子正常这没?但是入学以后,我的成绩开始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期中考试时,都是双百的成绩让老师也刮目相看。对此,父亲也是看在眼里的。但他依然对我严格要求。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要依靠别人,一定要靠自己。做任何事情要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日渐感到父亲的话说得很对,参加工作后体会就更加深刻。而母亲教会我的则更多是善良与孝顺。母爱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乐善好施,可怜穷苦的人。母亲常说百善孝为先,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今父亲已离我远去,但他交给我的诚实、认真、独立、善良会永远影响我。
本题解析: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传承的一种家庭文化和治家“方略”,是一个家庭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名片”。古往今来,不少家庭 因其优良的“家风”备受世人青睐,也因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儿女。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立意比较集中,题目要求的文体也很明确,关键是如何针对这一话题构思行文。在立意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角度:良好的家风是滋养一个人成长的肥沃土壤、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家风决定品行、良好家风成就优秀儿女、家风与幸福感、“家风”与“校风”、“家风”与“国风”(家风与社会风气)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线。自然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你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范文示例一:南怀瑾的做人哲学
曾敏之
“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种错误,是提醒做人的哲学。当今之世,世道诡谲、浮躁,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或政治行情,不少的人是反南怀瑾的告诫行事的,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虚假的声誉,逞强的是不符能力的权位……流风所至,文化学术界也多有犯三错的知识分子,假学历、假文凭、假履历、假论文……不是常见于舆论揭露吗?
“名为公器”,是严肃的行规。《庄子·天运》中引老子的话:“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这是反之而会犯错的。白居易有领悟曾写《感兴》的诗,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南怀瑾提做人不能犯三错,是他平生阅历所得、观察世事的良言,在《论语别裁》中散见于他作的分析,但遗憾的是未能就此作进一步的发挥。我想,连孔子也自惕于名位,他曾叹息:“手无斧柯,奈龟山何!欲望鲁而不见,归而任教。”
孔子这番叹息,是知道自己无名正言顺的职位;想到鲁国从政而不可得,只好回头从事教育以收弟子传教了。
多年前,曾有金陵之游,于中山陵之旁得见一座墓园,墓碑上刻的姓名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别无一字叙及生平事迹,令我拜谒之下,不胜感慨!谁都知道廖仲恺、何香凝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功勋人物,廖被蒋汪暗杀,何则继承廖志,追随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业,成为杰出的妇女英杰,同时也是驰名海内外的画家,可是廖何去世之后,不争八宝山尺寸的墓地,而双葬于孙中山陵寝之旁,墓碑也只字不叙及生平壮烈的事迹。如果南怀瑾游南京,看到廖何之墓,我想是会惊服于先烈的行事,堪称做人的典型的。
范文示例二:量力而行
博古览今,许多人已经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他们仍不甘于满足,没有享受到“天上宫阙”“琼楼玉与”般的太上皇生活,这人生似乎就少了点层次和意义。
易金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固然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追求,往往差强人意,使人头破血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了彼岸的方向.可谓成也”追求”,败也“追求”。是故,事无巨细,量力而行才不失为一种明智。
曾经,有一位登山者,到了8000多米的地方,止步了。后来人们问他,还差那么一点了,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位登山者却一脸自豪,“我已经尽了我最大努力,不是我不想再攀登,而是我知道,我的极限就是这8000米。”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有哲理的话,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攀登到这8000米的高度?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他惋惜:你看,已经那么高了,应该一往无前,直上顶峰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过分超过了极限,等待他的并不是成功,反而是没有穷尽的暴风雨。
登山,与跳高一样,都是在征服高度,攀登珠峰,是一件伟大的事,这不可否认,但有那么多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这不能不让人心痛,即便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永不停息的前行者,但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过不了桥的。偏离得多了,终究要掉进水里。
纷纷世事,毫无主见,跟风随大潮,人云亦云,只会让平庸者更加平庸,永远找不到出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盲动蛮干,只前不退,血肉横飞,孤注一掷,那么薪材燃尽,根基全无,事业与建树更,无从谈起。如果置之死地而后生,避其锋芒,养精蓄锐,以图东山之日,这一切,也要因情而导,以防消极怠工,使凌云之志随着时间灰飞烟灭。所以,事情并无大小之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本题解析:这个材料内涵很深刻,讲了三种情况,但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即不自量力。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材料出发,以“凡事量力而行”“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成就大事业必先要提高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等正面立意,也可以从“不自量力害人害己”等反面立意。题目规定了体裁是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就跑题了。
“德薄而位尊”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够,但位置很高。等于我们做生意,找个笨蛋来当总经理,尤其现在人做生意,叫自己的太太当董事长,支票由太太出名,出了事太太去坐牢。太太们又不懂“德薄而位尊”的道理,自己分明是在家里做饭的人,现在挂上了董事长名衔,当然非倒楣不可。?
“智小而谋大”,自己又没有智慧,做官想越大越好,生意赚钱越多越好,或者想买个小岛当国王,自己智慧又不够,计划倒是大得很,人小鬼大。
“力小而任重”,五斤放在肩膀上还背不动,坐飞机连手提行李还为用轮子拖,却自以为千斤大力士,那不是吹牛吗?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哲学上“秃头论证”的理论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公认其为秃头了。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向了反面。
?全面理解上面材料的含义,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则材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哲学问题。而哲学的命题也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总结。那么,我们就可以引证古今中外,或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事例,来阐述如何提高对事物的预见性,做到抓住事物的苗头,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例如我们的环境变化也是如此:森林正在减少,能在旷野见到零星的树木却再也见不到森林的情景即将发生;动物正在消亡,能在动物园中见到狮虎豹象却再也见不到野兽的情景悄然来临;空气、水质正在恶化,臭氧层空洞正在扩大。也许,在21世纪20年代或50年代或80年代,地球人蓦然回首,才体味到生活已面目全非。
综上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量变与质变。必须时时注意高度警觉,防止由量变发生质变。2.防微杜渐。必须时时注意掉下的每一根头发,细致“根”由,及早采取措施。3.反思。必须时时注意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点滴小事、每个环节抓起。4.环境保护。环境的不断恶化警示我们要及时进行环境保护,否则巨大灾难不可避免。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写作的角度很多,这类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必然会敏捷,深刻,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接受采访时称,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是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贵得多。国家提倡勤俭节约,正常的消费是不反对的。茅台是知名民族品牌,作为中国人不应该抵制。(2012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
要求:根据以上新闻报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要求观点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